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mRNA疫苗还是沃森的业务重点,但其目前的布局似乎并未上升到整个产业链。
因为沃森与蓝鹊的合作为项目合作,不涉及股权投资。分工上,疫苗研发、工艺开发都还是蓝鹊负责,沃森则主要负责目标产品的注册申报、临床实验管理、产业化及销售。
而重新开局,并不容易。
2024年要重新出发的沃森,其实有一堆的难题要解决。最难的地方在于,两个支柱性疫苗产品双双难卖动,投资者信心也不足。
很多人关心的是,沃森现在到了真正的底部了吗?有业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沃森现在急缺产品竞争力,还没有到底部,最差的结果或许是卖公司,或和别的公司研发其他疫苗。”
但细翻沃森生物的10年,其实会发现,沃森的前瞻性眼光和技术实力不容小觑,然而,沃森虽一直具有挖掘优质资产的“慧眼”,但奈何总是将一手好牌,打出中庸水平。
10年前,原本能靠传统疫苗生存的沃森,决定抽身而出,提出围绕“疫苗、血液制品、单抗药物”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形成“大生物”产业布局。
早期为了落实这一“大生物”产业布局,沃森开启了大举的并购之旅,但从现在来看,“大生物”产业计划早已泡汤,中途数次并购还带来了争议。
最典型的是收购河北大安那次。
2012年,沃森以5.29亿元收购河北大安制药55%的股权,以进军血制品领域。次年,沃森再斥资3.37亿元,受让石家庄瑞聚全医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持有的河北大安35%股权。收购完成后,沃森生物持有河北大安的股权为90%。
但在不久后,沃森又开启了出售模式。2014年,沃森与时任内蒙君正和博晖创新董事长的杜江涛签署协议,将大安制药46%股权转让给后者,股权转让款合计6.35亿元,原因是为了降低公司在血液制品板块的投入规模。
5月7日,据外媒Endpoint报道,工程化B细胞疗法初创公司Walking Fish Therapeutics(WFT)已经关闭。
过去一周时间里,多则创新药产业链“指南”没能在二级市场激起太大的水花,令不少行业参与者心寒:创新药板块已经没人关注了?
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露了下行的苗头;2023年,裁员潮开始;2024年,下行不但没有结束,还有了愈演愈烈的意思。
花园生物发布2023年业绩报告,公司在2023年实现营收10.95亿元,同比下降22.78%;归母净利润1.92亿元,同比下降4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