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华财讯 证券 产经 消费 科技 房产 酒业 银行 保险 智慧家

加快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障 出口转内销再迎重磅政策支持

2020年06月23日 15:26 来源:央广网
分享: 微信

央广网北京6月23日消息(记者佟亚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为应对疫情冲击,不少外贸企业选择“出口转内销”,开拓国内市场。近日,“出口转内销”再次迎来重磅支持政策。国务院办公厅22日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着力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加快市场准入允许企业通过自我符合性声明进行销售

受到疫情冲击,我国外贸企业面临订单取消、延期等困难,出口转内销成为不少企业的共同选择。商务部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出口企业内销额增长17%。不过,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还面临标准、知识产权等门槛。“各国都有各自的标准,进入中国也需要适用中国的标准。部分企业对国内标准并不是很熟悉,这就需要他们尽快适应。”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在2020年底前,对依据出口目的国标准生产且相关标准技术指标达到我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出口产品,因疫情影响转内销的,允许企业作出相关书面承诺,通过自我符合性声明的方式进行销售。外贸企业要对出口转内销产品加贴的中文和外文标签、标识的一致性负责。

“三同”适用范围扩大至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

此外,文件提出,支持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并将“三同”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所谓的“同线同标同质”,指的是在同一生产线上按照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生产既能出口又可内销的产品。白明说,这一些措施将有助于实现内外销转型,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对接国内消费升级。“以往的‘三同’标准主要是针对食品行业,对出口和内销的食品在标准方面一视同仁,而且就高不就低。如今‘三同’逐步扩大到消费品和工艺品,有助于让内销产品的品质对接国际标准。对于外贸企业,我们也是高标准、严要求。”

此外,出口转内销还涉及到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比如是否与国外买方有相关约定,是否存在可能影响转内销的条款。对此,意见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障,支持外贸企业与品牌商协商出口转内销产品涉及的知识产权授权,做好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和著作权登记。加强对外贸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的指导和服务。东方国际集团上海纺织装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提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需要格外注意知识产权问题,避免发生纠纷。“我觉得可以和境外的客户进行协商。在目前的疫情背景下,可以让客户先提供一个品牌的授权,使手上现有的订单能够尽快在国内进行消化。”

鼓励对接电商平台搭建转内销平台

不过,由于外贸出口主要是订单式销售,转向国内市场后,缺乏知名度、缺少市场销售渠道。对此,各地商务部门联合阿里、苏宁等电商平台,设置外贸产品专区等,帮助外贸企业搭建转内销平台。《意见》也提出,鼓励外贸企业对接电商平台,依托各类网上购物节,设置外贸产品专区。

对于企业来说,也要练好“内功”。《意见》提出,引导外贸企业精准对接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求,通过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研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创建自有品牌,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回升。鼓励外贸企业充分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此外,文件还提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出口产品转内销提供金融支持,支持保险公司加大对出口转内销的保障力度。

“出口转内销”迎多项重磅政策支持

今年以来,中央层面、各部委曾多次出台出口转内销相关政策。4月15日,财政部联合多部门出台两项税收优惠政策,暂免征收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税款缓税利息,暂免至年底;同时,扩大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试点。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6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在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商务部提出,支持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发展。

“目前出台的各项稳外贸措施,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支持出口转内销的措施,让企业有活干、有发展。疫情过去后,它的贸易主体还在、竞争力还在,希望就还在。”白明说。

(责任编辑:CF00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三亚元旦假期旅游持续回温

1日截至17时,三亚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7.07万人次。...

来源:新华社

元旦假期全国5271.34万人次出游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

来源:新华社

发改委喊话 民企参与重大战略提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

来源:北京商报

全面恢复通关在即 香港准备好了吗

1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努力争取最早在1月8日实施香港与内地首阶段“通关”。...

来源:北京商报

提速复苏 北京消费迎来开门红

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日,北京,疫情政策优化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是历经感染高峰后的第一个小长假。...

来源:北京商报

人民币汇率的2023年展望

人民币汇率三大指数在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均以升值收尾后,2023年的走势备受关注: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或将成为今年人...

来源:北京商报

商务部:五方面做好“两节”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商务部将从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加大货源组织协调、做好政府储备调节、强化便民服务保障、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等五方面做好节日市场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来源:新华社

前11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7.9%

今年1至11月,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

来源:新华社

从减税降费到加速扩产——北京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近2000亿元——这是北京今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

来源:新华社

惠民生、谋创新、促开放——解读2023年我国关税调整方案

关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

来源:新华社

4年支出14.88万亿元 财政助力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国务院关于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2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

来源:新华社

白鹤滩“西电东送”大动脉全部竣工投产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下称白浙工程)30日竣工投产,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部竣工投产。...

来源:新华社

2022危中寻机与时代转折

2022年,世界人口突破80亿。...

来源:北京商报

明年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下调进口税率

12月2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

来源:北京商报

十三部门出手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校外培训有望进一步规范。...

来源:北京商报

多部门合力支持 外贸企业转内销获多重政策利好

记者6月30日从商务部专题发布会获悉,多部门正从精准对接消费需求、简化内销手续等方面,合力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

来源:经济参考报

出口转内销打通堵点 商务部强调扩大“三同”范围

针对企业面临的国内经销渠道不畅,国内外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促进“同线同标同质”(三同)发展,引导和指导扩大“三同”...

来源:北京商报

疫情蔓延 全球贸易缩减 外贸企业如何出口转内销

​随着海外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全球贸易缩减,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政策支持下,不少外贸企业积极“掉头”转向国内市场,开辟内销...

来源:经济日报

电商平台助力企业打开国内市场 出口转内销企业找到新模式

就在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提出,多渠道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国内各大电商平台也推出了一系列帮扶政策,与陷入困境的外贸企业联手,把质优价廉的商品...

来源:央视网

税务部门多措并举 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下行,国际需求萎缩。着眼庞大的国内市场成为外贸企业化危为机的重要手段。近一段时间,针对外贸企业面临的困难,各地税务部门积...

来源:新华社

一揽子税收举措正加速落地 助力企业出口转内销

记者采访了解到,税务部门从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便利企业办税、税收大数据“搭桥补链”等方面发力,助外贸企业“转场”突围。一揽子全力支持...

来源:经济参考报

市场监管总局:加快出口产品转内销市场准入

8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的公告,旨在支持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帮助外贸企业纾困,向...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加快出口产品转内销市场准入

记者29日从市场监管总局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加快出口产品转内销市场准入,在认证监管领域,实施出口企业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等措施,...

来源:新华社

内需红利持续释放 出口转内销“转”出新天地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有利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近年来,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货物贸易...

来源:人民网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