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似烟的往事,所有的一切都会像清烟般消逝。”当作家刘以鬯如诗的文字,配上导演王家卫如梦的光影,再次出现在大银幕上时,远去的《花样年华》又回来了。
据灯塔专业版,截至2月18日17时,《花样年华》上映5天,票房已达3922.4万元。在上座率方面,凭借2.7%的上座率远超同日上映的《美国队长4》1.3%。然而,《花样年华》重映在唤起影迷们对经典的记忆的同时,还带动起该片灵感来源小说《对倒》的“二次曝光”。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对倒》在线上的销售出现了“一书难求”的情况,不同版本的售价大都超过原书定价。而在二手市场,精装版的《对倒》更是最高被炒到了320元。
上映首日票房破2000万
2月14日,导演王家卫经典之作《花样年华》25周年导演特别版上映。这部早在2000年首次上映就惊艳影坛、横扫国内外大奖的影史经典,重映后仍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据灯塔专业版,上映首日该片票房超2000万元。截至2月18日,《花样年华》上映五天累计票房已达3922.4万元,并成为过去三年情人节档剧情片累计票房第三名。
公开资料显示,《花样年华》于2000年在内地上映后累计票房1000万元。而今年重映后,首日票房就超越首次上映累计票房。
在排片方面,据灯塔专业版,截至2月18日,《花样年华》上座率为2.7%,而同日上映的《美国队长4》仅为1.3%。
导演林浩对此表示,漫威系列电影继《复联》系列之后,难有突破性的佳作。对于影迷而言,对同样的超级英雄题材、同样的叙事方式早已产生审美疲劳。相比之下,《花样年华》作为经典之作选择在这个时间重映,和档期其他电影相比,从题材上无疑给影迷带来了多一种选择。
截至目前,《美国队长4》豆瓣评分5.3分,而《花样年华》豆瓣评分高达9.7分,淘票票评分高达9.6分。
“此外,重映25周年导演特别版《花样年华》还加入了全新的5分钟独家画面。且本次上映的版本只在影院上映,不会进行其他渠道的发行。再加上情人节档期优势,其票房还将具有一定的长尾效应。”林浩如是说。
《对倒》一书难求最高“炒到”320元
说起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不得不提的就是著名作家刘以鬯的小说《对倒》。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倘若没有《对倒》就没有《花样年华》,以至于在影片的片尾,王家卫要特别致谢刘以鬯。
随着电影重映及口碑的不断发酵,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线上《对倒》出现了一书难求的情况。而在售书籍,价格也在水涨船高,远高于其发售定价。
以某电商平台为例,《对倒》的售价从20多元到数百元不等。其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典版售价普遍在100元左右,远高于53元的发售定价。
某店铺商家对北京商报记者说:“最近询问这本书的顾客明显增多。这本书已经停产,出版社不印刷了,因此售价比定价高也是正常。”
而在二手市场上,精装版的《对倒》最高被“炒”到了320元。
消费者李女士表示:“看完电影后,我曾想买一本《对倒》重温故事,但发现一书难求。即便是加钱也很难买到称心如意的版本,要么是版本不对,要么是成色、价格不符合期待。”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认为:“从影视角度讲,优质的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坚实基础,成功的影视改编可以借助原著的口碑和粉丝基础吸引观众,二者相互促进。同时,这种衍生效应还能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
在支培元看来,“《对倒》的一书难求反映出当下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快餐式文化产品,而是更愿意为具有深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买单。这也提示从业者,文化产业发展要注重内容创作质量,挖掘经典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改编和再创作,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同时,要善于挖掘经典作品的品牌效应。”
全文共1100字,阅读大约需要2分钟 国产IP的十年成长史,比票房更可贵的是它的创新力与生命力。 北京商报评论员丨陶凤 “最强”春节档,数据在狂欢
曾在2023年暑期档成为票房黑马的《八角笼中》近日重新成为热搜话题,只不过这次电影主角原型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将矛头指向了主演王宝强。
“相较过去,2024年电影投融资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在于资本结构的多元化与投资策略的精细化。”
距离春节不足十天,电影市场逐渐火热。自19日开启预售以来,2025年春节档已刷新多项纪录。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2月11日10时,2024年全国电影大盘票房(含预售)突破408亿元。
一年一度的春节档迎来了新的“主角”。凭借着出彩的动画效果和老少皆宜的剧情,《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今年春节档的大赢家,而电影出品方光线传媒赚得“盆满钵满”。
《哪吒2》大热,光线传媒大赚!根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2月7日零时,点燃这个春节档院线的国漫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62亿,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
上映14天,累计票房破91亿元!就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不断刷新影史纪录之时,一场“票房保护战”也在全国院线悄然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