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华财讯 证券 产经 消费 科技 房产 酒业 银行 保险 智慧家

全国碳市场“稳步走” 百日累计成交额超8亿元

2021年10月28日 09:59 来源:新华网
分享: 微信

10月23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一百天。自今年7月16日开张以来,截至10月22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8亿元。站在百日的新起点上,随着机制的完善与活力的点燃,我国碳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稳!百日累计成交额超8亿元

记者从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运营和维护单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了解到,截至2021年10月22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6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11.06万吨,累计成交金额8.63亿元。挂牌协议交易最高成交价61.07元/吨、最低成交价41.00元/吨。

回顾百日,全国碳市场呈现的几个“稳步走”态势令人欣喜。

总体运行平稳有序。自开市以来,全国碳市场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单日最高成交量为847.44万吨,日均成交量约30万吨,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均有成交。目前,全国碳市场约九成的重点排放单位已完成交易账户的开立。

价格发现功能稳步显现。全国碳市场配额价格以48元/吨开盘,目前最高成交价格61.07元/吨,最低成交价格41.00元/吨,成交均价约45元/吨。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价格呈现一定波动,重点排放单位碳交易意识不断提高,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稳步显现。

服务水平稳固提升。开市以来,分别负责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做好注册登记、交易组织、保障市场平稳有序的同时,持续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交易能力建设,全力推进市场规则体系完善和机构组建工作,不断提升全国碳市场服务水平。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刚满百日的全国碳市场来说,起步阶段能做到“稳”字已是初步成功,随着未来分阶段的完善和发展,全国碳市场交易空间值得期待。

最大碳市场引领低碳转型新赛道

发电行业是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市场启动初期,只在发电行业20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根据生态环境部的相关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一经启动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随着‘十四五’期间,全国其他高耗能行业如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意味着中国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将变得更大。”光大期货研究员柳浠说。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已然最大,还能更大”的中国碳市场正为全球低碳转型注入新的活力。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荣誉院长赵晓菊说,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多,全国碳市场的运行,能有效促进这些市场主体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加快低碳转型,这无疑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增添新的活力和信心。

行至百日,尽管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规模尚不算大,但其倡导的低碳理念已然激“活”了市场,不少传统的高耗能企业已经在积极布局绿色转型的赛道。

今年9月,一船原产自安哥拉的3万吨原油,行程9300余海里抵达舟山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为这船油颁发了我国首张碳中和石油认证书。中国石化、中远海运、中国东航通过实施节能减排策略及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来抵消石油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国内石油业、航运业和航空业的这次合作,实现了覆盖海陆空全领域的石油碳中和,具有示范效应。

不止于此,湖北能源集团下属的鄂州发电有限公司表示正加大依靠技术手段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上海石化目前正积极推进碳纤维在储氢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新材料”与“新能源”携手并进;不少工业生产企业将是否重视可持续发展作为选择上游供应商时的重要参考标准……像是一股强劲的新风,碳市场带来的低碳理念正迅速向产业链上下游传导。

百日尚早未来更待“活水来”

作为刚刚起步不久的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艰巨的建设和完善任务。“稳”字之后,“活”字将成为全国碳市场最重要的课题。

“目前的碳定价仍然无法为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投资提供足够的激励,未来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孙永平表示,可从4方面推动增加碳市场的流动性和碳定价的权威性,包括增加拍卖量,活跃一级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增加交易主体;引入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增加市场流动性;引入碳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提高企业履约组合的灵活性。

据了解,为提高交易规模和活跃度,上海环交所接下来将推出相应措施,包括推动更多企业入市,提高交易频率,稳步推进产品创新,形成多层次产品市场等。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此前也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增加交易主体、扩大交易范围的各项举措都在推进中。其中,有色冶炼、水泥、钢铁等行业都有望在明年底前纳入全国碳市场。同时,机构投资者入市也在加快推进中。(记者王默玲陈云富徐海波田中全)

(责任编辑:CF00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三亚元旦假期旅游持续回温

1日截至17时,三亚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7.07万人次。...

来源:新华社

元旦假期全国5271.34万人次出游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

来源:新华社

发改委喊话 民企参与重大战略提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

来源:北京商报

全面恢复通关在即 香港准备好了吗

1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努力争取最早在1月8日实施香港与内地首阶段“通关”。...

来源:北京商报

提速复苏 北京消费迎来开门红

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日,北京,疫情政策优化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是历经感染高峰后的第一个小长假。...

来源:北京商报

人民币汇率的2023年展望

人民币汇率三大指数在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均以升值收尾后,2023年的走势备受关注: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或将成为今年人...

来源:北京商报

商务部:五方面做好“两节”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商务部将从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加大货源组织协调、做好政府储备调节、强化便民服务保障、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等五方面做好节日市场保供和消费促进工作。...

来源:新华社

前11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7.9%

今年1至11月,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

来源:新华社

从减税降费到加速扩产——北京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近2000亿元——这是北京今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

来源:新华社

惠民生、谋创新、促开放——解读2023年我国关税调整方案

关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

来源:新华社

4年支出14.88万亿元 财政助力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国务院关于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2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

来源:新华社

白鹤滩“西电东送”大动脉全部竣工投产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下称白浙工程)30日竣工投产,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部竣工投产。...

来源:新华社

2022危中寻机与时代转折

2022年,世界人口突破80亿。...

来源:北京商报

明年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下调进口税率

12月2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

来源:北京商报

十三部门出手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校外培训有望进一步规范。...

来源:北京商报

人社部: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1万亿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负责人亓涛表示,当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1万亿元,有较强的保障能力。...

来源:财联社

人社部:202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较2012年翻了一倍

​8月25日上午10时,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与...

来源:财联社

新经济发展催生哪些就业新变化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新经济正在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来源:北京商报

国家统计局:10年来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总量增加9486万人

2021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6773万人,比2012年增加9486万人。...

来源:新华社

关乎200多万人!稳就业组合拳瞄准应届生

时间已经进入2023年毕业生“金九银十”的招聘季,全国还有200多万2022年毕业但还未落实就业去向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

来源:北京商报

1至9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001万人

今年1至9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001万人,三季度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来源:新华社

明年迎来1158万毕业生,教育部多举措促就业

“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来源:北京商报

2023年北京28.5万人毕业,政策接力稳就业

刚刚升入大学四年级,北京体育大学2023届毕业生魏辰(化名)就已开始了“实习焦虑”“就业焦虑”。...

来源:北京商报

人社部: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地区启动实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5日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可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来源:财联社

创新岗位供给多地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稳定市场主体、拓展就业空间、稳定重点群体、促进供需匹配……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稳就业政策举措不断,持续提升就业质量。 ...

来源:人民网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