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华财讯 证券 产经 消费 科技 房产 酒业 银行 保险 智慧家

三年开店万家,便利蜂借“算法”逆势扩张

2020年05月28日 09:23 来源:蓝鲸财经
分享: 微信

昔日北京便利店“霸主”全时陷入关店危机寻求合作时,便利蜂再获资本输血引关注。

5月25日,有消息称,便利蜂累计募集资金已达1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全球顶级PE、国家主权基金、国际一流大学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联网公司。对此,便利蜂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北京地区门店确实已实现盈利,关于募资的消息也属实,资金将全部用于投资中国便利店市场。”但对于融资更多细节,该负责人表示暂不便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与全时因资金断裂关停京津区域门店相反,疫情期间,便利蜂加快了自己开店的步伐。今年以来,便利蜂不仅在原有的华北、华东市场加大开店力度,还陆续进入广东、山东、河南等省市。截止2月,便利蜂在全国已有1500家门店,北京地区门店超500家。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此前表示,按照内部规划,便利蜂已将未来3年的门店目标数上调至1万家。同时,便利蜂所有门店均为直营。

三年直营店1500家、北京门店两年实现盈利,便利蜂的速度和成绩在零售行业前所未有,但中间也饱受争议。此前,全时因资本引发的崩盘让整个行业反思:依靠资本输血的新零售便利店模式还能挺多久?而再获融资的便利蜂前路几何?

三年扩店至万,还要烧掉多少钱?

与其他便利店相比,从创立起就强调“算法驱动”的便利蜂稍显“非主流”。2017年,处于初创期的便利蜂因同时布局共享单车、无人货架和新零售三个烧钱风口一炮而红。除横跨风口外,便利蜂还因“坚持直营、高速扩张”饱受质疑。

不同于7-11、罗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采用加盟的方式,实现店面运营的扭亏为盈,便利蜂所有门店均采用直营模式。尽管是直营模式,但开店快一直是便利蜂的标签。自2017年在北京开出第一家门店后,仅三年多的时间,便利蜂就已经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了1500多家店。其中,北京门店数量就超过500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4年进入北京市场的7-11只有280多家门店,2013年进入北京的罗森才100多家门店。

此前,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表示,按照内部规划,便利蜂已将未来3年的门店目标数上调至1万家。

高速扩张背后的逻辑在于,便利店作为一门薄利重运营的生意,需要一定密度的门店数量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协调作用。资深零售业观察人士、灵兽传媒创始人陈岳峰认为,便利蜂前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去开拓市场,未来如何盈利将是一个问题,并且,随着开店速度的加快,便利蜂的人力、资金、商品供应储备都将面临着更高的挑战。

不过,据便利蜂表示,目前北京地区门店已实现盈利,累计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6亿)的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投资中国便利店市场。尽管新获融资的便利蜂在扩店方面底气十足,但在全时关店风波的发酵下,对便利蜂资金压力的质疑声再次响起。

有便利店资深人士粗略估算,按照一家门店的装修、设备至少在60万元左右计算。以便利蜂3年内1万家店的目标为准,再新增8500家店铺意味着要投入51亿元的前期资金。而这并未将运营成本算入其内。记者从一位便利蜂内部从业者得知,一家开在北京核心商圈的便利蜂门店,大约400平方米左右,每日租金约为4500元。

此外,便利蜂在接受蓝鲸财经采访时称,今年将在天津市武清区建造中国最大规模、自动化水平最高、设施最先进的鲜食供应基地,一期工程面积达30000平方米,预计2021年底完工。这一系列举措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天眼查信息显示,2017年2月,便利蜂获得斑马资本3亿美元的A轮融资。2018年10月,便利蜂获得腾讯投资及高瓴资本的2.56亿美元战略融资,共计5.56亿美元(39.3亿元人民币)。2019年初,被曝出“考数学裁员”事件后,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发内部邮件称,公司目前的资金储备达到了数十亿元,这是公司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疫情促使行业洗牌,数字化或成关键要素

事实上,从2018年至今,便利店行业就不停传出借由资本疯狂扩张,资本冷却后关店倒闭的消息。最近,全时便利店关闭京津地区门店的事件也让行业重新思考,便利店到底该如何经营才能成为一门好生意。而此次便利峰再获融资无疑提振了行业信心。

蓝鲸记者采访了一位资深风险投资人对于此事的看法,该投资人表示:“在慢行业走资本推动的快模式,便利蜂善寻风口也会讲故事,但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选址、选品、供应链和周转率。一切不回归商业本质的发展,最后都只是昙花一现,比如ofo、摩拜等。数字化若是真血液,看好便利蜂的发展,如若不是则相反。”

据了解,从创立之初起,便利蜂就自定义为“算法”驱动的科技公司。就如同公司愿景中所说的,“便利蜂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改良现有的零售模式。使用大数据和智能软硬件,突破固有的便利店购物体验,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每个用户个体进行专属服务,使用户获得切实的便利。

自带互联网基因的便利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着让资本兴奋的话题。无论是布局共享单车、无人货架,还是引进7-11团队、整合供应链、尝试外卖业务、加大生鲜品类,以及3年万店的扩张速度。便利蜂在引发质疑的同时,也获得了资本的肯定和支持。

在便利蜂创始合伙人庄辰超口中,便利蜂更像是一种未来形态,并且与其他便利店不同,它更注重的是背后的数据,而不是当下利益。他认为,便利蜂通过全链路数字化,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便利店日常经营决策中人的不确定因素,实现“系统管店”,由此实现门店的快速扩张。

目前,在疫情的助推下,国内便利店行业已进入洗牌期。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便利店们在不断外延扩张的同时实现商品差异化,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会被淘汰,经过规模化发展后,会慢慢走向资本化、品牌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对于便利蜂而言,能否顺利实现扩张无疑考验着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如今的便利蜂早已不再讲述共享单车、无人零售的故事,而是开始专注于打造供应链能力、探索更多的业务边界。

供应链方面,便利蜂除了加大门店的数字化改造外,还将在天津市武清区建造中国最大规模、自动化水平最高、设施最先进的鲜食供应基地。探索业务边界方面,便利蜂选择了探索门店业务可行性,也就是洗衣、打印等诸多方面。

饱受争议的便利蜂,是在不断构筑自身竞争壁垒的同时顺利实现扩张且盈利,还是在烧完资金之后被戳破泡沫?蓝鲸财经记者将会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CF00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中炬高新与宝能争端再升级发生“严重的群体性治安事件”

本月以来,宝能与中炬高新的争议在持续升级中。...

来源:中华网财经

印度拒绝比亚迪10亿美元建厂提议

比亚迪曾于2007年进入印度市场,为手机制造商生产电池和零部件。...

来源:中华网财经

顺丰扭亏为盈 完成H股全流通备案

有望成为独立第三方即时物流盈利第一股。...

来源:中华网财经

四川长虹换帅 柳江接替30年老将赵勇

柳江去年10月调任长虹集团...

来源:中华网财经

顺丰同城上半年扭亏为盈,嘉里物流营运水平重返疫情前

顺丰控股中期业绩预告显示,新业务逐步贡献利润。...

来源:蓝鲸

菜鸟直扑顺丰京东搅动快递江湖

明面“抄作业”。...

来源:北京商报

便利店行业遇阻 便利蜂、7-11和苏宁小店谁能杀出重围

零售行业专家鲍跃忠告诉记者,全时关店并非只是疫情的影响,根本原因还是其自身管理问题。“在互联网企业布局便利店产业后,整个行业的洗牌早已开始,...

来源:财联社

消息称便利蜂累计完成15亿美元融资 未来3年门店目标1万家

近日有消息称,便利蜂累计募集资金已达1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全球顶级私募股权基金、国家主权财富基金、高校投资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联网公司。便利蜂执...

来源:中华网财经

苏宁小店连续亏损,它会成第二个便利蜂吗?

从2017年宣布正式进军便利店市场后,苏宁的这部分业务就处于“血流不止”的状态,但这并没有改变苏宁激进的态度。在便利店疯狂倒闭的今天,苏宁能...

来源:DoNews

全链条数字化定义下的便利蜂 引导行业发展的新轨道?

疫情的到来,让便利店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便利蜂用数字化定义新一代便利店的门店和后台生意,在疫情中通过更少的人力、资金维持维持同样水准的运营水平...

来源:中华网财经

便利蜂因侵害消费者权益被罚1万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便利蜂关联公司北京自由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新增行政处罚信息,处罚事由为《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二)...

来源:中华网财经

便利蜂员工薪资待遇引关注,最高可获5倍月薪年终奖

近日,一则“便利蜂年终奖最高有5倍月薪”的留言在职场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6月18日,便利蜂内部员工向新京报记者确认,符合标准者有望拿到5倍月...

来源:新京报

便利蜂回应最快今年年底赴美IPO为不实消息

据媒体报道,互联网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已于近日启动IPO,高盛、Morgan Stanley、中信证券将作为主承销商安排本次上市事宜。 ...

来源:资本邦

便利蜂被传已秘密提交赴美IPO申请,官方回应:“不是事实”

7月8日,有外媒称,互联网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已秘密提交了赴美IPO申请。 对此,便利蜂方面回应蓝鲸财经记者称:“不是事实。”...

来源:蓝鲸财经

消息称便利蜂提交赴美IPO 回应称:不属实

今日据外媒报道,便利蜂已提交赴美IPO申请。针对这一消息,便利蜂方面回应称“不属实”。...

来源:中华网财经

便利蜂回应网传已提交美国IPO申请:不是事实

有外媒称,互联网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已秘密提交了赴美IPO申请。对此,便利蜂方面回应称:“不是事实。”...

来源:中华网财经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