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资金加速入市 新基金成立数量创历史次高
在巨量流动性无处安放的当下,虽遇到监管标准在升级,但银行委外资金借道公募入市的步伐却在加快。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2016年8月,123只公募基金产品相继成立,这一数据创出了历史次高,仅低于最近一轮牛市高点——2015年6月的基金成立数量。在《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基金一级市场的“牛市”得益于委外资金的加速入场;若基金发行走正常的公开渠道话,实际的发行情况仍是相当困难。
基金发行火爆
2016年8月,A股表现为近5个月最佳,上证综指站上3000点,报3085.5点,单月涨幅3.56%。
如此涨幅虽然多少会让弱市中走来的投资者舒缓一口气,但很少有人会想到此时基金发行正在井喷式增长。据统计,2016年8月,共有123只新基金成立,这一数量仅次于2015年6月,成为中国基金业史上产品成立数量第二多的月份。2015年6月上半月,最近一轮牛市行情达到了顶峰,当月共有149只基金成立。在牛市向最高点奔进期间,大批基民蜂拥入市;基金发行更是盛况空前,百亿基金、按比例配售等现象层出不穷。
今年8月的这场基金发行“牛市”尽管较去年6月份的火爆程度仍有较大距离,但从一些迹象来看,当月基金发行势头十分凶猛,其中15只基金一天售罄。最具代表性的是招商基金一天内募集7只基金,其中两只为“招系列”基金——招商招悦纯债、招商招元纯债;另外5只为“丰系列”基金,分别是招商丰乐、招商丰益、招商丰凯、招商丰嘉、招商丰和。另有17只基金两天内完成募集。其中,招商基金三只“丰系列”基金上榜,分别为招商丰源、招商丰达、招商丰睿。
公开资料显示,招商基金为银行系基金公司,大股东为招商银行,持股55%;二股东招商证券持股45%。如今招商银行在基金托管业务中,成为仅次于工商银行的第二大托管行。在工行旗下公募基金工银瑞信推出300亿定制基金引领行业委外业务大扩张后,招商基金似乎正在迎头赶上。
尽管发行效率最高,但招商基金并非是当月产品发行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8月份,博时基金一口气成立了10只基金,累计募集资金82.1亿元;鹏华基金成立6只基金,累计募资金额80.5亿元;尽管东证资管仅成立两只基金,募集资金却高达80.47亿元。此外,基金发行数量较多的还有华夏、南方、长盛等基金公司,其中华夏基金8月份成立6只新锦系列基金——华夏新锦程、华夏新锦安、华夏新锦源、华夏新锦福、华夏新锦泰、华夏新锦绣及一只华夏乐享健康基金,累计募集资金54.5亿元。
尽管规模与数量较去年6月尚有距离,但8月份基金公司的发行情况相比牛市高点也有超越之处。8月份一大批新成立的基金出现了纯直销平台或者为数不多的代销渠道完成了产品募集的情况;且这些产品短短数日甚至是一个交易日结束了募集。东证资管发行的东方红睿华沪港深基金在一天内募集结束,且在两家银行和直销平台上大卖63.66亿元。
一年前的8月份,大盘暴跌至3000点附近,基金发行举步维艰。延期发行一度成为行业惯例,部分基金甚至用足了3个月的法定最长发行期。然而,一年后的此时,大盘点位相较一年前还有微幅弱势,但基金发行却已热卖,这背后的逻辑显然不是市场赚钱效应引发的新一轮基民入市高潮。
委外业务使然
在银行等机构流动性过剩时代,资金鲜有去处,委托基金、券商等机构进行债券、股票市场投资成了一条路径,并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据申万宏源证券估算,2016年一季度银行全部委外规模为27.7万亿,其中主动管理类的委外规模为10.1万亿。如此规模的资金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无疑是增量资金,并把市况低迷的基金一级市场拉回了繁荣的轨道上。
一年前股灾发生后,基金发行形势一落千丈。2015年7月,70只公募基金成立,首募规模2493.43亿元;8月50只基金募集资金244.19亿;9月基金成立数量跌至38只,首募规模跌至207.77亿元;到了10月份,基金成立数量继续下滑至18只,募资规模跌至182.89亿元。
在基金艰难发行、延期渐成常态、渠道尾随佣金上升的情况下,发基金甚至成了业内一门赔本赚吆喝的生意。但无论是从年度考核还是长远布局产品线的角度,对公募而言,有些基金是不得不发的。在整个公募行业陷入困境之时,委外资金成为“救世主”,保持了公募基金规模、业绩稳定。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6年6月底,境内104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7.95万亿元。
在委外资金推动下,银行与公募的关系变得颇为密切,后者为委外资金量身打造适合它们需求的定制基金。这些基金的定制化特征较为明显,首募规模通常是亿元数量级加个零头;投资者认购的户数为超过200户门槛的数百人。而随着这种趋势的愈演愈烈,零代销渠道或者象征意义上的单一代销渠道也成了定制基金的一种特征。
公募委外业务兴起之初,定期开放的债券型基金成了最热门的产品,1年期或者18个月产品成为主流品种。随着收益率的下滑以及监管部门对杠杆率的管控,一些银行委外资金也拉长了对债券基金的投资期限,产品期限逐渐覆盖3年期、5年期、7年期等较长期限品种。此外,应银行委外资金收益的需要,基金公司还推出定增、打新基金题材的灵活配置型基金。据统计,整个8月份共有60只灵活配置型基金成立。
“委外资金入市已经是一种趋势,它是不可逆转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权益副总监对本报记者称,现在委外资金的策略是“固定收益 ”,在布局债券的基础上,增加打新、定增等多策略配置来提高收益。
机构资金入场不仅提振了公募基金的保有规模,也提振了基金公司的业绩。华南大型基金内部人士李明(化名)对本报记者称,上半年之所以有数亿元的净利润,一方面是公司权益类产品比例高,另一方面是得益于机构业务的发力。机构业务虽然收费低,但也大大降低了基金公司的运营成本,没有营销开支,也没有尾随佣金。
据了解,目前基金公司承接委外资本发起成立的定制基金中,收益来源为基金管理费,目前债券类基金管理费为0.3%-0.4%,最低的一只300亿定开债的管理费低至0.25%。打新为主的混合型基金管理费约为0.6%;类保本的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费约为0.8%。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分管销售的副总对本报记者称,目前正常情况下债券基金的管理费0.3%是地板价;300亿的基金几乎是个行业特例,一方面是因为规模是巨无霸,另一方面属于理财性质的产品,它的操作难度低于普通的债券型基金,所以管理费才会低至0.25%。对于类保本基金,上述副总称,尽管契约中没有保本保息的概念,也没有引入担保公司,但操作方式与保本基金基本一致,也采用了安全垫的模式。
另一家华南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公司主要发债券基金承接委外资金,一年千三的收益是有保证的。可以推算,一家较大规模的基金公司承接1000亿委外资金,它的收益有3个亿。
“我们做过测算,承接机构业务的净收益高于零售业务。”李明称,四年前他们就做好了机构业务的布局。得意于长期债券业绩的突出,在委外业务爆发的过程中,他们的业务量排名行业先列。
背后的负面效应
委外资金批量入场,对于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无疑是件好事情。但委外资金一旦来去匆匆,也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日前,北京一家公募基金发行了一只基金,募集资金规模4个多亿。“我一个人就卖了1个多亿。”该基金一渠道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在事先征得公司领导同意后,他找了银行资金冲量,约定资金封闭期就能抽走。“领导也有考核压力,基金发行数量,公司保有规模都是他们的考核指标。”
从过往经验来看,对于机构资金的来去匆匆也对基金正常运转产品重要影响。虽然重视安全性,但机构资金也是逐利资本。去年下半年,因市况不佳证监会一度暂停IPO。为此,一些打新基金遭遇机构巨额赎回,基金净值随之产生大幅波动,10%以上的净值跌幅屡见不鲜。
一些基金在遭遇90%以上的赎回后,基本处于“空壳”状态,收取的管理费不足以满足基金经理、研究员薪资及信息披露等正常开支。一些基金选择了清盘,而另一些基金公司出于公司长远发展等其他考量还在勉强维系着日常经营。
在目前数万亿的委外资金借道基金蜂拥入市的背景下,一旦机构资金选择掉头的话,公募行业显然也会受到冲击。上述华南某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本报称,公司也考量过这些问题,跟机构合作推出的债券型基金基本上都是定期开放的债券型基金,一方面便于保证收益把杠杆加上去,另一方面到期后如果机构资金要走,也能及时清算,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其他类型的产品跟机构也有过约定,以免净值产生大幅波动,损及投资者利益。
然而,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受制于议价能力的缺失,它们是否从容应对机构短期的巨额赎回仍是个未知数。若环境恶化,一旦发生基金投资风险和收益倒挂的极端情况,在一轮基金清盘潮下,基金公司又如何能保证投资者利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股东纷争持续8年 中炬高新被拖累业绩
留给中炬高新的时间不多了,在这场股权争斗暴风雨停息后,如何在竞争日渐激烈的调味品行业中重振旗鼓,是公司和股东们迫切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