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揭示:全球升温影响粮食安全 主粮自给是关键
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国内外13家科研机构合作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全球2℃增温可能造成小麦产量增加,但也会相应提升其价格峰值。研究表明:提升主粮自给是全球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
小麦是一种起源于温带的喜凉作物,是全球三大谷物之一,每年提供了全球人口20%的蛋白质和卡路里。目前气候变化的小麦影响评估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气候平均态的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和模型不确定性上。但产量仅是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方面,国际农业贸易也是全球众多国家保持粮食供给的重要手段。因此粮食安全的其它维度,如农产品价格、农业相关的社会经济与民生问题等,也同等重要,但目前相关研究非常有限。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天一联合皇家荷兰气象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英国Exeter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13家科研机构开发了一个基于全球环流模型、小麦生长模型和一般均衡经济模型的集合模拟方法。该模型可以从全球小麦供给链的角度上解析未来2℃增温导致的气候变化和气候极端事件对全球小麦产量、价格和供给链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全球2℃增温下,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可以有效抵消增温导致的产量损失,未来全球小麦产量或出现少许增加(约1.7%)。但是,不同于传统观点,产量增加并没有导致全球小麦价格降低。研究发现,处于中高纬度小麦出口国的产量增加,而处于低纬度小麦进口国的产量减少。这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供需缺口,加深了传统小麦国际贸易格局,导致全球小麦价格峰值提升6.2%。区域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未来2℃增温下,当全球小麦产量处于低谷时,位于低纬度且人口众多的小麦进口国的消费者价格增幅将普遍超过位于高纬度的小麦出口国。这不仅增加了小麦进口国家人口的生活经济负担,不利于这些国家的主粮自给能力的建设,使得它们在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上处于被动局面。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未来2℃增温下,如何适当提升低纬度地区小麦进口国的主粮自给能力是全球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由于国土面积、资源可利用度和发展历史等原因,这些国家在农业生产结构、粮食种植技术积累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在未来大型国际农业合作项目中,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需求不亚于农产品贸易合作。通过农业技术合作,提升战略合作国家的主粮自给能力,是未来国家间农业领域的重要合作方向,有利于全球气候变化脆弱地区的粮食生产安全。
该研究于2022年8月19日发表在Cell地学子刊《One Earth》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商务部:五方面做好“两节”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商务部将从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加大货源组织协调、做好政府储备调节、强化便民服务保障、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等五方面做好节日市场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前11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7.9%
今年1至11月,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
明年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下调进口税率
12月2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
专家:粮食稳产和能源保供是保供稳价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发生许多变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再创新高。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供求关系偏紧、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如何积极有效应对国际大宗商品...
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全年粮食夺取丰收有支撑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南方双季晚稻栽插已接近尾声,中稻正在抽穗扬花和灌浆;北方春玉米开始灌浆,夏玉米陆续开始抽雄吐丝,大豆进入开花结荚期...
长江流域出现罕见旱情对粮食生产有影响吗?专家解读
目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部分地区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当前旱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流域降水减少、干旱持续...
四部门紧急通知:抓好抗高温热害干旱夺秋粮丰收
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紧急通知,要求有关地区毫不放松抓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打赢抗高温热害干旱夺秋粮...
中国人均粮食产量达483.5公斤,已超国际公认安全线
上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一场记者招待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
丰收时节看粮仓:兜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各地秋收目前已进入尾声,秋粮收购全面展开,记者了解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批准中储粮在江苏、安徽、河南三省相关地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