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华财讯 证券 产经 消费 科技 房产 酒业 银行 保险 智慧家

疫情下有危有机 促消费措施能否让汽车市场回暖?

2020年03月06日 08:1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 微信

对于已经接连两年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而言,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密集出台各种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如放宽限购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推进智能汽车发展等。有观点认为,疫情过后将会迎来消费需求的爆发,汽车市场将迎来一波“报复性”上涨。中国汽车市场“疫后”究竟将如何发展,是将异军突起,还是就此一蹶不振?

疫情之下“有危有机”

自2018年7月始,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19个月负增长,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本就下行的汽车市场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今年2月前两周,汽车市场零售同比下滑达92%,创历史最高跌幅。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查显示,根据经销商对2020年的销量预测,预计全年汽车市场降幅为16.5%。

以往,2月1日前后是大多数车企和4S店开工的日子,但这个时间节点今年基本都被推延到了2月10日之后,而且到目前为止,一些企业只实现了部分复工,何时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还不能确定。

不只是整车企业,上游零部件企业和经销商等环节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面临着一定的供应风险。而由于复工时间晚、产业链供应短期无法满足等原因,预计汽车行业受影响产量将超过百万辆。

不过,业内也有观点认为,此次疫情将会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私家车出行,刺激汽车消费需求,疫情结束后将会出现集中购车现象,甚至可能存在二季度需求集中爆发的可能性。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居民对出行质量的需求将大大提升,对私家车出行的需求将更加强烈,尤其是对于还没有车的新用户将是一个推动,预计突击购车现象将会出现。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表示,目前汽车销售网点开门营业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恢复较为迟缓,短期内汽车销售还将受到一定影响。但中国汽车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汽车消费需求依然旺盛。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是阶段性的,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生产生活逐步恢复,后期汽车的补偿性消费需求将显著增加。

消费政策开始松绑

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压力,一批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开始密集出台和落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些一线城市汽车限购政策也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

2月17日,广东佛山推出汽车消费鼓励政策,包括给予每辆车2000元至5000元补贴等措施。这也让佛山成为2020年首个推出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城市。而广东省近日也发布政策明确表示,鼓励广州、深圳等城市进一步放宽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

车辆限购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汽车消费的重要因素,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则被认为是国内汽车限购政策的风向标。此次广州、深圳等城市限购政策进一步放宽的可能,对未来的汽车市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利好消息。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全国汽车限购政策就已经开始出现逐渐松动的迹象。2019年1月,发改委、工信部等10部委联合发文,明确了对已实施汽车限购政策的地方,有条件的可适度盘活废弃的购车指标,以更好地满足居民汽车消费需求。

同年6月,发改委再次发文,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政策,已实施汽车限购的地方政府,应加快由限制购买转向引导使用,且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了促销费政策,明确指出要释放汽车消费潜力,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受政策影响,贵阳已经在去年9月取消了汽车限购政策,天津、广东、海南等地也适当放宽了限购政策。

此次疫情的影响则成为再一次推进政策力度加大的催化剂。2月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之后,各地方政策力度也开始明显加大。

商务部日前表示,将会研究出台进一步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各地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增加传统汽车限购指标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蒋炜认为,目前应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尽快安排汽车及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同时,从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发力,通过调节限购、降税减费等方式刺激汽车消费。

“应进一步解禁或放开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限购政策,释放市场需求。通过降低小排量汽车、小货车的消费税和购置税,刺激首购需求,并将汽车列入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试点,刺激首购、换购需求提升。”蒋炜说。

市场仍有开拓空间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汽车业对稳经济稳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汽车生产总值超过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汽车及相关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数的1/6左右。

尽管近年来汽车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但另一方面,汽车市场仍然存在很多空间可供开拓。

首先在汽车消费层面,一些汽车企业表示,限购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但同时也抑制了市场需求释放。虽然目前实施限购的省市只有8个,但其总量和示范效应对市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随着智能化技术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可通过提高综合管理效率、合理引导汽车使用等措施缓解交通压力,让汽车消费回归市场。

其次,在目前一、二线城市新增购车比例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三、四、五线地区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农村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农村汽车市场也面临消费需求的升级,15万元以下、2.0升排量以下的SUV和皮卡产品,最有机会成为汽车消费增长的爆发点。未来应加大对这部分产品的支持力度,结合汽车下乡政策,以补贴、减免车辆购置税、纳入个税抵扣等多种形式,促进汽车市场消费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国家已明令禁止各地方政府实施保护主义,但一些隐性保护仍然存在,比如设置一些不必要的门槛,打造“定制化”政策等。这导致市场割裂、产品分散、规模不足,优势企业难以脱颖而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由政策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关键期,应进一步推进建立公平统一的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优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业内人士还建议,应加大汽车产业“走出去”支持力度。国内市场连续负增长、产能过剩等都在倒逼中国车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但现在中国车企“走出去”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与风险。这方面政府层面可以搭建平台,支持优秀中国品牌抱团出海,打造全球品牌。

蒋炜表示,未来应从降低购置成本、使用成本和提高心理接受等维度,多举措提高消费者消费意愿。同时,鼓励头部汽车企业推出各种基于智能网联的创新生态商业模式,在汽车购买、服务、维修等领域引入更多跨行业跨产业要素,推动汽车市场消费升级。(记者李志勇周蕊)

(责任编辑:CF00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中炬高新与宝能争端再升级发生“严重的群体性治安事件”

本月以来,宝能与中炬高新的争议在持续升级中。...

来源:中华网财经

印度拒绝比亚迪10亿美元建厂提议

比亚迪曾于2007年进入印度市场,为手机制造商生产电池和零部件。...

来源:中华网财经

顺丰扭亏为盈 完成H股全流通备案

有望成为独立第三方即时物流盈利第一股。...

来源:中华网财经

四川长虹换帅 柳江接替30年老将赵勇

柳江去年10月调任长虹集团...

来源:中华网财经

顺丰同城上半年扭亏为盈,嘉里物流营运水平重返疫情前

顺丰控股中期业绩预告显示,新业务逐步贡献利润。...

来源:蓝鲸

菜鸟直扑顺丰京东搅动快递江湖

明面“抄作业”。...

来源:北京商报

上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问题猪肉”等系列涉疫案件

上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问题猪肉”等涉疫案件...

来源:新华网

保险营销进入“双录”加速与调整期:多地扩大执行范围,疫情带来新挑战

近日,不少保险机构陆续发布关于双录普及及推广性的提示,并加速启动宣讲及培训活动。...

来源:蓝鲸财经

北京朝阳: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6个月租金

目前北京朝阳区对区域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服务行业采取居家办公、暂停营业、点对点闭环管理等方式分类实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

来源:新华网

科技赋能政策帮扶 防疫企业彰显抗疫“硬实力”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一方面开足马力稳产保供,一方面聚焦主业创新技术,为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力量。...

来源:人民网

​疫情连续冲击下餐饮企业盼精准纾困

餐饮企业经营状况受损程度如何?日常经营存在哪些痛点?纾困政策能否精准覆盖?记者在多家连锁餐饮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生存现状,倾听心声期盼,探寻发...

来源:新华网

怒怼“涨价潮”!全球第四大车厂:EV再不降价 汽车市场就会崩溃

在欧洲推动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之际,全球第四大车厂Stellantis警告称,现在的电动汽车仍然过于昂贵,无法避免需求破坏。除非电动汽车降价,...

来源:财联社

新冠留下时代烙印:欧洲、北美国家集体为“消失的打工人”头疼

随着2022年步入尾声,多个西方国家央行顶着“衰退将至”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加息幅度,而支持他们甩开膀子加息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失业率仍处于低位”...

来源:财联社

珠海宣布退热药拆零、限购 各地加大供应投放 “用药难”有望缓解

珠海市市场监管局决定自12月20日起,市内有约500多家零售药店持续供应拆零销售的退热药品。这些药品在销售上将按照“定点、限量、拆零、限价”...

来源:财联社

退烧药“一药难求”何时能解?多地已开启保供

近日,“囤药”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部分地区解热镇痛等相关药品接连出现紧缺,更有药品“全网断货”,A股相关概念股也齐齐大涨。...

来源:财联社

大数据疫情峰值预测靠谱吗

“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可以为防疫提供参考吗?...

来源:北京商报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