宏观 华财讯 证券 产经 消费 科技 房产 酒业 银行 保险 智慧家

赋能上海|AI会取代人吗?关于AI,我们还有很多要探索

2018年09月21日 09:09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 微信
9月19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幕。但关于AI,我们要探索的还有很多。

也许已经被提及多次,但如果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场大会,那一定还是“群星闪耀时”。让我们再一次来回顾这张群星璀璨的名单:

迈克尔·乔丹(Michael I.Jordan),美国三院院士,他在机器学习领域的地位近似“篮球之神”乔丹之于篮球界的地位。

罗杰·瑞迪(Raj Reddy),图灵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师从“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50余年。

埃里克·格里姆森(Eric Grimson),麻省理工学院名誉校长,MIT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曾任MIT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系,他其中一个学生是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的博士生导师。

吴恩达(Andrew Ng),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权威学者之一,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客座教授,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曾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

姚期智,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邢波(Eric Xing),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系副系主任,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公司Petuum创始人。

LiesbethVenema,《自然-机器智能》主编,在有149年历史的《自然》杂志担任了17年资深编辑。

……

这张名单还可以写的更长。在这些人中,澎湃新闻(www.thepaper.cm)专访了其中五位。

他们是:Michael I.Jordan、Eric Grimson、吴恩达、邢波、Liesbeth Venema。

他们与澎湃新闻从人工智能聊到AI与人类的关系和AI医疗,从深度学习谈到AI与伦理和AI高潮与低谷,从AI的社会影响联系到AI教育、学者创业和AI国际竞争。

本文根据“AI是否会取代人”的困惑梳理了部分专访内容,试图探讨AI与人类的关系,AI医疗和AI影响下的就业问题。

谈“人工智能”一词,人工智能需要像“人”吗?

在澎湃新闻与Michael I.Jordan的专访中,当被问及“什么是人工智能”时,这位人工智能领域“根目录”般存在的大师回答道:“我并未对AI下定义,我也拒绝定义它。”

Michael I.Jordan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澎湃新闻记者 孙懿赟 摄

也许,这是一种谦虚而严谨的说法。但在专访过程中,不止一位采访对象表达了对“人工智能”这一表述的不同见解。

卡耐基梅隆机器学习系副系主任邢波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他个人不是很喜欢“人工智能”这个词。“原来这个专业叫做机器学习,它把‘人’这个字去掉了,而以题目本身来定义这个学科”。

虽说隔行如隔山,但马云也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人工智能这个词翻成中文以后,翻译并不是很准确,AI最好应该翻译成机器智能”。

对“人工智能”一词的讨论其实是源于一个“人工智能是不是需要跟人很像”的问题。

对此,邢波持保留态度,他称,“即使人工智能以后跟人不像,也并不会失去它的价值”,应把人工智能跟人的形象和功能脱离开。

与他相似,Michael I.Jordan也提到“人的AI或者像人一样的AI,不一定是最好的目标”,“人类太想创造一个人,创造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事物”。

但实际上,科学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说需要去达到某一种境界。

那么,绕不开的另一个问题产生了,人工智能会取代人吗?

邢波从技术角度上分析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人工智能以目前的技术手段,甚至以可预见的新技术手段的话,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跟人的智慧相提并论。

他点出了机器的三个缺陷:

机器不会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但人最大的长处就是提问;

机器很难了解它不知道的东西,但人贵有自知之明;

机器很依赖数据,小数据里面的机器学习是很困难,但人类可以举一反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也在大会上表示,机器智能在某些方面比人更聪明,比如说AlphaGo,但是人的智能在某些方面是机器智能很难替代的。

李彦宏从人工智能的价值角度讨论这个命题,他说:“AI存在的价值是要教人学习,让人成长,而不是取代人、超越人”。

也许还有人会问,未来会不会出现通用型人工智能,代替一个人做所有的事?

吴恩达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了两种类型的AI,一种是狭义AI,它能在一件事上做得特别好,比如自动驾驶、工厂里的视频监督、互联网公司的网络广告。狭义AI改变了很多行业,正在创造非凡的价值。还有一种概念叫通用AI(GI),它或许未来能做一个人的所有事。

吴恩达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澎湃新闻记者 孙懿赟 摄

但他也坦言,他个人没有看到通用AI有很大进展,“我希望有一天会有,但那可能是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后了。AI很难预测,但我还是很乐观的,我觉得狭义AI就能造福很多人了”。

他还提到,他觉得现在有些过度宣传通用AI,他希望关于通用AI、类人AI甚至是危险AI、邪恶AI的大众情绪能得到纠正。

“通用AI在学术界是一个joke(笑话)”,这是邢波给出的答案。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可以很严肃地讲,这个概念(通用AI)并不严肃。首先什么叫通用AI?这个定义就很不严肃,而且从技术上讲,它的实践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很难去讨论这个问题”。他建议,与其展望或幻想功能上无所不能的AI,不如在工程原理上探讨构造上的通用性。

AI会取代医生吗?AI医疗出了事故谁来负责?

AI医疗一直是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人们关心的话题较为集中:为什么需要AI医疗?AI医疗可以做什么?AI会取代医生吗?AI医疗出了事故谁来负责?

“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是最好的医疗体系都存在错误。每年,医院感染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是车祸死亡人数的三倍以上。” 李飞飞在大会上讲述了自己在医院照顾母亲的亲身经历。在她看来,AI医疗(或者说计算机视觉)的其中一个作用是超越时空地监测病人,具体而言,AI可以减少医院里的交叉感染;AI可以提高重症监护室的效率和质量;AI可以帮助照顾老人。

AI医疗可以“超越时空”的说法也在邢波那里得到了印证。他认为,在远程医疗领域,尤其是比较艰苦的环境中,例如医生数量不足但就医需求很大的情况下,硬件和软件资源都比较稀缺的,“那么人工智能软件的应用就可以大大的减少诊断的时间和成本”。

Eric Grimson给出了不同版本的答案。他认为,AI医疗会在“个性化的医疗”中产生最好的影响,即为某个特定的病人想出一个专属的解决方案。他给出了一位同事的故事。

Eric Grimson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澎湃新闻记者 冯元晴 摄

他的同事是一位乳腺癌幸存者,她曾建立起一个系统,把医生的手写报告、化验结果、医学图像、家族病史、科学研究中获取的信息等输入其中,然后,她告诉医生:请针对我个人的具体情况设计治疗方案。

在Eric Grimson看来,这是在AI医疗真正产生广泛的影响之前,我们需要做到的一步。

远程医疗、定制化医疗……AI医疗能做的还有更多。那么,AI会取代医生吗?它和医生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Eric Grimson和邢波给出了类似的答案:AI是医生的顾问,医生才是最终的决策者,AI与医生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合作。

很多媒体曾报道AI对某类疾病的检测精度中超过人类医生,对此现象,邢波评论:“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展示很有误导性,医学人工智能与医生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协作关系,人工智能能够极大地提升医生的效率,但绝对不是替代医生”。

Eric Grimson说:“大部分我所知道的AI医疗领域的项目也都持有这个观点(AI作为医生的顾问),他们所关注的是‘如何让医生成为更好的医生的’,但最终还是由医生做出决定”。

Eric Grimson还谈到了“AI医疗事故谁负责”的问题。

他认为,这是政府需要做出的决定,是社会需要做出的决定。这些问题需要被好好地讨论。“我认为在短期内,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是AI系统帮助人们做决定(而不是做出最终的决定)”。

我们会因为人工智能失去更多工作吗?该如何应对?

技术似乎总是在尝试着改变些什么。

电灯取代蜡烛和火柴,火车取代骆驼和马匹,互联网的出现取代了电报、书信、实体书店也因之岌岌可危……

这一次,迎面撞上了人工智能,我们会因为它失去更多工作吗?

也许,我们确实会失去一些工作,但AI会创造更多工作机会给人类。

“一些工作消失了,另一些新的工作以更快的速度诞生”,吴恩达在专访中谈到了AI可能会造成的失业问题,在他看来,自动化会带来一部分的失业,但还有很多新的岗位会随之出现。

对于那些工作被AI替代的人们,国家应该承担起责任,使他们得到必要的教育和经济等其他方面的支持,以便找到新的工作。

Michael I.Jordan认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且非自主性的AI会为人们带来工作,创造现在没有的价值。这样的AI使用数据和算法就可以创造价值,“如果把这些东西和市场加在一起就是我要的智能,不仅是人的智能、生物智能,还是市场智能”。

“我们有很多工作都失去了,比如电报员和打字员”,邢波说,任何技术都会这样(取代人们的部分工作)。

邢波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澎湃新闻记者 吕啸 摄

在未来短短的五年内,美国的16轮长途卡车将完全自动化,且改变几百万人的就业机会。这是Eric Grimson对澎湃新闻记者做出的预测。因此,他认为,“我们真的需要考虑我们该如何规划未来的工作?我们如何帮助那些将要失去工作的人重新培训?我们如何帮助人们适应这些?”

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教授比尔·戴利(Bill Dally)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他认为:“AI不仅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反而能通过提高生产力,创造出更多工作机会给人类”。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汇集了人工智能领域最顶尖的头脑。在他们的头脑风暴中产生了不少真知绰见和许多的观点碰撞。虽然大会已经闭幕,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值得人们继续思考。

(责任编辑:CF00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三亚元旦假期旅游持续回温

1日截至17时,三亚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7.07万人次。...

来源:新华社

元旦假期全国5271.34万人次出游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

来源:新华社

发改委喊话 民企参与重大战略提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

来源:北京商报

全面恢复通关在即 香港准备好了吗

1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努力争取最早在1月8日实施香港与内地首阶段“通关”。...

来源:北京商报

提速复苏 北京消费迎来开门红

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日,北京,疫情政策优化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是历经感染高峰后的第一个小长假。...

来源:北京商报

人民币汇率的2023年展望

人民币汇率三大指数在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均以升值收尾后,2023年的走势备受关注: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或将成为今年人...

来源:北京商报

商务部:五方面做好“两节”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商务部将从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加大货源组织协调、做好政府储备调节、强化便民服务保障、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等五方面做好节日市场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来源:新华社

前11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7.9%

今年1至11月,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

来源:新华社

从减税降费到加速扩产——北京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近2000亿元——这是北京今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

来源:新华社

惠民生、谋创新、促开放——解读2023年我国关税调整方案

关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

来源:新华社

4年支出14.88万亿元 财政助力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国务院关于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2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

来源:新华社

白鹤滩“西电东送”大动脉全部竣工投产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下称白浙工程)30日竣工投产,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部竣工投产。...

来源:新华社

2022危中寻机与时代转折

2022年,世界人口突破80亿。...

来源:北京商报

明年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下调进口税率

12月2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

来源:北京商报

十三部门出手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校外培训有望进一步规范。...

来源:北京商报

打好“组合拳”让经济暖起来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面对多重压力,需打好“组合拳”,不断增强发展信心和动力,让经济加快暖起来。...

来源:新华社

1至11月我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5万亿元

1至11月,我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5万亿元,同比增长5.8%。...

来源:新华社

社保“缓返补”为企业减负逾2700亿元

为稳市场主体稳就业,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了社会保险“缓返补”一揽子政策。...

来源:新华社

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再创两项纪录

中国石化12月28日宣布,涪陵页岩气田焦页12号平台18口气井全部完井,其中投产气井16口,采收率达44.3%,创下了我国页岩气开发平台井数...

来源:新华社

文旅部门多举措促进冬季旅游消费和市场供给

针对冬季旅游特别是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等假日旅游,文旅部门将在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促进旅游消费和市场供给。...

来源:新华社

签证恢复读秒 东南亚有望成首选

出入境政策优化后,签证率先明确恢复时间节点。...

来源:北京商报

金融稳定法草案提请审议 释放多重新信号

金融圈关注的金融稳定法再迎重大进展。...

来源:北京商报

如何深化新三板改革 北交所划出五大重点

12月28日晚间,北交所官网发文称,近日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证监会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围绕明...

来源:北京商报

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

今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企业销售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6%。 ...

来源:新华社

银保监会: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

中国银保监会27日表示,金融政策要更主动地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

来源:新华社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