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华财讯 证券 产经 消费 科技 房产 酒业 银行 保险 智慧家

那位缔造严肃电视黄金时代的哲学家去世了

2019年08月09日 17:05 来源:第一财经
分享: 微信

他戴着伍迪·艾伦式的宽边眼镜,特别宽大的下巴,一个肉乎乎的中年男人的鼻子。他的头发好像只是草草梳了一下。他的嗓音并不好听,细而带点沙哑;他的领带是歪的。1970年代末BBC的摄像水平,加上当时的电视所呈现的画质,让画面里的每个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五到十岁,而且略为疲惫。但他对此并不在意。当镜头切得稍微远一点,我们看到,他的衬衫挡住了一个欠缺管理的肚子,还有一条腿居然盘在沙发上。

电视里的布莱恩·麦基,就是这样一副样貌:一个来自1970年代且具有年代感的人。那时他正在人生的黄金期,四十四五岁,主创了这档电视节目,名叫《思想家》,请了一批对话者来谈哲学和思想:马尔库塞、伯纳德·威廉斯、乔姆斯基、A.J.艾耶尔、威廉·巴雷特等等,每个人都有一把年纪了,最年长的马尔库塞已70多岁。沙发很短,他和麦基的距离很近,几乎是在“促膝交谈”。

人们管他们叫“沙发哲人”,所有上这档节目的人,都得了这个称谓。沙发让人全身涣散,几乎要垮掉,可麦基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的“随意”,有的人,比如牛津大学的逻辑学教授A.J.艾耶尔,还时不时抽一口烟。

作为某一人文思想领域的专家,这些人谈的都是自己的专业:马尔库塞谈法兰克福学派,伯纳德·威廉斯谈语言哲学、谈笛卡尔,艾丽丝·默多克谈哲学与文学,A.J.艾耶尔谈逻辑实证主义、谈弗雷格和罗素,希拉里·普特南谈科学哲学,安东尼·奎因顿谈维特根斯坦……电视保留了他们最真实的样子,像马尔库塞,所有看过这档节目的人,都会记得他脖颈上松弛的皮肤,很难睁大的眼睛,以及德式英文里硬硬的小舌音。

麦基做过两次这类对谈节目,第一次是1978年播出的《思想家》,第二次则是1987年,冠名为《哲学家》,有些在1978年出过场的人,到1987年已经去世,如马尔库塞,有些人则二度出山,如牛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奎因顿,继谈维特根斯坦后,又出来谈了斯宾诺莎以及莱布尼茨,伯纳德·威廉斯则谈了笛卡尔。麦基的老相识艾耶尔,以七十五六岁的高龄,不辞劳苦地再上节目,谈弗雷格和罗素。

电视以娱乐大众为主,这是共识,在英国也不例外。不过在1970年代,情况起了变化。1972年,BBC推出了约翰·伯格主创的《观看之道》系列专题片,伯格说,我们所“知”的,和我们所“看”的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没有摆平过,由此出发,他去探讨过去的绘画、现在的摄影如何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片子很成功,伯格收获了很好的声誉,同年,他以先锋小说《G》摘得布克奖,风头可说“一时无二”。

但伯格毕竟是讲“看”的,他可以拿到画面上呈现的东西很多。而关于思想,关于哲学,除了文字之外,很难有更直观的东西,可以通过屏幕吸引观众进入。专家教授端坐高校讲坛,学生可以目睹他们的风采,可是象牙塔之外的人怎么办呢?如今,大学线上课程系统会把清晰的讲课视频发到网络上,但在40年前,没有这些技术,电视台轻易也不会想到要承担起普及哲学与“严肃学问”的责任。

于是《思想家》来吃第一只螃蟹了。

麦基有演说家的天分,幼年即以言辞为能,他曾回忆说,自己在学校里练就了一个本事:无论何时,只要一开口说话就有被众星捧月的气场。为此,他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就觉得自己将来从政是理所当然的事。到了1974年,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上台做首相,麦基当真圆了自己的议员梦。他干了9年议员,用他自己的话说,之所以没能进一步加入内阁什么的,是因为跟威尔逊有了过节。

不过麦基并没有丢下他对哲学和思想的爱好。他是一个优秀的评注家和编辑。1970年,他为“现代思想家”系列丛书奉献了一本《卡尔·波普尔》,到现在都是进入波普尔思想世界最好的入门书之一。麦基与波普尔持有完全一致的基本观念,那就是真理是只能证伪不能证实的;他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在晚年的回忆录《终极问题》中,他说自己一生都受困于这类问题:时间的起点和终点,人生的意义和无意义。

此时的约翰·伯格正在为BBC制作《观看之道》,而麦基也开始了跟BBC的合作。1970年冬,BBC第三电台播出了一档“与哲学家交谈”的节目,就是麦基的作品。英国当代作家、哲学家柯林·威尔逊赞叹说,这档节目有一种特有的随意感,内容很严肃,形式却很轻松,同时语言和条理十分清晰。参加录制节目的人,就有波普尔,以及A.J.艾耶尔、伯纳德·威廉斯、吉尔伯特·赖尔这样一些英国顶尖哲人。他们谈了维特根斯坦、摩尔、奥斯汀等影响巨大的现代哲学家,涉及的主题包含宗教、艺术、道德、社会理论,范围广泛,让人明白哲学乃“通衢之学”。

麦基初次显露了他将高深的学问转化到连平头百姓都能理解的程度的能力。然而,他不认为这是一个人的贡献,也不以头功自居。他曾说,在他上大学的时候(1940~1950年代之交),英国的哲学家、哲学教授们都擅长写作那些让大众能明白的著作。老一辈如伯特兰·罗素、G.E.摩尔,年轻点的如A.J.艾耶尔、以赛亚·伯林,都是如此。罗素和艾耶尔还给报纸开专栏,写社论,他们的文章不仅输出观点,还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模板。正是这样的风气,使得麦基后来也将“给大众讲哲学”树立为一种个人的事业。

当麦基在1975年左右筹划录制电视系列片的时候,波普尔因为个人原因没有参加,我们无缘得见波普尔端坐沙发、侃侃而谈的样子。不过,与波普尔几乎齐名的自由主义哲学大师以赛亚·伯林,是被麦基请到了的,他和伯林的交往始于1972年。波普尔上电台,伯林上电视,思辨之趣味由他们口中道出;英国的广播电视业,就此迎来了一个足堪后人引以为豪的光荣年代。

麦基让伯林担任第一集节目“哲学引论”的主讲人,无疑这一集最重要,它决定了观众是否愿意继续看下去。放眼世界,可能只有伯林堪当此任(麦基曾说过想请萨特,但因萨特只能讲法语而作罢),但怎么讲?以怎样的谈话开头?麦基并没有跟伯林说:“好,我们先来谈谈哲学为什么重要吧”或者“您能跟我们说说,哲学是怎么回事吗?”他说的是:“假如一个人对哲学从无兴趣,他所受的教育也未能引起他的兴趣,那么,面对这个人,你会怎样来让他对哲学感兴趣呢?”

这是聪明人的聪明问题,一个顺滑的、最能吸引观众的切入角度。让我们看伯林怎么回答。他说:哲学很有趣,因为它所做的事很有趣——它质疑那些我们不愿意去反思的观念基础,我们要靠这些观念去行动,假如总是反思它,总是推敲它,就行动不了了;然而,哲学家却来挑头质疑它们。所以,哲人不能太多,免得妨碍了社会的行动力;但也不能没有。每个时代,都得有几个负责提出大问题的哲人,来把众人的头脑搅得活跃起来。

一次对谈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控制,但又不能控制得过多,以免让谈话变成宣讲。麦基跟每一个主讲人都磨合过,所达到的效果,就是看不出事先的磨合。在跟伯林谈话时,麦基的观点与伯林相融,伯林多次说“我赞同你”,尤其当麦基说到“一个好的道德哲学家并不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学哲学不是为了得到“如何生活的启示,或是为了得到关于世界的解释”,我们是用哲学来“澄清生活”的时候,伯林的对答尽显智者之风。他拿屠格涅夫举例,说屠格涅夫就不想用他的小说来讲出什么“答案”。“托尔斯泰作品里的是非善恶很清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此也毫不含糊,对狄更斯来说,作品中的人物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也基本如此,易卜生的喜怒爱憎也同样。”只有屠格涅夫不一样,还有契诃夫,“他们两人完全正确,指导人们如何生活,不是小说家的责任,更不是道德哲学家的本分”。

时年六十余岁的伯林,在麦基的节目里留下了自己最好的一段影像资料。同样备受称道的还有约翰·瑟尔,他在1987年出场,说话快而不乱,谈的是最难理解的维特根斯坦。两次节目一共30位讲者,半数来自牛津剑桥,都是白人,且只有两名女性——艾丽丝·默多克和玛莎·纳斯鲍姆——这些“不太正确”的地方招来了批评,却不能冲淡节目的成功。

麦基在将《思想家》系列编辑成书时,让各位主讲人(尚健在的那些)修改了自己的文字,去掉一些口语,改为书面语。在序言中,他回忆了当年获得的反馈:

“在这个系列节目播出时,我陆续收到来信,信中有的说‘终于有了一个成熟的节目’,有的说‘这个电视节目恢复了我的信念’。而在一个星期之后,这涓涓细水变成了江河奔流……”

读这些信时的心情,应该是很不错的,那跟看着自己的节目挂在网页上,一条条弹幕横着掠过画面的感觉太不一样。书信都是因为有话要说而写的,寄信也是一件郑重的事情,带有如今常说的“仪式感”;而写信的冲动则来自看电视:那也是一种小小的仪式。仪式是不需要双向交流的,广播的收听者,电视的观看者,被施加了一种声音和画面,他们能够关电源或换台,却不能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发送反馈。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力格局,方方正正的电视机和收音机藏住了关于一层层权力等级的秘密,但神秘感也使得观众和听众始终能对节目持以好奇心,愿意花费一些时间和脑细胞去领会它的设定。

所以这样一个黄金时代是不会复现的,互联网带来的媒体地震摧毁了这种权力关系。变薄、变轻、变得便携的电视机,是孤岛般的个体用于日常自恋的工具之一,技术让交流变得完全对称,产生了你一拳我一脚的即时反馈,于是传统的电视谈话节目,凡是想野蛮推广到草根之中的,都从第一秒开始就在思考如何制造“爆点”,以便讨好那些随手发恶评的观众。

在《思想家》一书的前言里,麦基保持着英国人,尤其是“牛剑”出身的精英英国人那份标志性的矜持,拒不透露自己有多么自豪。电视台,“他们乐意播送哲学节目,这固然令人钦佩,”他写道,“但我不能不说,他们这种乐意是那么迟缓,反映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障碍,那就是,他们从总体上仍然藐视‘严肃的’电视节目。”这种一本正经的口吻,是出自一个以口才著称的社会名流之手,真的不同寻常。对待自己发表的文字,麦基实在太认真太谨慎了,反观他在电视里的表现,当时的人认为特别随意,特别家常,如今看来也是拘束得很。

麦基作为媒体风云人物的时代,在《哲学家》播出后不久就结束了。1980年代末,世界正风云迭起,麦基退出了他在BBC二台主持的一档名叫“大声思考”的节目,就此离开了电视广播的舞台。接替者是比他小30岁的迈克尔·伊格纳季耶夫(中文名“叶礼庭”)。迈克尔是真正的新生代,聪明,帅气,活力四射,将来,他也会像麦基一样成为阅历丰富的著作家,尤其是,他还要为以赛亚·伯林写下传记。

这部传记中没有提到伯林和麦基在电视上所作的“哲学引论”,不过,麦基的人生真的和伯林很有关系。他一辈子都在伦敦生活,但晚年搬到了伯林晚年所在的沃尔夫森学院,在那里,他常常去听伯林著作的整理者、评注者亨利·哈代的讲课,讲他最喜欢的哲学和思想。当麦基于上个月底去世时,亨利·哈代也成了他的遗嘱执行人。麦基赶上了一个很不错的时代,个人才华得以尽情释放,但他也有和伯林相似的遗憾:对古往今来的哲学思想成果,他那么熟悉,自己却没能完成一部独创的思想著作。

人物链接:

7月26日,英国哲学家、政治家、作家布莱恩·麦基于牛津辞世,享年89岁。上世纪70年代,BBC在黄金时间播出一档名为《思想家》的节目。麦基在节目里与15 位当时著名的哲学家进行对话,探讨专业话题。这档火爆的节目及其衍生的书籍,至今仍是许多人的哲学启蒙读物。该书中译本于198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同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于2004年再版。

麦基1930年4月12日出生在伦敦东部霍克斯顿的一个工薪家庭,11岁便赢得了位于西萨塞克斯的传统名校——基督公学的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后,他读的是历史和政经哲专业,并成为牛津大学辩论社的主席。1974年,他获选成为伦敦莱顿(Leyton)地区工党国会议员。他的著作还有《一名哲学家的自白》《哲学的故事》《叔本华哲学》《瓦格纳和哲学》《终极问题》,以及自传三部曲《荣耀之云:霍克斯顿童年》《在战争中长大》《物尽其用》。

责编:李刚
(责任编辑:CF00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核磁共振仪器: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开始量产

医疗检查费用正在逐步降低...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中炬高新与宝能争端再升级发生“严重的群体性治安事件”

本月以来,宝能与中炬高新的争议在持续升级中。...

来源:中华网财经

阿里不参与蚂蚁集团回购,新增两位合伙人

菜鸟集团CEO万霖、国际数字商业集团CEO蒋凡,成为新晋阿里合伙人...

来源:中华网财经

拼多多跨境业务TEMU 在美国市场“缠斗”升温

竞争升级的一个缩影。...

来源:中华网财经

印度拒绝比亚迪10亿美元建厂提议

比亚迪曾于2007年进入印度市场,为手机制造商生产电池和零部件。...

来源:中华网财经

半年40起融资,中美VC为何都在追捧“心理健康”

2021-2023年,总投资额已超过百亿美元。...

来源:动脉网

年销30亿却陷入餐饮泥潭,华与华转不动大窑的命运齿轮?

大窑或难成为下一个王老吉。...

来源:快消

华西村1元转让80%股权 地方国企助其抒困

华西集团主要从事涤纶化纤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石化仓储物流服务。...

来源:中华网财经

景区经营权转让频现,大熊猫基地及碧峰峡80%股权拟5亿成交

景区经营权拍卖也已发生多起。...

来源:中华网财经

AI独角兽CEO被告上法庭了

钱在哪儿,官司就在哪儿。...

来源:投中网

菲仕兰上半年业绩抢眼 中国市场业务贡献突出

围绕不同功能性、不同的年龄段以及乳品多样化,加速新品研发和落地。...

来源:中华网财经

李彦宏辞任携程集团董事

目前百度控股有限公司仍为携程最大股东。...

来源:中华网财经

顺丰扭亏为盈 完成H股全流通备案

有望成为独立第三方即时物流盈利第一股。...

来源:中华网财经

强生上半年营收503亿美元!Stelara超52亿美元,Darzalex增长22%

基于此,强生上调了2023年业绩预期,由原计划的979-989亿美元提高至993–1003亿美元。...

来源:医药魔方

去“械”转“化”后,敷尔佳神话难续

以高费用换来的高增长和高盈利。...

来源:斑马消费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