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双11”快递服务、直播销售乱象等被吐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11月28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获悉,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11月13日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并于近日发布2022“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监测数据显示,以往电商大促“套路渐欲迷人眼”“规则难倒尾款人”的乱象有所改善,舆情对今年“双11”电商平台简化促销规则、提升消费体验的营销向善实践总体评价趋于正向,但“购物节”消费体验短板依然存在。
监测到“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548万余条
报告指出,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四个“双11”,尽管交易规模相对平实低调,但行业深耕用户体验、全方位多维度比拼综合能力的实践,释放出“双11”从热度回归常态,褪去浮华、稳中向好的清晰信号。“双11”期间,天猫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京东零售购物用户数再创佳绩。苏宁易购绿色节能家电销售环比增长141%,智能家居产品销售环比提升153%。
数据表明,居民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始终持续向前,线上消费在双循环格局中的引擎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消费市场正稳步进入结构性调整扩容新阶段,消费活力和经济韧性依旧自信而稳健。
根据报告,在10月20日至11月13日共计25天监测期内,共收集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4893万余条,日均信息量约195.7万条。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双11”期间“消费维权”类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有微博、客户端、网站、微信、视频、互动论坛、数字报等。其中,微博信息量最高,占比44.98%;其次是客户端,信息量占比24.57%;第三是网站,信息量占比13.2%。
监测期内,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548万余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11.21%,与“6·18”期间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占总量的15.90%相比,下降了4.69%。此类信息体现了消费者对其所接受商品和服务的负面评价,兼具引发消费维权负面舆情的“敏感”属性,报告将其归纳表述为“消费维权”负面敏感信息,并着重进行分析。
高频吐槽主要集中在快递服务、直播销售乱象等方面
报告称,根据监测发现,今年“双11”活动期间,消费者高频吐槽主要集中在快递服务问题、促销价格争议、商品质量短板、直播销售乱象、团购安全隐忧五个方面。
其中,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快递服务问题”负面信息136万余条,占吐槽类信息总量的24.87%,日均54552条。快递服务问题吐槽焦点主要指向今年“双11”快递到货“一快一慢”:一边是带有喜感的“付了尾款一觉醒来快递已到家”,另一边有消费者吐槽“网购手机被告知要等30天”。其中,“老人用丰巢柜取快递,被收费55元”舆情讨论较多。
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促销价格争议”负面信息76万条,占吐槽类信息总量的14.01 %,日均30734条,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吐槽主要集中在促销期后半段,其中,11月11日舆情信息量最高,为84678条,达到峰值,吐槽内容主要指向先提价后打折、预售价格高等问题。有关“商品质量”类负面信息75万条,占吐槽类信息总量的13.70%,日均信息量 30057条。报告还提出,直播销售方面,从收集到的直播类热点舆情信息看,假冒伪劣、货不对版、优惠差异等仍是主要问题;团购安全隐忧,反映团购订单不发货、不退款的热点信息值得关注。
呼吁不断丰富创新平台治理的“他律”手段
报告提出,综合分析监测期内网络舆情集中“吐槽”的上述问题和事例,可以发现今年“双11”消费热度舆情槽点虽然相对分散,但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商家诚信意识淡漠;二是平台在消费体验中的“满意度”与“获得感”两个指标上或精耕细作不足、或干预管控不够,进而导致“负评”和失分。
报告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价格销售体系日益透明,经营者在渠道与价格管理方面的统筹策划和诚信意识还有待完善。从今年“双11”表现来看,流量红利趋缓背景下,价格销售体系正日益透明,而在以“优惠”吸引消费意愿释放的促销场景中,各方对价格的反应分外敏感。舆情争议提醒商家在尝试直播销售等新渠道、新手法时,还应从维护自身品牌形象与消费者权益角度出发,谋划决策更审慎、落实举措更周详。
报告建议舆情相关各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呼吁商家和平台企业加强“自律”,切实把为消费者服务作为其商业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主动补齐在落实主体责任和对平台内经营者约束管控方面的短板,不断提升网购消费者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呼吁不断丰富创新平台治理的“他律”手段,通过更加现代化的强监管严执法,更加全面细致的制度完善,不断推动促销规则的事前干预与事中审查,不断提升消费者救济方式的便捷性、低成本和补偿力度。三是,呼吁消费者不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明晰权益边界,避免盲目冲动,做到科学消费、理性维权,更加成熟自信负责地参与网络促销,同时树立和践行绿色消费理念,以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行为拥抱消费升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股东纷争持续8年 中炬高新被拖累业绩
留给中炬高新的时间不多了,在这场股权争斗暴风雨停息后,如何在竞争日渐激烈的调味品行业中重振旗鼓,是公司和股东们迫切需要思考的。...
37年品牌蛇油膏 隆力奇的童年记忆正在逐渐褪去
曾经的国货之光如今也已经没落了,37年的老品牌蛇油、护手霜,仍然是37年前的样子,如今依然能够在超市卖场里见其身影。...
世界杯开赛在即,双十一彩电市场迎来消费热潮
随着双十一进入高潮期,家电市场换新热度持续高涨。在消费补贴、场景升级、直播带货的带动下,海信全品类产品在苏宁易购渠道迎来热销。恰逢世界杯开赛...
“双十一”来了,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六类产品消费提示
大风天气时需谨慎使用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注意防止空烧;在使用带有金属镀层的美容仪时,应先在手上试用,无不适感后再用于面部……“双十一”前夕...
2022年双11观察:消费复苏活力显现 实体经济韧性增强
线上线下消费增长活跃,“数”“智”赋能亿万商家,全球跨国企业仍为中国大市场“着迷”……透过“双11”这扇窗,可以窥见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国家邮政局:双11当天全国快递处理量达5.52亿件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裹42.72亿件,日均处理量是日常业务量的1.3倍。其中11月11日...
1元买一间房,最高送10年物业费,双11成买房节,有楼盘直接打骨折
疫情影响下,线上营销逐渐成为众多房企的日常营销手段。2020年天猫好房成立后,房产也登上电商平台、参与双十一的狂欢,抽锦鲤、送物业费、送车位...
双11平台数据隐身,商家仍为销售额拼命:通宵直播卖货
双11的战报再次缺席零点的狂欢时刻。同时退出双11气氛组的,还有连续举办7年的双11天猫晚会。10月24日,天猫和京东两大平台默契地表示,...
“真假”双十一:“先涨后降”的促销套路
今年双十一期间,波司登羽绒服“假打折”风波再度引发公众对“虚假促销”话题的讨论。近期,多名消费者反映,多家电商平台的商家存在“先涨后降”的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