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能源危机和监管趋严双重打击 欧洲被迫走向去工业化道路
财联社11月7日讯(编辑周子意)在欧洲,由于持续的能源危机,不少企业正在关闭工厂、缩减规模或或搬迁生产设施,欧洲正走向去工业化的道路。
今年欧元区的天然气和电力消费量一直在持续下降,不过这不仅是由于企业限制能源使用导致的,还因为包括铁合金、化肥厂和特种化学品在内的欧洲工厂正在不断被关闭。
目前经济指标都指向一点,欧盟经济正在走向衰退。
欧元区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第四个月收缩、且跌破50(这是经济收缩的标志),并降至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区10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为-27.6,维持在纪录低点附近。
欧洲工业萎缩
据美国知名投行杰富瑞(Jefferies)估计,欧洲十分之一的粗钢产能已经闲置;所有的锌冶炼厂都限制生产,一些冶炼厂已经关闭;一半的原铝产能也已关闭;70%的化肥工厂已经停产。
此外,化工厂也在减少生产活动;铁合金熔炉正在逐渐冷却;塑料和陶瓷制造业也正在萎缩。
一些欧洲企业可能最终会选择迁移到一个能源资源更便宜、更容易获得的区域,这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的去工业化进程。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上月表示,将在欧洲市场永久缩减生产规模,并在中国扩张产能。巴斯夫9月曾高调宣布,在中国投资100亿欧元打造世界级化工基地。
这一声明无疑对德国政府而言较为尴尬。德国政府正试图在不延长核电站寿命的情况下,平衡能源短缺与气候目标。
巴斯夫首席执行官Martin Brudermueller称,“近10年来,欧洲化工市场增长乏力,而今年天然气和电力价格的大幅上涨,正给化工产品的价值链带来压力。”
更严的监管环境驱动“去工业化”
能源危机并不是欧洲工厂减产或搬迁的唯一原因,严格的监管环境是欧洲去工业化的另一个原因。
巴斯夫的Brudermueller表示,该集团计划缩减本土业务、扩大海外业务的背后,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当地日趋严格的监管制度。
欧盟的一项新法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也被称为进口碳税,使得欧洲钢铁和铝行业的重要原料成本进一步上升,加剧了这些行业本就存在的通胀痛苦。
CBAM是根据进出口产品的含碳量,通过向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及为出口企业提供退税等手段,来缩小境内外企业碳排放成本差异的一种政策安排。
欧洲工业企业由于受到严格的排放监管,与排放标准较宽松的国家相比,它们的生产成本更高,促使他们将工厂搬迁到生产环境更佳的地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能源危机下不得不“低头”?欧盟今年对俄LNG采购量大增50%
今年以来,受俄乌冲突以及北溪管道被破坏的影响,俄罗斯向欧洲管道输送天然气供应大幅减少,欧洲大陆的能源危机愈演愈烈。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冬,据悉...
欧盟七成国家可再生能源产量创纪录 但能源危机仍难解
据一份行业报告显示,欧盟大多数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量创纪录新高。这或许可以缓解欧洲天然气供应短缺问题和能源价格飙升的...
能源危机下美国狂赚:石油出口量再创新高 国内燃料供应困境却加剧
自俄乌冲突引发全球能源危机以来,美国一直在坐收渔翁之利。尽管近日美国国内燃料供应紧张加剧,但该国上周仍出口了创纪录的原油。...
天助欧洲?能源监测机构:今冬料更温暖 能源危机或可缓解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周日表示,欧洲大陆今冬气温明显高于...
能源危机下欧洲再迎帮手?莫桑比克首批出口LNG运往欧洲
非洲国家莫桑比克日前将首批出口的液化天然气(LNG)运往欧洲,在俄乌冲突扰乱全球能源供应之际,这可能有助于缓解欧洲地区的能源危机。...
“至暗时刻”未至!小摩CEO:欧洲能源危机恐愈演愈烈 并持续数年
摩根大通(JPMorgan)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日前警告称,欧洲的能源危机将进一步恶化,并可能持续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