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华财讯 证券 产经 消费 科技 房产 酒业 银行 保险 智慧家

中国个人养老制度呼之欲出:拟采取个人账户制

2021年10月25日 08:43 来源:时代周报
分享: 微信

老龄化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

有统计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约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未富先老”的国情已经成为不争事实。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变得更加具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至2020年,10年间就业人口比例由70.2%下降至63.4%,预计到2050年该数据将进一步降至45.2%;而另一方面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快速提高,目前该数字为18.7%,预计到2050年时将高达37.2%。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党中央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老有所养,如何构建多层次的、更加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障体系,这聚焦了全社会的目光。

而在日前举办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下称“年会”),更是首次设立了养老议题专场,探讨如何做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以及配套金融服务。

我国当前养老保险体系三个支柱中,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没有出台。综合各层次表态及意见,总的考虑是,未来要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促进“第三支柱”成共识,政策需尽快落地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我国目前初步形成了三大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其中,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则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由个人自愿参加。

“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由个人自愿参加的“第三支柱”写进“十四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政策呼之欲出,也意味着个人养老时代即将到来。

年会上,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专门提到了发展第三支柱的问题。聂明隽表示,发展第三支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建立有税收等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提供个人积累养老金的制度选择。个人养老金拟采取个人账户制,年度缴费额度的上限,一开始可能会与个税递延试点的政策相衔接,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工作水平的提高来逐步调整、提高缴费的上限。在投资产品的选择上,将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等都作为个人养老金的产品,以便于参加人根据不同的偏好自主选择,也为市场充分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规范发展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对有税收等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要明确制度安排,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作为第三支柱的组织部分,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和监管,两者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双轮驱动,共同促进第三支柱的发展。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如此受关注,原因说到底来自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财政支出压力必然会增加。

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广,然而资金压力也最为明显。据了解,截止今年6月底,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参保率超过9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今年9月演讲中预测,未来30年,退休人数将从1.06亿激增至2.78亿,净增1.7亿人;而在此期间登记参保人数将从2.76亿增至3.41亿,仅增加7000万人。

因此,30年间“参保赡养率”将从38.3%提高到81.8%。这意味着原来是2.6个人养一个老人,而到2050年,1.2个人就要养一个老人。

目前三支柱养老体系中,第一支柱占比过大,第二、第三支柱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聂明隽提到,截止今年9月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到了4.97万亿;目前第二支柱参加职工的人数是6953万人,积累资金3.62万亿元;而计入第三支柱的税延商业养老保险目前规模仅4亿元。

此外,由于采用的制度不同,相比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三支柱更能够为国民养老储备财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现收现付制,即在职职工缴费来支付退休人口的养老金,在过去的人口红利期现收现付制可以保证资金结余,而在老龄化时期则可能出现亏空,无法储备财富。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要真正撑起国民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发展亟需加速。近一年来,有关第三支柱的政策消息不断,先是2020年10月,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写进“十四五”规划,而在今年5月1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宣布,自2021年6月1日起,由6家人身险公司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尽管消息不断,但第三支柱的政策目前还没有出台,也侧面反映出政策制定的复杂程度。有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产品供给侧来看,政策制定需要平衡金融业各方市场力量。“过去养老被认为是保险业的范畴,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包括银行、基金在内,整个金融业都有很大机会。”该人士表示。

某保险行业专家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第三支柱涉及各方利益,关系民生福祉,政策层面推进应做到积极、稳妥。”论坛上聂明隽也表示,当前相关部门正在抓紧按程序推进有关政策,但政策落地见效还要有赖于市场金融机构的繁荣,特别是有赖于市场机构的大显身手。

养老金融成蓝海,需各类产品百花齐放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在金融街论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融服务”分论坛中提及,当前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对养老保障提出了巨大需求。同时,也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资源介入养老保障,弥补政府单方提供养老保障的压力。此外,人民群众在养老保障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对于个人养老来说,除了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外,“养老钱”也是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一个大背景是,早在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上,中国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就曾谈及,全球经济已进入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中国不是不可能进入负利率,只是尽量避免快速进入负利率时代。

而对于保守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老年人来说,“储蓄”是最重要且几乎唯一的理财手段。根据据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虽然养老财富储备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但银行存款仍是最大的养老财富来源。数据显示,有50.81%的调查对象偏好银行存款的方式,其次是商业养老保险(27.98%)、银行理财(26.27%)、房产(21.69%)、基金(15.59%)。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长带来的需求及顶层设计的支持,养老金融未来将迎来消费蓝海。然而,当前养老金融市场的现状是: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不平衡,养老金融市场的产品单一化、同质化非常严重,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个人养老需求,亦无法促进养老企业的发展等。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建议:有序扩大第三支柱投资的产品范围,将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都纳入第三支柱投资范围。允许银行、基金、保险等各类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发挥自身行业特点,为第三支柱提供合适的养老金融产品。

混业经营是养老金融市场的明显特征,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行业都可以参与进来,各类机构可挖掘自身差异化优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投资、产品、服务等方面形成更多互补。

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袁长清在年会中指出,积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金融业应有作为、能有所为、大有可为。充分发挥自身资金融通、风险保障、产业整合三大优势,积极承担优化养老金融服务供给、加大养老产业金融支持力度、防范养老金融服务风险三大任务。

近年来,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众多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养老领域规划和布局,积极争取全牌照经营许可,打造全方位的养老金融品牌。

从市场反应看,除了银行、保险等企业积极布局养老产业,养老基金等其他养老理财产品也是政策推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聂明隽谈到,养老与金融关系密切,要规范发展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努力实现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与金融市场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事实上,在2018年3月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后,首批养老目标基金于2018年8月正式获批。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16日,市场中131只养老FOF(份额合并计算)规模合计已超800亿元,且绝大部分养老FOF获得了正向收益。

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基金、保险和银行纷纷推出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之外,也不排除券商、信托进一步加入到养老金融版图中的可能,以丰富第三支柱。

“随着社会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进一步释放,第三支柱市场潜力很大。”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年会上表示,我国居民存款已经超过90万亿元,可转化为长期养老资金的金融资产非常可观,规范发展第三支柱的基础和条件比较成熟。

(责任编辑:CF00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三亚元旦假期旅游持续回温

1日截至17时,三亚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7.07万人次。...

来源:新华社

元旦假期全国5271.34万人次出游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

来源:新华社

发改委喊话 民企参与重大战略提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

来源:北京商报

全面恢复通关在即 香港准备好了吗

1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努力争取最早在1月8日实施香港与内地首阶段“通关”。...

来源:北京商报

提速复苏 北京消费迎来开门红

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日,北京,疫情政策优化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是历经感染高峰后的第一个小长假。...

来源:北京商报

人民币汇率的2023年展望

人民币汇率三大指数在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均以升值收尾后,2023年的走势备受关注: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或将成为今年人...

来源:北京商报

商务部:五方面做好“两节”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商务部将从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加大货源组织协调、做好政府储备调节、强化便民服务保障、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等五方面做好节日市场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来源:新华社

前11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7.9%

今年1至11月,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

来源:新华社

从减税降费到加速扩产——北京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近2000亿元——这是北京今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

来源:新华社

惠民生、谋创新、促开放——解读2023年我国关税调整方案

关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

来源:新华社

4年支出14.88万亿元 财政助力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国务院关于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2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

来源:新华社

白鹤滩“西电东送”大动脉全部竣工投产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下称白浙工程)30日竣工投产,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部竣工投产。...

来源:新华社

2022危中寻机与时代转折

2022年,世界人口突破80亿。...

来源:北京商报

明年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下调进口税率

12月2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

来源:北京商报

十三部门出手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校外培训有望进一步规范。...

来源:北京商报

养老托育连迎政策利好 聚焦“一老一小”

记者获悉,多地多部门正加快谋划建设一批养老托育工程,并综合运用规划、土地、住房、财政、投资、融资、人才等支持政策,扩大有效供给。...

来源:新华网

十三部门发文纾困“一老一小”

8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印发《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从房租减免、税费减免、社会保险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一揽子政策...

来源:北京商报

13部门公布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来源:发改委网站

13部门出台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政策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近日印发《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了房租减免、税费减免、社会保险支持、金融支持、防疫支持以及...

来源:新华社

90后已加入“养老大军”? 收下这份养老理财指南

适合年轻人购买投资的养老理财产品花样多,门槛也不高,且产品多提倡长期投资,专款专用。...

来源:新京报

节假日期间警惕养老诈骗,“银发旅游团”如何避“坑”?

​10月5日,国庆节假期过半。不少老年人走出家门,享受假日时光。记者从公安刑侦部门获悉,全国各地民警、辅警在热点旅游景区“设卡”,以案释法,...

来源:新京报

陪诊师、助浴师等新兴职业潮涌,居家养老成了创业风口?

与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成本低、灵活性高,也是中国绝大多数老人养老的主流选择,但大趋势并不代表强需求,无论是助浴还是陪诊目前都不是独居老人真...

来源:新京报

投资“养老度假村”?法院:警惕养老变“坑”老

近年来,乡村养老康养模式逐步受到老年人的青睐。与此同时,不少犯罪分子在利益驱使下,借“投资乡村养老”等名义,诈骗老人钱财或非法集资,不仅侵害...

来源:新京报

各地多措并举破解难点堵点 提供优质医养结合服务

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难点堵点问题,促进医养结...

来源:人民网

理财公司已发49只养老产品 收益如何?未来将如何发展

近期,多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均表示,未来将持续发力养老理财市场。...

来源:新京报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