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
房产首页 楼市 政策 数据 土地 资本 公司 人物库 华财讯 大白楼势 智慧家 曝光台

智慧城市建设遭遇瓶颈 数据化探索无限未来

2019年11月07日 10:45 来源:中国建设报
分享: 微信

原标题:建设数字城市 探索无限未来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汪广丰

城市管理要下足绣花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细心、耐心和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品牌。

城市管理要在细微之处见成效,为数字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它并未脱离智慧城市总体架构布局,而是后者的进阶版,由新型基础设施、智能运行中枢、智慧应用体系三大横向层以及城市安全防线、标准规范两大纵向层构成。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城市,进一步助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

智慧城市建设遭遇瓶颈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0个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产业转型提升、精细化治理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但这一过程中,部分隐性问题开始显露:

标准不统一。全国和区域范围内缺乏切实可行的总体框架,智慧城市发展思路、技术、标准、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交换、共享等标准缺失。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做到智慧城市与实体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较低、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基础设施局限于点对点的传输渠道,信息化系统只是简单的文档初步电子化和单一业务的计算机化,信息采集、传输、开发、利用渠道不畅。

效果显示不够。缺乏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停留在各自为政的碎片化阶段,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建设主体多元分散、运营模式不成熟、投资效应与预期差距大、实效性和落地性差等问题明显。

存在安全与隐私风险。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数据收集、存储和应用模式,数据应用更为开放和充分,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公民隐私等问题渐渐显现。这类数据一旦泄露,就可能给国家、社会和公民带来巨大危害。

数据整合与共享困难。对数据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缺乏清晰界定,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于能否共享数据、使用数据存在疑虑。数据管理和交易规则不完备,对数据流转过程中各方权责没有明确界定,不利于数据充分共享和应用。有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还在沿用传统手段,形成数据孤岛,大部分数据被“束之高阁”,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数字城市应运而生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不仅创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样板、为解决“大城市病”提供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方案,还带动了南京等城市结合这一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规划先行,引领良性发展。南京市以雄安新区为示范、以创新引领数字驱动,实施大数据战略,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打造以云计算为基础设施、物联网为城市神经网络、城市大脑为人工智能中枢的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和虚实共生的数字城市,实现城市智慧化规划建设管理。数字城市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一拥而上,需要科学的规划编制。为此,南京市制定了数字城市建设五年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清楚后再开工建设,不留历史遗憾。

创新驱动,筑牢技术支撑。南京市参照国际标准,形成满足应用需要的标准规范体系,要求市内所有项目统一标准建设,包括基础数据、信息模型交付、执行应用三个层面的指南和标准,公共建筑、住宅、工业建筑、轨道交通、给排水、道路桥梁、地下管廊等专业应用导则和技术标准,项目审批、交付、验收、评价、归档等技术标准,基于数据库的数据接口、交换、交付、分类编码、存储等导则和标准以及数字建造技术体系标准等。由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和行业协会负责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标准化数字构件平台、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共享工程云计算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引进集成创新的基础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技术。促进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推广传感器、动态监控等数字技术。加强原创性研发和融合性创新,做好体系化技术布局,尤其要超前布局前沿性、颠覆性技术。

建立数字城市治理体系。为消除政府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南京市设立市级政府数据管理机构,实现各级政府部门政务数据“无条件归集、有条件使用”。建立健全大数据资产管理体系,以政府为统领,以企业、社会和外部力量为依托,搭建块数据公司,设立小型数据中心。构建城市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汇聚城市数据和统筹管理运营的数字城市信息管理中枢,设立数字城市可视化展示中心,实现城市各类要素数字化、可视化呈现与调配。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城市全局实时分析,推进城市智能治理和公共资源智能配置。依托大数据,数字城市信息管理中枢将成为“城市大脑”,具有深度学习、自我决策、自我优化能力,通过大数据模拟仿真、制定最优方案,从而实现科学决策。通过大数据汇聚、分析,了解城市运行状态和问题,预测未来趋势,既能防患未然,又能良性引导。

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感知设施系统,构建时时处处能够感知、万物互联、信息相通的数字城市体系,形成集约化、多功能监测体系,打造全覆盖的数字标识体系,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数字基础设施,引入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全面智能化应用服务,实现实体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互动、共生共荣。建筑、道路、桥梁、停车场、信号灯乃至灯杆、井盖、垃圾桶都可以实现智能化,有自己的“身份证”,出现问题后会得到快速响应处理。泛在的无线网络通达地上地下,城市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通过“神经网络”连接“城市大脑”,使城市实现自我调节并与人类良好互动。

从BIM到CIM(城市信息模型),建立数字化单元。BIM是数字城市的基础和神经元,CIM是BIM应用在城市层面的延伸。构建CIM框架,建立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资源中心,构建以数字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的工作底板,实现智能运营服务。导入城市数据,通过移动设备和传感器接入城市时空数据,加快BIM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云服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为智慧政务、建筑、交通、医疗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城市规划蓝图模拟和城市时空大数据动态监测,实时掌控城市运行发展现状,形成拥有空间维度(三维)、时间维度和信息维度的五维CIM,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四清单、一平台”政务服务体系,形成具有“线上线下结合、不见面审批”特点以及部门数据共享、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法制监督、效能监察等功能的开放性政务服务平台,明确行政权力、政府责任、市场准入负面、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四张清单,横向覆盖所有权力事项和部门,纵向覆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破解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瓶颈,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数据开放共享和资源整合,保障数据安全。通过政府服务云平台建设,开发手机应用程序,探索“放管服”、证照分离、“互联网+政务”等改革,创造“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新标准。

(责任编辑:CF004)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龙城智慧停车8亿元ABS状态更新为“已反馈”

受理日期为2023年3月27日,更新日期为2023年6月21日。...

来源:观点网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