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补血”超万亿,银行资本压力还大吗?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删除了“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的表述,有何深意?我国银行业当前资本压力还大吗?
据Wind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发行规模达1.2万亿元,为连续第三年超过万亿元。如果算上IPO、可转债、优先股等渠道,银行“补血”规模还要更高。
说到“银行二级资本债”,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其实它就在我们购买的很多理财、基金等产品中,往往作为“压箱底”的投资资产。它和2019年落地的永续债一样,是银行常见的资本补充工具。
为什么要“补血”?近年业内总结的原因集中在几点,包括资管新规后表外资产大量回表、不良资产暴露侵蚀资本、净息差收窄导致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能力下降、信贷投放加码提高补充资本需求等,这些因素占用或消耗了资本。
可以看出,资本实力关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风险抵御的能力。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也整体高于监管要求。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7%,较上季度末上升0.17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分析称,在加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银行还是有一定的资本压力,尤其一些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离监管要求比较近,所以有补充的需要。此外,随着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出炉以及中国版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落地,部分银行中长期面临更高的资本管理能力要求。
连续第三个“补血”大年,系统重要性银行发债提速
从早前的配股、优先股、可转债、二级资本债,到近年的永续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银行补充资本工具不断“上新”。其中债券融资工具因为对市场影响相对较小,更受银行青睐,是众多工具中的“扛把子”。
根据Wind统计数据,2019年-2021年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主要包括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发行规模分别为11651亿元、12636.9亿元、12025.73亿元,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大关。在2019年永续债没有落地前,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规模多年保持在2000亿-4000亿元规模。
近年发行规模上涨也和监管支持分不开。例如2019年包商银行爆雷后,市场对中小银行信用水平存疑,导致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渠道不畅,当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多次会议提出,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去年疫情爆发,为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因此在近年盘点“补血”银行名单时,中小银行占比一直很高。进入2021年、尤其是四季度后,发债名单中屡屡出现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身影,且出手就是“大单”。例如工行、建行、中行、兴业银行等,二级资本债最低发行额度都在300亿元以上,最高的工行获准发行不超过1900亿元。
“四季度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的发行量比较大,增强了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对经济也有较大帮助。”招商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对记者表示。
对于部分大中型银行发债提速的原因,业内认为,与2021年10月中旬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公布有关,监管要求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应达到一定的附加资本要求。此外,中国版TLAC管理办法也于10月底落地。综合多家机构的测算看,2025年达标前,被确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工农中建四大行的TLAC资本缺口总计在2万亿-3万亿元左右,各家银行未来5-8年每年的缺口在1000亿元左右。
目前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无忧,可通过优化信贷结构等方式减压
目前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整体高于监管要求,且有上升势头。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7%,较上季度末上升0.17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12%,较上季度末上升0.22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80%,较上季度末上升0.32个百分点。
以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新标尺来看,银行资本压力也未明显加大。从2021年三季报看,已上市的18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均满足新的要求。其中最高一档(第四组)4家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三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14%、11.18%、11.12%、13.4%,超过红线(8.5%)2.5个点以上;第三组3家银行,交行、招行、兴业三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68%、12.31%、9.54%,都超过对应红线(8.25%)1个点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删除了“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的表述,如何理解这一变化?廖志明表示,不用过度解读,鼓励银行补充资本一直是大方向,近年不断强化支持实体经济,因而银行还是有一定资本压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郑忱阳表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当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国外货币政策转向也会给国内带来汇率与资产价格波动加剧、国际资本回流等冲击,从央行降息降准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来看,银行将持续增加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再加上监管对资本要求趋严,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依然不减。
中小银行的改革和资本补充更要持续深入。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城商行资本充足率是12.96%,农商行是12.46%,低于国有大行的16.84%和股份制银行的13.4%。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认为,在提升资本管理效率方面,中小银行首先应转变经营理念,从“规模”至上转向“质量”优先,逐步构建资本集约式的经营管理机制;其次应处理好资本充足性和成本的平衡。要清楚通过可转债、协议存款等方式获得一级资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短缺,且其资本成本显著高于内源性资本成本,所以中小银行依然要强化内源性资本积累,优化银行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利用区域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绿色发展,华夏担当——《华夏银行2022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在京发布
《华夏银行2022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正式发布,是继2021年报告后,更加公开、全面、全景式地向行业及社会公众展示其绿色金融发展成绩及环境社...
北京银行连续六年支持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成功举办
5月28日,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总决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办,北京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杨书剑受邀出席并参加第七...
守护绿水青山,奔赴美好未来 ——华夏银行2023密云生态马拉松开跑
初夏五月,千山浓绿。5月21日清晨,斜射的霞光在平整的道路上洒下金辉,万名跑者齐聚密云。7点30分一声枪鸣,华夏银行2023密云生态马拉松正...
团结奋斗启新程 守正创新著新章 ——北京银行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
4月7日,北京银行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北京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
贷款利率比存款利率低:土耳其银行开始"送钱"了?
“众人加息我独降”——近两年来,在通胀高达逾80%背景下依然坚定大幅降息的土耳其央行,一直是全球货币政策领域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而如今...
房贷转经营贷可以“转贷降息”?银保监会提示风险
据银保监会官网消息,近期一些不法中介发掘“商机”,向消费者推介房贷转经营贷,宣称可以“转贷降息”,诱导消费者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到银...
理财单周抛售债券超1000亿 银行加速进场
债市持续多日的理财抛售潮上周仍在继续,不过,相较于之前,抛盘已经完成从高流动性品种到低流动性品种的切换。此外,保险、银行也在积极入场,主配政...
银保监会: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基础金融服务需求
中国银保监会14日对外发布通知,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全面贯彻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积极稳妥做好线下金融服务,大力推广使用线上金融服务,全力满足人...
汇丰银行更新能源政策 将停止为新的油气项目融资
汇丰银行周三表示,将不再为新的油气田或相关基础设施提供融资,这是其更新能源政策的一部分。气候活动人士表示,此举使汇丰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领先于...
抢滩个人养老金万亿蓝海:银行定“抢人计划”
在业内人士看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具有唯一性,且开户后客户黏性相对较高,率先抓住客户也就抓住了未来养老金发展的机遇。如今,银行作为渠道端正是...
税期银行间资金面略收紧 市场人士预计9月下旬资金利率易上难下
近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略有收紧,其中银行间存款类金融机构隔夜质押式回购(DR001)上行至1.3%附近,较月初低点1.03%反弹25%以上,7...
银保监会发布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办法
中国银保监会12月27日对外发布《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办法(试行)》,对外国银行分行监管评级的主要原则、评级要素、基本程序、评级结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