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和日产的合并传言刚告一段落,长安和东风重组的“绯闻”又纷至沓来。
2月9日晚间,东风股份(600006.SH)和长安汽车(000625.SZ)同时公告称,双方的间接控股股东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兵器装备集团”)、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集团”)两大央企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将两份公告联系在一起,长安和东风合并的消息不胫而走。
受此影响,2月10日,兵装系、东风系9家A股公司股价全线上涨,其中,东风股份、东风科技、湖南天雁、中光学、华强科技、长城军工、东安动力等7家涨停。
1+1≠2
虽然没有明确披露重组对象,但多位业内人士分析,两家汽车央企同日公告,或意味着迎来超级整合。
根据2024年销量,长安汽车销量为268万辆,东风集团销量为248万辆,两者简单相加为516万辆。按照2024年全球车企的排名来看,一旦实现合并,这家新的汽车集团将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大车企。
诚然,销量可以简单地进行1+1=2来解题,但是,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远远要复杂得多。大多数情况下,长远目标都是1+1>2,在实现过程中却都成了1+1<2,甚至出现负数。
针对此次两大中央车企合并,乐观派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长期利好的事件。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相对分散,而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重组后成立的中国最大汽车集团将显著提升竞争力,尤其是在新能源和人工智能这两个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领域。这有利于在相关领域争取主动,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但是,短期的阵痛不可避免。一方面,两家央企涉及不同地方国资委、外资合作伙伴利益协调,决策链条长;另一方面,旗下十余个品牌存在定位重合的问题,整合时间长。
此外,双方都是深耕多年的车企,规模庞大,上下游相关产业从业者更是不计其数。整合一定会涉及大规模的组织调整,甚至裁员,协调风险大。
在行业资深人士看来,双方各自重组的可能性更高一些。“如果长安和东风要重组新央企汽车平台公司,没有一汽的参与,根本说不过去。如果重组的优势是消除同质化的资源投入,可能还比不上彼此对外合作,尤其是重组的时间磨合问题,可能会错过各自最佳的发展时机。”
2024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推进会。会上,中国一汽、兵器装备集团、东风公司联合参与了对中国诚通旗下力神青岛的拟投资控股。此次合作也开创了“国家队”联合的先例,其中,一汽正是带队者。
目前,在新能源领域,3家都是处于追赶状态,发展“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即使相互重组,也很难实现优势资源互补的效果,产业合并的意义并不大。尤其在智能驾驶领域,三家中央车企对外合作的力度都很大,在提升资源整合效率上,可能还不如并入华为“引望”来得猛烈。
三个“皇子”一台戏
事实上,关于一汽、东风、长安3家汽车央企的整合,业界早有传闻。
1952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方案确定后,国家就开始筹划“第二汽车厂”。
1953年,一汽顺利在吉林长春成立。然而,因数次选址风波等原因,历经17年之久,二汽才在湖北十堰诞生。1992年,二汽更名为东风,后来还将总部搬迁至武汉道。
长安汽车则是兵装集团旗下的特大型汽车企业,拥有160多年的历史底蕴,目前在全球有14个制造基地、34个工厂。
早在2015年前后,坊间传言中国汽车国家队T3要合并,并被取了一个“中国汽车集团”的名字。2017年,3家签署了移动出行意向协议书,2019年正式成立T3出行服务公司。但合作仅限于物流、出行等非核心领域,未触及股权或技术共享。
近年来,汽车央企的合作也日趋紧密,包括徐留平、徐平、竺延风、许宪平、邱现东、周治平等领导层之间的轮岗频繁出现。
其中,周治平是少有的在三大央级车企都有工作经历的高管。他曾长期在兵装集团任职,先后担任过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总裁、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2024年3月,周治平从一汽调任东风汽车,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在此次东风、长安合并重组消息出现后,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周治平可以作为东风、长安合并重组的桥梁。
最近几年,3家汽车央企加速向新能源转型,但与头部新能源车企相比,仍存在差距。去年3月,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公开表示,国资委将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考核项目包括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苟坪也表示,鼓励支持中央企业开展高质量投资并购、专业化整合,加快掌握产业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
而在新“国九条”方案中,对“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也有明确指示。
数据显示,2003年纳入国资统一监管体系的央企数量高达200家,经过20余年的整合重组,如今已稳定在95-100家左右。这种调整不仅是数量上的精简,更是产业链整合、资源优化、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回顾近年来A股央国企数起整合案例,涉及了军工、有色、建筑、港口多领域,此次东风和长安的公告,或意味着汽车领域的相关整合大戏,正徐徐拉开帷幕。
“我们打算招募更多的闲置算力”,在接入DeepSeek-R1之后,青云科技市场总监王玉圆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在她看来,“这波连锁反应中,最早受益的是上游的算力公司”。
春节前,一条“蓝色鲸鱼”横空出世,DeepSeek(深度求索)以大约十分之一的训练成本,推出与OpenAI o1性能接近的开源模型R1,小力出奇迹,搅动AI圈一池春水。
京东云重磅发布DeepSeek大模型一体机,基于“本地化开箱即用”的理念,提供全栈解决方案,为客户打造“数据不出域、性能更高效”的AI服务新范式。
近日,中国AI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先后发布了DeepSeek-V3和DeepSeek-R1两款大模型,成本价格低廉,性能与OpenAI相当,引起AI业内广泛高度关注。
DeepSeek仍在持续走红,顶流之下,有闻风而动迅速反应的各类平台,有嗅到机会蜂拥接入的各路企业,当然,更多的还是不知其为何物的一众普通用户。
无论是Deepseek的开源模型打破“算力垄断”,还是萝卜快跑用1/7的成本碾压Waymo,中国AI的崛起直指美国技术霸权的软肋——当硅谷沉迷于资本堆砌的军备竞赛时,中国企业用工程化创新和场景化落地开辟了一条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