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振兴
卫龙美味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卫龙总营收达62.66亿元,同比增长28.6%;净利润10.68亿元,同比增长21.3%。蔬菜制品收入首次超过调味面制品(辣条)成为第一大单品。值得注意的是,卫龙连续两年发布的具体销量情况也从报告中消失了。
报告期显示,以魔芋爽为代表的蔬菜制品收入达33.71亿元,同比增长59.1%,占总营收比重从43.5%提升至53.8%,首次超越辣条成为第一大品类。魔芋爽市场渗透率高达78%,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成为继辣条后的第二个超级单品。
调味面制品(辣条)收入26.67亿元,同比增长4.6%,通过“加量不加价”策略及爆麻爆辣口味升级(如麻辣麻辣、榴莲辣条)维持用户粘性。
豆制品及其他产品所得收入由2023年的2.04亿元增加12.2%至2.29亿元,占总收入3.6%,下滑0.6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关停了卤蛋产品销售。
从渠道看,线下渠道合作经销商增至1879家,覆盖零食量贩、会员超市等新兴终端,线下收入55.62亿元,同比增长27.5%。
线上渠道的抖音、快手等内容电商驱动线上收入7.05亿元,同比增长38.1%,占总营收比例提升至11.2%。预计2027年电商渠道占比将达19.4%。
卫龙业绩的增长得益于规模效应的释放及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2024年下半年魔芋成本上涨导致毛利率环比下降3.7个百分点至47.2%,但全年整体毛利率仍维持在48.1%,同比微增0.5个百分点。
不过,卫龙淨利潤率由上年度的18.1%下降至本年度的17%。2024下半年,卫龙净利率为13.44%,同比下降3.58百分点,除毛利率影响外,主要系卫龙购买金融产品亏损约1.25亿,政府补助同比增加约3000万元。
此前,卫龙涨价一直备受质疑。
公告显示,2019年至2023年,卫龙调味面制品(辣条)每千克平均售价分别为14.3元、15.0元、15.1元、18.1元、20.5元,5年内累计涨幅约为43.36%。
2023年,卫龙称淘汰了部分低价格带的产品。
不过,在2024年业绩报告中,卫龙并未此前一样披露2024年每千克产品的单价,和具体的销量情况。
2022年,卫龙的辣条和蔬菜制品销量均出现下滑。2023年,蔬菜制品恢复增长,但辣条销量下滑超过17%,但单价已经涨到了20.5元/千克。
对于销量,卫龙在公告中称,“整体产能利用率较上年度有所上升,主要是由于本集团在本年度内销量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现IPO、业绩大涨的情况,卫龙调整了CEO。原CEO孙亦农卸任,刘福平作为卫龙创始人之一,成为新任CEO。
孙亦农于2021年加入卫龙,主导了卫龙上市及渠道改革,推动辣条市占率提升至28%。其任内营收从2021年的48.7亿元增至2024年的62.66亿元,净利润翻倍。
对于此次卸任,卫龙方面称主因“个人事务及其他业务安排”。
不过,更深层或与战略重心转移相关,卫龙从渠道扩张转向品类创新与全球化布局,职业经理人阶段性使命完成。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卫龙营销的操盘手这块经常换,可能跟创始人有一定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孙亦农的一些理念跟董事会并不是非常的契合。孙亦农现在离职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卫龙业绩高增长,不是个人能决定的,可能内功做好了,且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
刘福平为卫龙创始人之一,拥有24年休闲食品行业经验,曾主导供应链建设与产能扩张(如魔芋产能利用率达96.3%)。其回归或出于强化家族控制权。
据了解,刘氏家族通过信托架构持股80.99%,刘福平接任可减少外部职业经理人与家族利益的潜在冲突,提升决策效率。2025年卫龙需应对原材料成本上涨(如魔芋价格波动)、线上渠道竞争加剧及海外市场拓展压力。刘福平在供应链与成本管控上的经验更具优势。
分析师认为,创始人回归将增强投资者信心,尤其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家族治理模式更利于长期战略执行。
43公斤卫龙亲嘴烧在日本被召回事件逐渐发酵,卫龙回应表示,国家间标准不一样,产品符合中国标准,安全合规,消费者可放心食用。
全球汽车产业在过去短短二十年完成了一场戏剧性的权力洗牌:在这个销售额以万亿美元计的激烈战场中,从一个由美国底特律、德国沃尔夫斯堡和日本丰田市主宰的稳定世界,演变为一个中国后来居上、且已占据领头位置的四方角力格局。
在买买买的扩张战略下,紫金矿业出手5亿一举拿下龙高股份20%股份,晋升为公司第二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