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777.7万购买信托产品亏损390多万,中信信托被判全额赔偿
中华网财经5月10日讯,根据北京金融法院5月7日披露的一则“金典案例”显示,一投资者先后两次向中信信托汇款共计777.7万元购买信托产品,后因证券市场大幅下跌,该信托产品被全部平仓清算,投资者分得信托财产利益383万余元,亏损390余万元。该投资者上诉至法院,法院认为中信信托应赔偿投资者剩余投资款,后该案被上诉至北京金融法院。北京金融法院经审理,维持了一审判决。
2015年5月,才某向中信信托公司汇款333.3万元,汇款摘要载明“购买中信复金1期”。同年6月,才某再次向中信信托公司汇款444.4万元,摘要载明“购买中信复金1期”。
后因证券市场大幅下跌,信托产品被全部平仓清算,才某分得信托财产利益383万余元。
才某表示,其有购买信托产品的意向,通过朋友认识了董某,董某告知其中信复金1期项目。董某说自己是大通证券公司的,职位是经理,并告诉才某,让其先买,把钱汇过去,没有签合同,汇款的账号是董某提供的;无论在汇款前,还是汇款后,才某都不持有涉案产品的相应资料,汇出777.7万元后,没有人曾找过他沟通。才某不认可与中信信托公司之间存在信托合同关系,此前未向中信信托公司购买过理财产品。
而中信信托则表示,其与大通证券存在业务关系,才某的合同是其委托大通证券公司签署。
才某以《信托合同》及《客户调查问卷》并非其本人签署、信托合同不成立、信托公司违反适当性义务为由诉至法院,要求中信信托赔偿损失。
中信信托主张信托合同成立,并以才某拥有多个证券账户,存在证券买卖、融资融券的投资经验为由主张免除适当性义务。
对此,才某表示,证券交易时间大部分在此事件发生之后,与该事件不具有关联性,交易记录中显示的交易金额较小,说明其不具有购买大额信托产品的能力,另外中信信托公司于投资前并不了解这些信息,因此其仍应按信托法和证券法相关规定进行合格投资者审查。
法院表示,信托产品的内容复杂、期限长,属于具有较高投资风险的金融产品,应当向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者推介、销售,亦即卖方机构负有投资者适当性审查义务。具体到本案中,该适当性义务要求中信信托公司在向才某销售信托理财产品过程中,必须了解才某投资经历、资产信息、风险负担意愿基本情况,并保证才某的情况与涉案信托产品风险等级互相匹配,这是“卖者尽责”的应有之意,亦是“买者自负”的前提和基础。
法院一审认为,双方虽未签订书面合同,但才某已经支付认购信托产品的款项,信托合同成立。才某既往投资金融产品的属性、类型、金额等均与案涉信托产品存在较大差异,本次信托投资金额总计7777000元,远高于任一次证券交易金额,其既往投资经验不足以免除中信信托的适当性义务。中信信托所提交证据不足以证明其充分履行了适当性义务,应赔偿才某剩余投资款3946250元。
后该案被上诉至北京金融法院。北京金融法院经审理,维持了一审判决。
根据《信托法》规定,设立信托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当事人未签订书面合同并不当然意味着信托不成立。信托合同是否成立应以双方当事人是否存在信托合意作为判断标准,适用履行治愈规则。金融消费者既往投资经验是否可以免除金融机构的适当性义务,应综合考量金融消费者既往投资金融产品的属性、类别、投资数额以及投资期间等因素,根据金融消费者的自主投资决定是否受到影响进行判断。
北京金融法院立案庭法官江锦莲认为,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如何履行、是否可以以投资者存在既往投资经验为由主张免除适当性义务,是目前审判实践中的难点。本案从了解客户、了解产品、适当销售等方面对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适当性义务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索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的审查标准,综合考量金融消费者既往投资金融产品的属性、类别、投资数额以及投资期间等因素,对投资者既往投资经验对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于统一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的审查标准、规范金融机构销售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助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法治营商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施天涛认为,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金融产品违约时有发生,金融消费者投资受损严重,有的甚至血本无归,引发众多社会问题。保护金融消费者不仅涉及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需要立法机关、监管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的共同努力,本案是金融法院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经典案例。
施天涛还表示,金融产品具有风险属性,而广大金融消费者金融专业知识不足、信息不对称、风险承受能力有限,这要求金融机构在销售金融产品时应当充分揭示金融产品的风险、准确评估金融消费者的投资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帮助金融消费者在充分了解风险的情况下,投资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本案从客户、产品、适当销售等方面确立了金融机构履行适当性义务的标准,为金融机构准确履行适当性义务提供指引;对于金融消费者既往经验对适当性义务的影响,本案认为应综合考量金融消费者既往投资金融产品的属性、类别、投资数额以及投资期间等因素进行判断,规范金融机构逃避适当性义务的行为;对于未充分履行适当性义务的行为,本案要求金融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补偿金融消费者的损失,对于金融市场具有警示意义。本案认为应由金融机构承担不利后果,这有助于规范金融产品的销售秩序,督促金融机构切实履行适当性义务,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国宝人寿业绩亏损股东增资 原董事长易军获刑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国宝人寿2022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国宝人寿净资产为6.48亿元,较上一年度净资产缩水近50%。...
平安系正式接手方正证券,500亿券商迎新实控人,股价年内跌超18%
12月20日晚间,方正证券发布公告称,其收到证监会核准其变更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批复,对新方正集团依法受让方正证券28.71%股权无异议,...
吉华集团5000万理财“踩坑”!陆家嘴信托到期未能兑付
12月20日晚,吉华集团(603980.SH)公告称,近日,公司收悉陆家嘴信托《陆家嘴信托-华鼎18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临时信息披露公告》,截...
东莞信托旗下某产品展期一年,涉及地产定融
近日,东莞信托公告称旗下一信托计划宣布展期一年,据了解,该信托计划用于认购桃源建设(深圳)有限公司在金交所发行的定融产品,佳兆业集团提供连带...
因变相为房企支付土地出让金提供融资被罚,中国华融上半年亏损188亿元
12月19日,上海银保监局公示了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剑指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融上海市分公司被责令改正,并处罚款50万元。据悉,2...
第一创业证券年内市值蒸发60亿 “玻尿酸女王”三年套现13亿
近日,第一创业发布公告,持股5%以上股东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华熙昕宇”)减持计划时间过半,减持股份比例为0.82%,数量约为3446...
上半年你给证券行业发展打几分?中证协发文细评券商“中考”成绩
中证协向各券商披露了《证券公司2022 年上半年经营情况分析》,从经营现状、业务发展等多个领域对证券公司上半年的成绩进行了全方位解析。 ...
张坤在管规模缩水至831亿,减持茅台,提示当下市场有吸引力
10月26日凌晨,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易方达优质精选、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易方达亚洲精选4只基金公布了2022年三季报。...
证券行业从业人员近38万人,加强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1月23日,中证协党委书记、会长安青松在2022金融街论坛上介绍,截至2022年10月末,在中证协登记的从业人员数量达到37.95万人。...
再度踩雷信托 恒银科技1.7亿打水漂?
12月20日晚间,恒银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1年7月13日购买国民信托有限公司的“国民信托·慧金87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已于12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