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华财讯 证券 产经 消费 科技 房产 酒业 银行 保险 智慧家

银保监会:防止赢者通吃 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

2020年11月03日 08:58 来源:财联社
分享: 微信

财联社(北京,记者姜樊)讯,“金融服务供给主体,无论是持牌金融机构,还是新兴金融科技公司,都必须保护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今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发文称,相对而言,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目前缺乏明确规则和要求,出现了监管套利行为,与持牌金融机构形成不当竞争,最终难以有效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

此前几日,马云的一番演讲再度让金融科技与监管的话题再度上了热搜:“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用昨天的方式去监管。”然而,在监管看来,金融科技本质仍是金融,而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和持牌金融机构一样,其客户都属于金融消费者,其权益也必须得以保障。

郭武平表示,未来将强化金融科技公司的风险管控,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防止赢者通吃,“店大欺客”,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同时,加强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持续监测,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

乱象频出金融科技缺乏明确规则和要求

“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更加值得高度关注。”郭武平直言。

近年来,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和乱象频发,监管层加强了相关方面的管理力度。与此同时,近年来金融服务供给主体越来越多元化,既有持牌金融机构,又有新兴金融科技公司,既有线下服务渠道,也有线上营销方式,在提供多元消费体验的同时,出现了无序竞争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产生了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一些乱象。

以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为例,其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金融机构,但是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寡头垄断地位,收取过高费用,增加了金融消费者成本。在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联合贷款中,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业,有的高达98%以上,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导客引流的优势,直接收取的费用占客户融资综合成本的1/3左右,加上代销或其他过度增信产品等收取的费用,往往高达2/3。

郭武平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些乱象的本质是将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数据,变成部分公司谋取自身利益、向消费者收取高额服务费的资本。

郭武平表示,与持牌金融机构相比,金融科技公司更加依赖购物、交易、物流等行为数据,更多依据借款人的消费和还款意愿,缺乏对还款能力的有效评估,往往形成过度授信,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在收费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统一标准,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机构。

与此同时,有的金融科技公司存在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信息管理不当的问题,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信息在平台方、支付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前几年现金贷快速发展时,非法买卖借款人个人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

防止赢者通吃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

在监管方面,郭武平表示,鼓励金融与科技共同发展,合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但也应制定统一规则,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强化金融科技公司的风险管控。

“金融科技公司面临着与金融机构类似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同时由于渠道和客群特点,可能引发一些新类型的金融风险。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疫情还像有的国家一样持续蔓延,金融科技公司的信用违约风险不会上升吗?流动性风险不会出现吗?”郭武平认为,融科技公司的消费者集中于“长尾”,群体性特征比金融机构更单一,消费者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更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系统性风险。

与此同时,郭武平认为,加强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持续监测,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要一视同仁,监督持牌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科技公司都依法合规经营。对于不同市场主体合作中发生的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监管部门在查处持牌金融机构的同时,对相关金融科技公司也要开展延伸调查。

针对寡头垄断行为,郭武平还表示,要就相关公司是否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情况,组织开展消费者问卷调查。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防止赢者通吃,“店大欺客”,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责任编辑:CF00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三亚元旦假期旅游持续回温

1日截至17时,三亚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7.07万人次。...

来源:新华社

元旦假期全国5271.34万人次出游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

来源:新华社

发改委喊话 民企参与重大战略提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

来源:北京商报

全面恢复通关在即 香港准备好了吗

1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努力争取最早在1月8日实施香港与内地首阶段“通关”。...

来源:北京商报

提速复苏 北京消费迎来开门红

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日,北京,疫情政策优化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是历经感染高峰后的第一个小长假。...

来源:北京商报

人民币汇率的2023年展望

人民币汇率三大指数在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均以升值收尾后,2023年的走势备受关注: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或将成为今年人...

来源:北京商报

商务部:五方面做好“两节”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商务部将从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加大货源组织协调、做好政府储备调节、强化便民服务保障、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等五方面做好节日市场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来源:新华社

前11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7.9%

今年1至11月,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

来源:新华社

从减税降费到加速扩产——北京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近2000亿元——这是北京今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

来源:新华社

惠民生、谋创新、促开放——解读2023年我国关税调整方案

关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

来源:新华社

4年支出14.88万亿元 财政助力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国务院关于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2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

来源:新华社

白鹤滩“西电东送”大动脉全部竣工投产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下称白浙工程)30日竣工投产,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部竣工投产。...

来源:新华社

2022危中寻机与时代转折

2022年,世界人口突破80亿。...

来源:北京商报

明年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下调进口税率

12月2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

来源:北京商报

十三部门出手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校外培训有望进一步规范。...

来源:北京商报

央行、银保监会: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

支持各地在全国政策基础上,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当地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鼓...

来源:财联社

银保监会:1-10月银行业投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64万亿元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2022年1-10月,银行业投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64万亿元,发放按揭贷款4.84万亿元,为稳定房地产市场提供了...

来源:财联社

银保监会公示“金租12号文”,严查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行为

今年2月,融资租赁行业圈内曾网传监管制定了新的要求,将严查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违规行为。今日“靴子”正式落地。...

来源:新京报

银保监会:明年起在10个省(市)开展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的通知》,决定自2023年1月1日起开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

来源:银保监会网站

银保监会制定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适应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中国银保监会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来源:银保监会网站

银保监会等四部门规范“银行”字样使用

中国银保监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2日联合发布通知,进一步规范“银行”字样的使用,对“银行”字样使用的主体范围...

来源:新华社

银保监会: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基础金融服务需求

中国银保监会14日对外发布通知,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全面贯彻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积极稳妥做好线下金融服务,大力推广使用线上金融服务,全力满足人...

来源:新华社

银保监会王朝弟:严防银行保险资金被用于盲目“加杠杆”

12月20日,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王朝弟在第十七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表示,防范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发展要坚决打击各类伪创新,防止...

来源:新京报

银保监会发布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办法

中国银保监会12月27日对外发布《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办法(试行)》,对外国银行分行监管评级的主要原则、评级要素、基本程序、评级结果运用...

来源:新华社

银保监会: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

中国银保监会27日表示,金融政策要更主动地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

来源:新华社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