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盒马再次重启前置仓模式。
不仅盒马,美团、京东、大润发也都将已有的前置仓业务进行扩大,一直坚持前置仓模式的叮咚买菜,在第二季度财报中显示,GMV达到62.2亿元,同比增长16.8%,净利润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近13倍。
看来,前置仓不仅多起来了,而且好起来了。
那么,前置仓是什么,为什么大品牌们纷纷瞄准了前置仓?
从“不现实”到被看好
简单来说:把仓库“置”在前面,从而达到在一定距离内、短时间送货上门的效果,这就是前置仓模式。
乍一听,这是一门好生意。
毕竟如今点外卖已经成为了一种渗透率极高的生活方式,对部分人群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外卖点万物”听起来十分吸引人。
但是2022年,前置仓业态先锋“每日优鲜”耗尽巨资黯然离场,让业界不再相信前置仓。
客单价、履约费用、用户数量(复购率),这三点是构成前置仓盈利模型的基点。
从起点出发,履约费用方面。
常理来说,仓库建设的费用远远低于门店,但是,想要达到快速配送、达到高覆盖率,这样的仓库建设成本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成本难以降到最低。
前置仓模式需要进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相对于平常的线下销售模式,也增添了一定配送成本。
彼时,前置仓的用户并不如外卖那么广泛,相对于吃饭,对于日用品,人们更喜欢走出去。
据相关机构测算,1500单/日,客单价75元,抛开管理以及研发费用,前置仓模式有望实现0.4%的经营利率。
单数客单价数字之大与利率数字之小,也形成了鲜明对比。高客单价、低履约费用、用户基数还要大,这让前置仓盈利成为了“不现实”,盒马创始人侯毅曾直言,前置仓模式不成立,是做给VC看的模式。而如今,前置仓为何又成为了竞相入局的风口?
为什么成为“香饽饽”
如今,沉寂许久的前置仓迎来了它的春天。
前不久,商务部印发《关于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的通知》,鼓励即时电商与履约一体化体系建设,创新发展基于前置仓的前店后仓、便利店前置仓、无人前置仓等多种即时零售业态。
模式获得了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
更关键的是,前置仓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那些客人。
首先,年轻人成为了消费的主力人群。囤货已经不再是主流的生活习惯,需要什么买什么是年轻人的“随性”。
在此情况下,突然性成为了年轻人购物的一大特点。
夏日晚上有蚊子突然需要花露水、擦东西需要湿纸巾、剪指甲需要指甲剪......
这些突然情况下,出门买显然不是如今年轻人们的首选,手机一点静等30分钟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另外,个性化也是如今消费群体的一大特色。同样的商品,人们不再止于有就行,而是追求喜欢的品牌,而其中“喜欢的品牌”变得愈发小众。
下楼随便找个超市可能并不能够满足部分消费者,在外卖平台上检索下单便能够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
另外,相对于网上购物的2、3天到达,同样是网上购物的30分钟送达显然更速度、更具有“确定性”。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置仓之外,平台的完备建设也是其发展一大基础。
京东在具备了完善的基础之后,依靠京东便利店的多年发展布局与前置仓模式进行了深度融合,商户可以选择加盟京东便利店,并借助京东自有物流体系开展前置仓业务;而美团不仅有自有的前置仓品牌,商户也可以自主入驻美团平台,进行商品配送。
这些平台基础和完善的配送体系让前置仓模式能够找到依托,实现像餐饮门店一般“只需开仓,乐享收成”。
而对于已经具备了丰厚客群基础的大型商超而言,前置仓成为了低投入高回报的增量空间。
以山姆会员店为例,“一小时极速达”的业务是其一大特色,而为了覆盖更多人群,实现更多区域的极速达,山姆联合”京东物流“建设了众多前置仓——“云仓”。
近期,沃尔玛首席财务官John David Rainey在第二季度业绩会议上指出,中国“山姆”继续保持强劲的会员增长趋势,推动了两位数的销售增长,其中约一半的销售来自线上渠道。在中国,“一小时极速达”订单数量增加了28%,达到5900万单。
如今,山姆在中国已布局近500个前置仓,年销量约为400亿元。通过线上电商与前置仓模式,山姆有效地提升了会员的购物频率和消费体验,续卡率也随之上升。现如今山姆线上电商销售占比达55%,以其云仓为依托的“一小时极速达”订单量已占山姆电商订单量的70%。
众多连锁商超受其强势表现影响也纷纷布局,其中不乏有永辉、大润发这样的头部品牌。
对于这些已经有了庞大且稳定客群的超市而言,其门店的密集布局本身就能够扮演“仓”的角色,而多出的配送成本也能够通过“起送价”来进行一定控制。
客群逐渐培养起来,消费习惯养成;配送成本依靠互联网平台建设以及配送体系实现进一步降低。
如今需要的只是选在居民区也没关系的仓库甚至原有的线下门店。自然而然,这个“不现实”成为了香饽饽。
再次兴起也要再次小心
虽然如此,每日优鲜的失败案例仍然是一大教训。
如今,白热化的即时零售竞争、无法取代的情绪价值让服务型线下门店兴起、线下供应链打造带来的极致性价比等等都是挡在入局前置仓面前的顽石。
无论如何,需要30分钟送货上门的场景如今已经被证实了其不仅仅存在于生鲜领域。
“把超市开在云端”,肯定是一个理想的模式,只是这个模型是否能跑通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
上海城市超市与湖北富迪超市的停业,再度给零售行业敲响警钟。新一轮的连锁超市淘汰名单,或许会以深耕区域市场的服务型零售品牌为主。
刚公布业绩预亏不久的永辉超市又迎“重击”。公司董事长张轩松及其一致行动人昔日借道两融融资10亿增持公司股份,如今却因偿还不了1亿款项导致公司部分股份有被动处置的风险。
难,是2024年一季度结束后超市经营者的普遍感受。消费疲软、顾客购买力下降在经营业绩上有明显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