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华财讯 证券 产经 消费 科技 房产 酒业 银行 保险 智慧家

金融科技迎强监管!被点名的“数科”们还香吗?

2020年11月04日 08:59 来源:财联社
分享: 微信

财联社(北京,记者姜樊)讯,这一次,金融科技被“没有系统”的金融监管,牢牢实实地系统监管起来了。

进入11月份,多项针对金融科技的强监管政策纷纷落地或征求意见,而激起千层浪的演讲,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监管层和官方媒体的强烈回应:央行、银保监会昨日均就金融科技的风险刊发文章,官媒也纷纷进行评论。

除了近日如“周矍铄”等发文直指金融科技风险问题以外,今日经济日报发布评论则瞄准“更名”,剑指硬往数字科技等概念“蹭”等现象进行抨击,称这“难免有妄图游离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之外的嫌疑,甚至还意图要享受真正科技企业上市才有的‘市梦率’高估值、高股价、高融资额。”

“金融科技本质仍然是金融服务,那么就要受到金融的监管。”一位金融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从这两日监管的频频发声不难看出,金融科技也即将迎来最强监管。这意味着此前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套利路径在未来将无法继续。

在强监管之下,曾一度被市场看作是香饽饽的金融科技股未来还会香吗,会否即将上市的金融科技巨头股价有所影响?

姓“金”还是姓“科”更名救不了金融科技

“这些企业很聪明,他们还是用金融挣钱,却享受着科技公司的市值。”一位金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是说更名为“科技”、“数科”就不具有金融属性了,这还要看实际业务是否涉及金融,如果涉及就应该被监管起来。

实际上,与此前从互联网金融更名到金融科技不同,这场始于2018年的“更名运动”,一直以来也被市场诟病有“规避监管之嫌”。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更名势在必行,而且这才仅仅是第一步。

“更名更加适合这些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更加迎合监管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向财联社记者表示。

在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中显示,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得在公司名称中使用“金融控股”、“金融集团”等字样。也就是说,这些金融科技企业在没有取得牌照之前,不可以再以“金融”自居。

然而,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更名之后,并不意味着可以规避金融行业的监管。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认为,虽然在组织构架上的调整仍然需要时间去稳步推进,但这些互联网巨头并不会轻易放弃金融板块。单纯做科技,营收跟利润增长空间还是比较有限的,本身金融还是最赚钱的,所以从盈利角度来看,各家都不会放弃这一点,有一些公司甚至还要依靠金融业务盈利。

实际上,不同于其他科技企业,金融科技公司即便是转向了科技企业,也无法脱离金融的本质。一位金融科技公司从业者向财联社记者表示,金融科技不仅仅需要科技,还需要通晓金融相关领域,这也是金融科技公司普遍持有诸多金融牌照的原因之一。

“如果不懂金融,科技无法与金融衔接,这样的金融科技也无法持续。”上述人士直言,单纯靠卖系统、卖流量就能生存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金融科技则更加讲求与金融机构合作共赢,互为生态。

不过,这也带来另外的问题:在金融与科技界限越来越不清晰之下,金融科技盈利占比重,科技与金融也就无法十分明确地分辨出来。

“比如联合贷款模式,说它是金融业务可以,是科技服务业务也行,这一界限其实并不明晰。”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此前在财联社直播节目中表示,在金融控股公司的办法出炉之前,这些金融科技巨头的监管一直处于空白,但其实仍是金融就必将迎来与金融机构同等级的监管。

带上“紧箍咒”金融科技即将被“系统监管”

如今,金融科技正在被系统地监管起来: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监管办法的落地实施,将对大型金融机构交叉风险进行监管;而刚刚落地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则也将金融科技,尤其是支付、大数据等领域着重提出。而昨日的网络小贷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则又在金融科技公司重点业务上进行了监管。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这些监管措施并不仅针对于金融科技企业,但是其对这一行业的影响却十分深远。以网络小贷管理办法为例,在昨日的征求意见稿出炉之后,业界就直言遭遇强监管。原则上不跨省、联合贷款最低出资三成等控杠杆要求,让不少金融科技公司叫难。

不仅如此,针对金融科技,央行近日也发布了《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测试规范》、《金融科技创新安全通用规范》、《金融科技创新风险监控规范》等三项金融行业标准,这意味着未来监管也将从技术层面对金融科技进行监管。

而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法落地之后,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昨日也发文称,未来将强化金融科技公司的风险管控,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防止赢者通吃,“店大欺客”,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同时,加强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持续监测,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

实际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监管或将更加严格。

“从监管模式看,以分业监管、机构监管为主的模式,存在监管空白和监管漏洞,对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性金融风险防范不足。从监管对象看,存在非对称监管现象,对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的行为监管偏少、偏软。”董希淼认为,未来应坚持对称监管,通过改进监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良性创新,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特别大型科技公司监管。

而郭武平也表示,未来,监管将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要一视同仁,监督持牌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科技公司都依法合规经营。对于不同市场主体合作中发生的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监管部门在查处持牌金融机构的同时,对相关金融科技公司也要开展延伸调查。

强监管已来金融科技股还香不香?

“如蚂蚁集团一定意义上已经具有国家公共平台功能,举足轻重,影响面甚大。”如是研究员院长管清友在腾讯新闻热推话题中表示,在数据确权与数据收益分配分割的情况下,政府介入可能是个趋势,必然接受系统而严厉的监管。

距离蚂蚁集团上市还有几天时间,监管的这一波操作也让不少投资者有点胆战心惊。在美上市的多家金融科技企业,昨日也纷纷应声下跌。小盈科技、乐信等跌幅均在10%左右。蚂蚁上市在即,也有网友认为,这番操作下来蚂蚁上市首日的股价或将不稳。

那么,在强监管之下,曾一度被市场看好的金融科技股还是不是香饽饽呢?

联储证券首席投顾胡晓辉认为,在这几日消息风浪之中,强监管的效应或被放大。监管的核心是防范金融风险,补上互联网金融监管空白,这对于行业长期发展而言是件好事,还是要看其未来的成长性。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金融硕士学术主任陈弘益认为,未来十年,除了技术含量,市场规模、用户粘度也是相当关键的成长性指标。“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之下,金融科技企业也需要考虑如何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一方面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巩固自有的生态体系。”

此次针对蚂蚁上市后的情况,胡晓辉认为,按照新的制度,蚂蚁集团恐怕很难再给以金融科技板块的80倍左右市盈率,这是一个严酷且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从蚂蚁集团业务版图来看,由于客户基数众多,长期来看,还会演化出更多的商业模式,长期估值还有提升空间,短期估值受损无碍长期价值。

财经专栏作家姜伯静在腾讯新闻热推话题上也认为,如网络小贷监管办法等确实对蚂蚁集团等金融科技企业有所影响,但对于有观点认为蚂蚁集团可能上市后会破发的看法,他认为这未免有些消极,但相比于之前市场的乐观估计怕是要有所缩水。

此外,前海开源基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则表示,蚂蚁的估值高低之争依然分歧较大,主要的分歧在于蚂蚁到底算金融股还是算科技股。“不同的划分可能对它的估值高低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建议投资者不要参与首日新股的炒作,防止出现高位被套的风险。即使看好蚂蚁未来的发展,也可以等到股价回归理性之后再去配置,降低风险。”


(责任编辑:CF00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三亚元旦假期旅游持续回温

1日截至17时,三亚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7.07万人次。...

来源:新华社

元旦假期全国5271.34万人次出游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

来源:新华社

发改委喊话 民企参与重大战略提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

来源:北京商报

全面恢复通关在即 香港准备好了吗

1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努力争取最早在1月8日实施香港与内地首阶段“通关”。...

来源:北京商报

提速复苏 北京消费迎来开门红

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日,北京,疫情政策优化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是历经感染高峰后的第一个小长假。...

来源:北京商报

人民币汇率的2023年展望

人民币汇率三大指数在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均以升值收尾后,2023年的走势备受关注: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或将成为今年人...

来源:北京商报

商务部:五方面做好“两节”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商务部将从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加大货源组织协调、做好政府储备调节、强化便民服务保障、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等五方面做好节日市场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来源:新华社

前11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7.9%

今年1至11月,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

来源:新华社

从减税降费到加速扩产——北京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近2000亿元——这是北京今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

来源:新华社

惠民生、谋创新、促开放——解读2023年我国关税调整方案

关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

来源:新华社

4年支出14.88万亿元 财政助力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国务院关于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2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

来源:新华社

白鹤滩“西电东送”大动脉全部竣工投产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下称白浙工程)30日竣工投产,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部竣工投产。...

来源:新华社

2022危中寻机与时代转折

2022年,世界人口突破80亿。...

来源:北京商报

明年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下调进口税率

12月2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

来源:北京商报

十三部门出手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校外培训有望进一步规范。...

来源:北京商报

暗战升级!互联网巨头背后的金融科技双十一隔空对垒

2020年双十一刚刚落幕,在商家奋战的背后,各家的金融科技业务也在进行隔空的较量。和往年不同的是,提额不再是花呗和白条的主要宣传点,取而代之...

来源:财联社

支付公司高管变动频频 金融科技业务拆分成大势所趋?

继腾讯财付通之后,又一支付公司发生高管变动。11月11日,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南京苏宁易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苏宁易付宝”)发生工商变更...

来源:财联社

转型路上股价分化 金融科技中概股进入“淘汰赛”

11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对陆金所、金融壹账通、360数科、乐信、信也科技、趣店、宜人贷、玖富、嘉银金科、小赢科技、微贷网、简普科技、和信贷...

来源:北京商报

银保监会主席谈金融科技:关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风险

12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发表题为“金融科技发展、挑战与监管”的主题演讲。他指出,要关注新型“大而不能...

来源:经济参考报

“数字中国 2021技术年会”云上开幕 聚焦云原生、数字原生、金融科技

8月12日,由神州控股、神州信息、神州数码集团联合主办的“科技自强、数据融通、场景创新——TECH数字中国2021技术年会”云上盛大启幕。...

来源:中华网财经

首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名单发布

​日前,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了首批拟纳入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的16个项目名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来源:新华社

普惠金融仍是明年“重头戏” 金融科技成重要推动力

2022年还未到来,监管层就已多次表态,明年将进一步支持普惠金融及小微企业的发展。预计普惠小微金融仍将是明年金融行业重要的业务发力点。...

来源:财联社

金融科技人才争夺战:77所院校开设专业 银行70万元年薪招人

金融科技融合不断深入,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多。 ...

来源:时代周报

融资超百亿,这一年老虎、红杉们投了哪些金融科技独角兽?

这些独角兽多数已斩获C轮以上的融资,不断扩充资本的同时,其技术实力也在向上突破。...

来源:时代财经

香港加快金融科技发展步伐

正在举行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芬兰企业家亚尔诺·皮罗南忙着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业伙伴交谈。...

来源:新华社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