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华财讯 证券 产经 消费 科技 房产 酒业 银行 保险 智慧家

新华每日电讯:2019,中国经济彰显韧劲与潜力

2019年12月27日 08:5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 微信

生活无处不经济,经济无时不生活。岁末,回望在2019年经济大势中沉浮的你我,感慨良多: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走得并不容易,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假如把这一年当成一天来过,相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经济形势给每个人带来的压力与动力。

一早被闹钟吵醒,你该去上班了。今年全国有834万高校毕业生,而前10个月,已提前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100万的目标。作为经济的“晴雨表”、民生的“温度计”,就业率稳定让人们吃下了定心丸。无论是东奔西跑还是刷卡坐班,都是一种幸福。

假如你开车上班,会发现路上似乎没以前那么堵了,路上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车市进入存量竞争,车企各显神通,除主动降价外,还主动向技术升级、品牌提升、渠道变革要增长。吉利、上汽、广汽、长安等中国品牌车企,纷纷率先抢占智能化、网联化的汽车产业发展新高地。

不开车,选择坐地铁通勤的人,也收到了基建大礼包。2019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望达到6600公里,比上一年多1000多公里,全国数十个城市都在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仅这一项公共服务投资的迅猛增长,就足以让人们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出了地铁站,你可能得再骑一段共享单车才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骑行单车,需要打开相关APP,余光一扫你发现“顺风车”重新上线了。城市治理者与公众对共享经济新业态的约束力在增强,新业态被整合到既有的市场格局中,疯狂的资本潮和猛进的创业潮也在回归理性,用户被摆到了更高的位置,粗放发展正在向精细化运营转型。

在办公桌前坐定,打开新闻客户端,你刷到这样一则消息:进口产品在进博会上卖疯了——888克售价389元的瑞士高端食盐、售价450元的一小盒德国造改锥头,即使售价不菲仍被参会的人们抢购。短短6天的第二届进博会,吸引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3800多家企业共襄盛举,展示了中国市场消费升级的巨大潜力。

如果你的职业是一名财务主管,你的上司可能刚好会交给你一项工作——给他换点外汇,因为他的女儿马上要到国外留学。今年8月,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双双“破7”,人民币有所贬值对出口是利好,你应该建议老板加快报关发货。当然,你老板也不必过分担心女儿留学成本上升,因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和强势,外汇这次可以少买点。

如果这天刚好是账单还款日,你打算抽空转账还房贷。虽然对于已经买房的你来说月供变化不大,但你身边正打算买房的朋友可能会有所犹豫,因为房贷利率有所上调。其实,你可以劝朋友选择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住房方式。虽然2019年上半年房价有所抬头,但“房住不炒”是底线。住房政策正迎来明显变化,公租房与安居型商品房的供给在增加,老旧小区也在改造。人们不仅“住有所居”,还能住得更安心。

午休时,你可能会刷一会儿短视频和直播软件,没准哪个镜头就激发了你的购物欲。从海淘化妆品、乡村土特产到法院拍卖的车子、房子,在线营销的力度正一步步超越实体店销售,成为人们日常消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进一步缩小,依托小小的屏幕,乡村振兴有了更接地气的实现方式,手机变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

下班了,也许你会在猪肉销售柜台面前踟蹰一会儿,猪肉价格今年明显涨了,还把牛羊鸡鸭鱼肉的价格都带出一波上涨行情。所幸的是,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显示,到11月,全国生猪生产已经开始探底回升。

这时候,你可能会觉得点一份外卖是最省钱省事的。据某外卖平台统计,2019年上半年夜间消费(晚6点-早6点)在全天消费中的占比高达35.7%,60%的城市人群有意愿夜间消费。

吃完外卖如果你既不加班,也不想“宅”在家,你可以选择跟朋友出去“嗨一下”。从2019年开始,各地纷纷出台举措,推进“夜经济”发展。各种惊艳的灯光秀轮番上演,商场打烊时间推迟,地铁运营到凌晨,目的就是想让你在下班后多一些选择。“夜经济”的热度代表了城市经济的活力,也表明我们更加注重内需这个大市场。

如果这天恰巧赶上“双十一”,说不定你会与好朋友相约“刷夜”一起清空购物车。“买买买”再次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人消费能力的认知。据统计,“双十一”当天仅天猫和京东两家电商的成交额就接近5000亿元。三四五线城市被称为“下沉市场”,贡献了今年“双十一”最耀眼的亮色,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无限韧性与强劲活力。

临睡前,也许你会关注到一条新闻推送:“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这无疑是一个可以让人睡个好觉的消息。这个世界,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还是彼此相互需要的,这种相互被需要的感觉将有助于激发你对明天的憧憬以及责任、荣誉和使命感。

把2019年压缩成一天,精华版的经济态势风起云涌,细微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持续深化,经济彰显韧劲与潜力,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提升。(评论员杨绍功)

(责任编辑:CF00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三亚元旦假期旅游持续回温

1日截至17时,三亚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7.07万人次。...

来源:新华社

元旦假期全国5271.34万人次出游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

来源:新华社

发改委喊话 民企参与重大战略提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

来源:北京商报

全面恢复通关在即 香港准备好了吗

1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努力争取最早在1月8日实施香港与内地首阶段“通关”。...

来源:北京商报

提速复苏 北京消费迎来开门红

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日,北京,疫情政策优化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是历经感染高峰后的第一个小长假。...

来源:北京商报

人民币汇率的2023年展望

人民币汇率三大指数在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均以升值收尾后,2023年的走势备受关注: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或将成为今年人...

来源:北京商报

商务部:五方面做好“两节”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商务部将从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加大货源组织协调、做好政府储备调节、强化便民服务保障、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等五方面做好节日市场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来源:新华社

前11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7.9%

今年1至11月,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

来源:新华社

从减税降费到加速扩产——北京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近2000亿元——这是北京今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

来源:新华社

惠民生、谋创新、促开放——解读2023年我国关税调整方案

关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

来源:新华社

4年支出14.88万亿元 财政助力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国务院关于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2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

来源:新华社

白鹤滩“西电东送”大动脉全部竣工投产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下称白浙工程)30日竣工投产,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部竣工投产。...

来源:新华社

2022危中寻机与时代转折

2022年,世界人口突破80亿。...

来源:北京商报

明年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下调进口税率

12月2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

来源:北京商报

十三部门出手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校外培训有望进一步规范。...

来源:北京商报

国常会:要求狠抓政策落实推动经济回稳向上

9月2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情况汇报,要求狠抓政策落实推动经济回稳向上。...

来源:财联社

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今年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

今天(10月17日)上午,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来源:新京报

解读:如何理解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

来源:新京报

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3.0% 国民经济恢复向好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三季度多项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三季度经济恢...

来源:人民网

盛松成:多方面预期开始改善 中国经济已企稳上行

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恢复发展态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今日表示,多方面反映出市场预期开始改善,如房地产融资环...

来源:财联社

海外人士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海外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在挑战下显现韧性,中长期增长前景光明。...

来源:新华社

发改委回应经济热点问题: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

国务院5月底出台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对国民经济复苏有哪些促进作用?四季度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如何推动这些措施尽快落地?...

来源:人民网

金融街论坛热议宏观经济:我国经济整体向好趋势未变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11月21日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宏观政策:积极应对多重冲击”论坛上表示,近期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恢复企稳,积极因素累积增...

来源:新京报

2022中国经济观察之外资篇:中国大市场 世界大机遇

在全球跨国投资疲软的背景下,中国引资规模稳定增长、引资结构不断优化,印证大国经济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为世界各国创造互利共赢新机遇。...

来源:新华社

透视2023中国经济发力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为明...

来源:北京商报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