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华财讯 证券 产经 消费 科技 房产 酒业 银行 保险 智慧家

北京亮出十年发展成绩单

2022年09月02日 08:26 来源:北京商报
分享: 微信

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北京亮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十年发展成绩单。9月1日上午,中共北京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北京”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商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十年来,北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北京这座伟大城市实现了深刻转型,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营商环境

出台千余改革举措

十年来,北京多次率先推出营商环境改革措施,助力企业加速发展。例如,2017年以来,北京市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率先行动改革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和1.0-5.0营商环境系列改革政策,5版方案迭代推出1034项改革举措,集中力量破解企业关键难点问题。同时,通过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减费用、“一窗通办”、“一网通办”等各项改革,大大减少了企业办事花费的时间、精力、人力和资金。2018-2020年,每年直接减少的企业经营成本约20亿元。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多年来,北京、上海成为世界银行中国营商环境抽样城市,在世界上营商环境的排名不断提高,充分证明北京优化营商环境北京模式的优秀。

生态环境

全国率先走向“碳中和”

过去十年,北京市的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变化。北京城市的减量发展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为世界展现了一座高品质绿色宜居城市。

这十年来,北京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

很多世界城市,比如洛杉矶、伦敦等也都曾饱受雾霾的困扰,都花费了数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治理才见成效,但北京的治理速度和治理能力应该说在短短时间内就实现了显著的变化,的确是创造了“北京奇迹”。

目前,北京已经基本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目标,成为了全国第一个走向“碳中和”的地区。

城市风貌

保护+更新赓续历史文脉

过去这十年,北京城市风貌实现历史性改善。以回天地区为代表的首都大型社区治理样本已然形成并加快推广。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为牵引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不断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3958条背街小巷在焕然一新的同时留住了乡愁。

十年里,依托长城、大运河和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北京构建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让北京成为独一无二的“双奥之城”。

“人民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所在,环境好了,人民群众需求满足了,相关产业也能带动起来,消费类产业、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北京最核心数字经济标杆能够和城市治理、城市建设、民生工程达到有机融合。”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中心研究员王鹏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

从城市发展转向区域发展

过去的十年,首都功能显著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了历史突破的水平。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过去十年,从大巴、高速公路、通勤高铁,到正在建设中的串联北京和河北三市的北京地铁22号线,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现了率先突破。

2019年京张高铁开通,2021年京哈高铁全线贯通,京唐城际铁路目前正在建设,北京逐步建成了环京一小时通勤圈。2022年7月18日,北京西至涿州东的通勤高铁首班车G6702次列车由涿州东站始发后直达北京西站,全程更是仅需24分钟。

“京津冀一小时通勤圈不仅切实解决环京通勤人员通勤难问题,而且为后续的产业协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不用跨市通勤,在家附近就可以实现安居乐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交通一体化的基础上,产业协同发展也在加速。“京津冀一体化最终是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叶堂林说。十年来,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北京从过去单一的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制造类企业逐步退出北京迁向周边地区。同时,为配合迁出企业员工在周边地区的生活与发展,北京的医疗、教育资源也在向周边辐射,如北京支持雄安新区的“三校一院”项目正在陆续竣工交付。

“两区”建设

率先形成服务经济新格局

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盛大开幕之际,北京市“两区”建设也将迎来两周年。北京正以全球视野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三大特征更加凸显。

其中,在服务业开放层面,北京通过保税区税收优惠、准入即准营等种种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正在举行的2022年服贸会便是扩大服务业开放的典型案例。

在数字经济层面,北京是中国数字化发展的创新引领者和产业先行者,数字经济以其突出的科技、人才、产业生态等优势,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更为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一年多来,北京市主动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向深向实推进“两区”建设,落地了100多个标志性项目和功能性平台,形成了10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实践案例。RCEP创新服务中心的一揽子助企服务和落户中德产业园的重大项目等都是“两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北京已在全国率先形成“双八十”的服务经济发展格局。“双八十”一个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80%,一个是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接近80%。服贸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成为国家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有力促进了北京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科技创新

涌现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

北京这十年,是科技创新全面跃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北京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涌现了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包路林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十年来,北京的科技创新在速度、规模方面都展现了强劲的实力,全面带动了城市的转型发展。”

“北京牢牢把握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在包路林看来,北京依靠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了在国际循环中的主动地位。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包路林表示,城市的发展以规模扩大、土地财政、资源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终究是不可持续的,创新是当代引领发展的重要引擎。无论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发展数字经济,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本质上都是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变化带动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革新。

“北京拥有人才、科创优势,十年来成绩显著。”王鹏表示。“北京应用型创新成果能够有力推动企业发展,推动应用落地转化,立足大北京,服务京津冀,辐射全中国甚至全世界。”

医疗保障

用“智慧”破解“就医难”

十年来,医保稳稳托住市民健康,医保制度体系的建设成就显著。

在“互联网+医疗”服务方面,利用“智慧”突破“就医难”。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互联网医院40家,150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全市互联网医院的总诊疗量为45.6万人次,为全国患者提供指尖上的优质医疗服务。118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检验、检查结果线上查询和推送服务。44家医院开展国家重点专科医联体基层服务点建设,共计120个专科、295个服务点。

“互联网+远程医疗能推进医疗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增加医疗保障的可及性、通达性、均衡性。”王鹏表示。

交通出行

轨道串起工作与生活

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仅从近五年看,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形成了以地铁普线为主,辅以地铁快线、中低运量、机场专线、有轨电车、磁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快慢结合、主辅功能清晰、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多层次网络体系。轨道交通网络层次进一步丰富,运营线路达到27条,城市轨道交通覆盖范围增加到13个区。同时,北京轨道交通8条贯穿南北,东西的骨干线路实现贯通运行,线路通达性和便利性明显提升,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占比达到57%。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孙立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通过轨道交通把工作和生活的地点联系起来,在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可承受范围内适当布置工作生活用地,从而解决职住一体的问题”。

商业服务

基本便民功能社区全覆盖

得益于商业便利化,北京市市场活力、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社区全覆盖。

截至2021年,北京市共有蔬菜零售、便利店(社区超市)、早餐、家政、美容美发、末端配送(快递柜)、洗染和便民维修等8类网点超过9万个,每百万人拥有连锁便利店(社区超市)达310个,便利店发展指数居四个直辖市第一。

2022年7月,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提到,到2025年,全市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从网点到生活圈,北京勾勒出更广阔的便民消费蓝图。

北京商报记者陶凤冉黎黎陆珊珊实习记者袁泽睿郝彦

(责任编辑:CF013)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三亚元旦假期旅游持续回温

1日截至17时,三亚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7.07万人次。...

来源:新华社

元旦假期全国5271.34万人次出游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

来源:新华社

发改委喊话 民企参与重大战略提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

来源:北京商报

全面恢复通关在即 香港准备好了吗

1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努力争取最早在1月8日实施香港与内地首阶段“通关”。...

来源:北京商报

提速复苏 北京消费迎来开门红

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日,北京,疫情政策优化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是历经感染高峰后的第一个小长假。...

来源:北京商报

人民币汇率的2023年展望

人民币汇率三大指数在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均以升值收尾后,2023年的走势备受关注: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或将成为今年人...

来源:北京商报

商务部:五方面做好“两节”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商务部将从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加大货源组织协调、做好政府储备调节、强化便民服务保障、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等五方面做好节日市场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来源:新华社

前11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7.9%

今年1至11月,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

来源:新华社

从减税降费到加速扩产——北京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近2000亿元——这是北京今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

来源:新华社

惠民生、谋创新、促开放——解读2023年我国关税调整方案

关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

来源:新华社

4年支出14.88万亿元 财政助力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国务院关于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2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

来源:新华社

白鹤滩“西电东送”大动脉全部竣工投产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下称白浙工程)30日竣工投产,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部竣工投产。...

来源:新华社

2022危中寻机与时代转折

2022年,世界人口突破80亿。...

来源:北京商报

明年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下调进口税率

12月2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

来源:北京商报

十三部门出手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校外培训有望进一步规范。...

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坚定推动复工复产

当前,首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12月12日,北京市召开第431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对复工复产、药品供应、发热门诊、投放抗...

来源:北京商报

2023年起北京医保报销上不封顶

为进一步加强民生兜底保障水平,政策层面正不断优化医保报销的相关政策。...

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总消费规模超3.2万亿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是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的重要基础。...

来源:北京商报

激发民资活力,北京再推101个重大项目

今年第二批拟推介项目共计101个,总投资2093亿元。...

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本地游强势复苏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北京本地游市场强势迎来复苏。...

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车市追赶“补贴”最后窗口期

随着北京“新十条”政策实施,二手车过户和外迁全面恢复,北京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也进入最后一周倒计时。...

来源:北京商报

专家眼中的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2年工作,研究部...

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商业烟火气回来了

在全面复工复产的第一个周末,北京商业烟火气十足。...

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餐企借“双节”重燃

在北京复工复产的路上,餐饮企业们成为了北京烟火气的助燃剂。...

来源:北京商报

提速复苏 北京消费迎来开门红

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日,北京,疫情政策优化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是历经感染高峰后的第一个小长假。...

来源:北京商报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