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华财讯 证券 产经 消费 科技 房产 酒业 银行 保险 智慧家

没有房产抵押?你的知识产权也能用来贷款!

2021年03月24日 08:04 来源:新华社
分享: 微信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题:没有房产抵押?你的知识产权也能用来贷款!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有望凭借知识产权获得“真金白银”,其发展壮大的融资渠道更丰富更多元。

一份专利带来300万元银行贷款

浙江台州思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利赏没想到,一份专利证明让他拿到了300万元的银行贷款。

“以前贷款都要把房产抵押给银行,没想到苦心研究多年取得的太阳能空调专利也能成为贷款依据。这不仅解决了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也是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认可,给我们这些一心搞创新的企业莫大鼓舞。”丁利赏说,最近他正忙着把节能环保型的太阳能空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但这些“轻资产”的企业,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在传统信贷模式下,往往难以受到银行青睐。

区别于以不动产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传统方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指企业或个人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累计发放贷款户数5461户,同比增长34.34%;累计发放贷款金额592.59亿元,同比增长16.40%,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惠及面稳步扩大。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支持。2019年银保监会出台政策,鼓励银行机构通过单列信贷计划、专项考核激励等方式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并提高了该项业务的不良贷款容忍度。

“政策出台后,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和内部定价方面,明确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倾斜,部分商业银行建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差异化考评机制。”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破解“登记难”“评估难”等质押融资痼疾

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家底薄”,研发投入时间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缓解资金紧张、加速知识产权市场转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但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制约着此类业务的发展:从“海量”的知识产权中梳理出真正有独立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十分困难;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商业银行缺乏独立评估的能力;知识产权处置变现缺乏成熟的市场等。

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些痼疾正在逐步破解。

“我们指导部分中小法人银行机构形成小微科创企业专属的‘两看两评’贷款调查和评估模式,通过‘看专利权成果转化率、评价值’以及‘看产品市场占有率、评发展’,科学评判企业风险,着力破解评估难瓶颈。”浙江台州银保监分局局长曹光群表示,2020年以来,辖内银行机构通过自评估方式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占比达78%,为企业节约评估费用近2500万元。

据了解,针对长期以来困扰银行和企业的质押登记繁琐费时问题,银保监会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政策,支持在浙江开展线上质押登记试点,提升融资效率和质押登记便利度。

曹光群表示,通过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小银行逐步探索设立科技支行,搭建科技信贷队伍与业务模式,2020年台州四家科技支行平均贷款增速达到30%以上。同时,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正向激励下,科创企业积极投入创新、加强创新成果应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政策创新进一步破除相关障碍

尽管取得稳步发展,但整体来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较于传统融资产品,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还处于摸索和熟悉阶段。

“十四五”期间,如何进一步破除相关障碍,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特色和经营优势,探索知识产权金融业务模式。加强对银行开展自主评估能力建设、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指导。引导银行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争取惠及更多知识产权密集的小微企业。

“要发挥政策创新对质押融资的支持作用。银保监会将及时总结浙江试点经验,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扩大在线质押登记试点范围。同时积极研究探索地理标志质押融资。”该负责人表示。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离不开配套支持政策。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要加快推动质押登记集中化、便利化,同时优化质物处置和风险分担的外部环境。

“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是目前制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的重要瓶颈。银行业金融机构迫切希望打通这关键的‘最后一公里’。需要主管部门牵头尽快构建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平台,通过统一交易平台的信息优势、效率优势,发现质物价值、降低处置成本。同时,需要在有关地方政府现有风险分担政策基础上,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新模式。”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CF00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三亚元旦假期旅游持续回温

1日截至17时,三亚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7.07万人次。...

来源:新华社

元旦假期全国5271.34万人次出游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

来源:新华社

发改委喊话 民企参与重大战略提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

来源:北京商报

全面恢复通关在即 香港准备好了吗

1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努力争取最早在1月8日实施香港与内地首阶段“通关”。...

来源:北京商报

提速复苏 北京消费迎来开门红

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日,北京,疫情政策优化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是历经感染高峰后的第一个小长假。...

来源:北京商报

人民币汇率的2023年展望

人民币汇率三大指数在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均以升值收尾后,2023年的走势备受关注: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或将成为今年人...

来源:北京商报

商务部:五方面做好“两节”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商务部将从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加大货源组织协调、做好政府储备调节、强化便民服务保障、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等五方面做好节日市场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来源:新华社

前11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7.9%

今年1至11月,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

来源:新华社

从减税降费到加速扩产——北京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近2000亿元——这是北京今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

来源:新华社

惠民生、谋创新、促开放——解读2023年我国关税调整方案

关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

来源:新华社

4年支出14.88万亿元 财政助力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国务院关于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2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

来源:新华社

白鹤滩“西电东送”大动脉全部竣工投产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下称白浙工程)30日竣工投产,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部竣工投产。...

来源:新华社

2022危中寻机与时代转折

2022年,世界人口突破80亿。...

来源:北京商报

明年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下调进口税率

12月2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

来源:北京商报

十三部门出手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校外培训有望进一步规范。...

来源:北京商报

10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6152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10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6152亿元,受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同比少增2110亿元。...

来源:新华社

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再延半年

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礼包来了!...

来源:北京商报

六部门发文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

通知明确,延期贷款正常计息,免收罚息。...

来源:新华社

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半年 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央行等六部门发“定心丸”,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是关键。...

来源:新京报

LPR报价连续三个月未动 什么原因?年内是否还有下调空间?

针对5年期以上LPR利率是否仍会持续下调,市场出现了分歧。...

来源:新京报

贷后管理不善,多家银行因贷款用途收银保监罚单

据悉,银保监29日公布多项行政处罚信息,因贷后管理问题被罚有13项(包含个人及公司),涉及罚金291万元;两项涉及违规发放贷款增加地方政府隐...

来源:财联社

11月社融降温,住户贷款增长仍乏力

12月12日,央行官网发布2022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

来源:北京商报

11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12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

来源:新华社

11月贷款规模大幅回升 社融环比翻倍 M2维持高位

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1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数据...

来源:财联社

商业贷款利率比存款利率还低:土耳其银行开始“送钱”了?

“众人加息我独降”——近两年来,在通胀高达逾80%背景下依然坚定大幅降息的土耳其央行,一直是全球货币政策领域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而如今...

来源:财联社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