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凌晨,苹果公司发布iPhone 16e,这样一款配置并不抢眼,起售价4499元的产品,似乎并不能吸引多数人的兴趣,甚至在很多人眼中与其一贯高高在上的iPhone形象甚是不符。
iPhone 16e脱胎自iPhone SE产品线,该产品线3年未更新,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苹果并未找到突破点。那么这次被戏称为“旧瓶装旧酒”的iPhone 16e又能有何新意?
实际上iPhone SE家族多年来主攻4000元中档价位市场,正是看中了这一厮杀最残酷的领域,一方面国产手机的均价在2025年迈入4000元大关,且在国补的加持下相比高端机型具有价格上的天然优势。
另一方面,2025年必是手机AI大爆发的一年,4000元手机能用上苹果AI怎么想都是一件很诱人的事。所以,这样一款在公布之初并不被看好的廉价iPhone,恰恰是苹果今年最重要的布局。它不仅能够搅动2025年国产手机的格局,还将掀起小米、华为、OPPO、vivo、一加等一票国产厂商的内卷焦虑。
苹果的算盘
iPhone在国内的销售形势用“群狼环伺”形容并不为过,从4000元到10000元以上的各个价位段,基本都形成“以一打多”的局面,所以扩大并强壮iPhone家族产品线,一直是库克努力的方向。这次iPhone 16e的命名本身就说明,它是属于最新的iPhone 16家族的入门款,并不是单独打造的一款经济型手机,这一点从其搭载最新的A18处理器就能看出来。
坦率说,iPhone 16e在此节点上市,主要是为了与秋季发布会的重头戏打配合,顺便吃到国补以及海外市场的合约。就产品本身来说亮点不多,除了具备3nm工艺A18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比起iPhone 16标准版以及Pro有小幅缩水),因此支持AI能力以外,就乏善可陈了,4499元的官网价格(补贴后可能下探到3999元)搭配128GB存储空间在同价位的安卓手机中依然是最吝啬的那个。
至于6.1英寸的屏幕规格、4800万二合一摄像头,没有灵动岛的3D人脸识别,甚至缺少15瓦MagSafe无线充电等方方面面的配置,相比iPhone 16标准版都有所缩水,毕竟二者价差也是达到了1500元。
那么这款iPhone 16e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它迎合了当下最热门的AI功能,即将更新的iOS 18.4极有可能搭载苹果与阿里巴巴合作的本地化AI功能,在目前能够支持的为数不多的机型当中,iPhone 16e无疑是最便宜的那款。其次,库克希望凭借这款产品向外界证明:苹果一直都没有放弃4000元中端机这个领域。
不要认为动辄上万元的iPhone看不上这个领域,实际上苹果自从2013年发布iPhone 5c以来,就不断地向4000元价位试探,特别是2016年以来固定更新的iPhone SE家族更是长期霸榜入门手机排行。
该价位对苹果意义颇多,在美国这种运营商合约市场,这种机型补贴+分期后的价格可能只要2美元/月,面向的是青少年以及换新机人群,并不是所有人都追求最新配置。而在国内市场,国补后的iPhone 16e价格有望下探到3999元,接替目前占据这个价位段的iPhone 14。
根据多家机构统计,2025年1月激活量排名显示,华为以19.3%的份额登顶,小米17.34%、vivo 16.66%、OPPO 14.95%紧随其后,苹果份额下滑至13.7%,同比计算苹果下滑5.67%,形势颇为严峻。
因此iPhone 16e在这个时间段以这个价位档出现,就是为了搅动国产中端手机的格局。
4000元档是敏感地带
我们知道4000元档是厂商和消费者都极其敏感的一个价格区间。对于厂商来说,不能像旗舰机那样堆料,只能下放一些顶配机型的配置,同时还要在成本控制上小心翼翼,所以横向来看,这一档位是内卷尤其严重的;而从消费心理出发,4000元预算意味着对于手机配置和性能有着明确甚至是精准的需求,消费者往往会货比三家、精打细算,人们在购买前已经在心理上放弃了对旗舰产品的追求,那么在这个价位上就要形成足够的心理支撑,所以也是很难满足需求的一个消费群体。
正是由于这一价位的敏感性,迫使iPhone SE家族拉长更新时间(这次干脆“升级”为iPhone 16e的叫法),一方面观察该消费群体日益水涨船高的“口味”,同时盘算自己能够下放的配置和功能,如果无法形成优势,不如积攒实力蓄势待发,以免成为“鸡肋”;另一方面,国产厂商近几年在这个领域厮杀太猛,苹果有足够的理由隔岸观火,毕竟单纯拼硬件,4000多元的iPhone 16e可能真的不够看,所以才在这个时间点让AI功能补上一波人气。
国产中端机内卷加剧
能让苹果作出冷静观望态势,足以说明国产手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这其中不同价位厮杀的胶着程度,是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市场都看不到的。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 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苹果去年全年出货量下滑17%,与整个行业4%的年增长率不符,反倒是vivo、华为等国产手机强势崛起。
但是以销售数字来看,去年全年苹果在4000元以上价位以44.6%的销售份额排名第一,华为28.4%第二,但华为在12月单月以37.8%的份额反超苹果,首次登顶该价位段。
如果从价格维度来看,在5000-6000元档位,华为以销量冠军身份领先苹果;而在4000-5000元档位,小米居首,华为位列第三。(以上数字源自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这种胶着的状态让苹果非常不舒服,但就国产手机本身而言,也不见得舒服多少。你用骁龙8至尊处理器,我也是,而且还做了定制优化;你的影像感光元件尺寸来到1/1.3英寸,我就压你一头;你的电池容量5400mAh,我就干到6000mAh,你可以满帧跑所有主流游戏,我可以满帧跑更长时间不卡顿。总之大家都是中屏旗舰,供应商和自家优化能力也都不再是秘密,这种类似打明牌的玩法,真的是卷上加卷。
《华尔街科技眼》随机调查了几位近期有购机意向的中端消费者,他们的看法颇值得玩味。
平时喜欢打游戏的李进看中了OPPO Find X8,由于潮汐引擎的功耗控制相当令人满意,因此在满帧游戏的同时,功耗控制不错,适合他上下班路上打几局游戏解解闷。之所以不选择更高端的手机,是因为李进认为这个价位的X8打游戏已经足够了,更高的配置他也用不上。
王一平出于工作原因需要选一部备机,虽然双开微信是基本需求,但显然要和主力机型iPhone作出明显的差异,他看中的是一加13,其采用索尼808旗舰传感器,多重棱镜反射结构潜望长焦,主摄1/1.4英寸大底感光元件,从超广角到长焦端都是5000万像素,再加上影像算法直接拉满拍照氛围感,王一平看了很多网上的评测,觉得一加13拍照的味道和iPhone很不同,算上国补不到4000元的价格堪称是影像备机的完美选择。
宋芝瑶是典型的学生党,购机预算并不多,因此更希望买一部性价比突出的产品,大学期间她就不打算换机了。选来选去小米15正好符合她的审美以及预算,虽然小米15 Pro各方面都更胜一筹,但超出预算了,所以她只能劝自己标准版的小米15完全够用,甚至中屏手机更轻更薄的特点符合她这个女生的需求,拍照、性能、系统优化都符合她的心意,尤其超快的充电速度符合她这个一出去就是一整天的重度手机用户。
吴志刚对《华尔街科技眼》坦言,自己已经挑花了眼,完全不知道选什么了,他甚至一路看到了8000-9000元的旗舰档,反而越看越失望,他对于这些年国产手机的配置混战一点不感兴趣,过去10年来他几乎每年都会换一部安卓手机,除了拍照效果确实日新月异之外,配置上的更新并没有带来实际的使用感受提升,反倒是续航的拉胯以及系统的卡顿实实在在困扰着他。所以这次他在看花眼之后,打算换一部iPhone,吴志刚并不玩游戏,也不爱拍照,就只是想用到手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功能,“与其每年折腾一部安卓机,不如一部iPhone踏踏实实用上4-5年”是吴志刚反复强调的。
算上国补,如果把价格严格卡死在4000元以内,可以买到128GB iPhone 14标准版,算是苹果当下最具性价比机型。但是本着买新不买旧的原则,吴志刚还想考虑一下刚发布的iPhone 16e,毕竟处理器新一点就意味着撑得时间久一点。
与吴志刚作着同样打算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华尔街科技眼搜索京东商城2月中旬3500-4500价位手机销量排行,第一是128GB的iPhone 13,第二是16GB+512GB的一加Ace 5 Pro,第三是512GB的荣耀Magic 6,第四是12GB+256GB的OPPO Find X8,第五是256GB小米15。
可以看出,3年半以前发布的iPhone 13仍然能够在这个价位傲视群雄,这在安卓阵营是不敢想象的,手机早已成为数码快消品,通常的消费周期只有一年,但是iPhone似乎能够打破这个周期,成为手机当中的“保值品”,这和iOS系统的稳定性,App Store生态的完整性,以及整个苹果家族产品的互联互通性分不开。
iPhone产品的相对“保值”以及较长的换新周期,令安卓阵营坐立不安,国产手机厂商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快,配置越卷越高,价格也屡屡突破新低,但似乎就是无法撼动iPhone的魔咒,3年半以前的入门机型和一众去年刚刚发布的旗舰机型标准版互斗,似乎有种“关公战秦琼”的错愕感,推而论之,iPhone 16e发布之后,是不是也能再战三年?
激活市场“鲇鱼效应”
苹果的春季发布只是拉开了今年手机发布的序幕,大部分国产厂商接下来都准备了紧锣密鼓的产品上市节奏,还不用说下个月即将在巴塞罗那举行的通信展。
最先做出反应的可能就是华为nova 14,这款预计4月前后发布的入门产品,不足3000元的售价配合荣耀Magic 7对iPhone 16e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但今年的nova 14显然打算作出更大胆的尝试,以应对iPhone 16e发布造成的胶着局面。
根据目前的预测,华为nova 14将“越级”采用中端机配置,诸如5000万像素大底传感器、5300-5460mAh大容量电池、100W有线快充+50W无线快充、6.7英寸直屏甚至曲面屏,这些全部直击iPhone 16e的软肋,价格上还要便宜好几百,直接把战火烧到了3000元领域。
更重磅的炸弹可能来自红米,根据传闻,其即将在4月发布的Turbo4 Pro或首搭骁龙8s至尊版处理器,并且配备7500mAh超大电池,售价同样主打3000元领域,这种剑指中高端机型的配置,对iPhone 16e的回击意味非常明显,也让消费者更难以抉择。
新机密集发布甚至能在配置上与iPhone“大打出手”的原因,是由于国产手机厂商最近几年普遍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尤其是在自研芯片、AI算法、影像算法优化和快充等方面,一个直观的感觉就是:每一代国产旗舰机的技术革新都是翻天覆地的,而iPhone却有可能是在“挤牙膏”。
雷军在去年小米15发布会上宣布,今年研发投入预计达300亿元。较早前外媒YogeshBrar爆料,小米自研芯片或将在今年亮相,性能和骁龙8+差不多,紫光5G外挂基带,或许会在小米15S系列首发亮相,这将从根本上降低对高通、联发科的依赖,从而提升利润率和竞争话语权。
华为去年全年研发投入约1647亿元,相当于营收的21.75%,今年将继续主攻鸿蒙生态和AI大模型,余承东在开年内部信上宣布“目标10万原生鸿蒙应用”,并强调“鸿蒙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决心。
可以看出,国产厂商针对iPhone 16e的策略并不是一味防守,一方面用把竞争引向自己更擅长的价格战领域,另一方向则在供应链、自主研发和制造工艺等根本问题上,给出比iPhone更出色的解决方案。在这汪竞争的池水当中,我们很难说谁是那条真正的“鲇鱼”,或许正是这种“相爱相杀”的局面,才造就了中国手机市场的整体活力。
在日前同时刊发2023年、2024年中期业绩及独立调查报告后,酷派集团复牌已经稳了,很多人想知道的是,酷派手机在京基系手里究竟会走向何处?
行业媒体报道,有消息称传音旗下品牌Tecno最新展示了Phantom Ultimate 2折叠手机,配有2个铰链,3个面板,且折叠后厚度为11毫米。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同比增长7.1%,从全球市场来看,国内竞争力逐渐走低的苹果、三星,依然稳坐出货量的前两名,并且与身后的国产品牌拉开了较大的差距。
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市场对平板显示技术的要求逐渐提高,可折叠、易穿戴的柔性屏成为新的趋势。
“电子茅台”的桂冠之下,产品换了一批又一批,如今华为三折叠把它戴到了头上。然而这是数码产品的胜利,还是营销策略的胜利,已经说不清道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