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131.38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23亿元)的价格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全部股权,所出售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在这笔交易完成后,德弘资本将取代阿里巴巴成为高鑫零售的大股东。这也代表着,阿里巴巴在摆脱线下零售这一非核心业务的路上更近了一步。
收购尘埃落定阿里“甩卖”大润发
早在今年3月,行业内就有了阿里巴巴内部敲定打包出售大润发与盒马的消息。相关消息声称,阿里内部已基本确定把大润发和盒马打包出售给中粮,两者分别估值100亿元和200亿元。虽然该消息被大润发与盒马否认,但却激发了行业对于阿里巴巴旗下线下零售业态的关注与讨论。
9月27日,大润发母公司高零售发布公告,将于9月27日上午9时39分短暂停牌,以等待根据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发出载有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在2024年的下半年,高瓴资本、德弘资本以及大润发第一任母公司润泰集团都曾就收购高鑫零售与阿里巴巴进行过谈判。在谈判过程中,阿里的出价也从400亿港元降至最终的132亿港元。
对于阿里来说,这实在是一场甩卖。2017年,马云率领的阿里巴巴高调入股高鑫零售,用224亿港元购买了其36.16%的股份。2020年,阿里巴巴加投279.57亿港元,将所持股权增加至72%。至此,阿里巴巴对高鑫零售的总投资为503.57亿港元。也就是说,经历了多年的投资之后,阿里巴巴在大润发上亏了373亿港元。
但无论交易如何进行,阿里巴巴与大润发确实是“和平分手”。在1月1日高鑫零售发布的《致大润发全体员工的信》中,CEO沈辉表示:在德弘资本接手后高鑫零售整体经营决策、战略方向、核心管理层等方面基本保持不变。本次交易为阿里根据其战略聚焦方向进行的调整,未来双方业务合作仍将继续。
最新财报向好难改阿里转型决心
作为阿里在线下新零售的重要布局,大润发大部分时间却都处在亏损之中,从2018财年至2023财年营收与利润持续下降。作为国内最大的零售超市,大润发也无法逆转商超衰退的大趋势。
阿里也曾对大润发进行过新零售转型的试验,在2020年后陆续开出了大润发Super、小润发、M会员店等新业态。但三年来这些转型举措却并没有挽救颓势,大润发的营收规模营收规模由2018财年的1013.15亿缩水到2024财年的725.67亿,并在2024财年(实际日期截至2024年3月31日)出现史上最大亏损16.68亿元。
因此,从2023年9月开始,阿里进行了“1+6+N”的组织变革,确定了“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战略重心,重塑核心业务的战略优先级。“聚焦核心业务”以及“退出非核心、非盈利板块”,成为阿里的战略重点。亏损难遏的线下零售业务,自然成为阿里重点清退的对象。
而根据大润发最新发布的2025财年中期业绩报告(2024年4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显示,完成347.08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实现税后溢利1.86亿元人民币,同比扭亏为盈。这一趋势向好的半年报,却仍未改变阿里收缩非核心业务的决心。
寒冬之后大卖场何去何从
对于大润发来说,阿里的投资与扶持帮助其完成了数字化改造,并帮助其拓展了新业态,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而德弘资本的接手,又给了大润发开辟新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相比于2020年以来的行业寒冬,2024年更像是卖场业态的回暖之年。胖东来爆改商超的行业新闻层出不穷,卖场们纷纷开启调改模式,也都收获了一定的成绩。今年9月,名创优品斥资63亿元成为永辉超市第一大股东,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出人意料的是,在叶国富收购永辉之后,永辉超市股价迎来暴涨。短短七天时间,名创优品控制的股份市值增长了30多亿。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卖场的终局还远远没有到来,未来何去何从仍然难以预测。零售专家鲍跃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大卖场仍处于过剩状态,新业态也在分解其存量市场,大卖场数量减少仍是大趋势。
“这几年包括大润发、永辉超市、武汉中百等等,都还没有找到一个现代经营转型的路子。”鲍跃忠表示。
对于卖场们来说,调改带来的热度无法长久支撑自身继续发展,大卖场的二次腾飞仍需不断进行探索与变革。
零售老大终易主,从苏宁易购变成了沃尔玛。中国连锁零售40年,外资企业首次登顶。 代表了传统业态的苏宁,因何衰落?家乐福可以告诉你答案。沃尔玛凭什么逆势突围?这个秘诀,由山姆会员商店来提供
8月23日,乐普医疗发布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3.8亿元,同比下滑21.3%;净利润不足7亿元,同比下滑27.5%。
4年前,车建兴的财富超过430亿元,稳坐中国家居富豪榜之首。2023年,财富缩水至67亿元。今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已经找不到车建兴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