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Baker Brothers和中国创新药的“隐形”关系不同,海外基金RTW Investments、Perceptive Advisors则直接参与了中国Biotech公司的孵化。
例如在2019年,由Perceptive Advisors孵化的联拓生物成立,并于202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主要专注于将欧美的创新药引入中国,成立短短几年,联拓生物就建立了Mavacamten、TP-03、NBTXR3、infigratinib(英菲格拉替尼)多个管线,横跨心血管、眼科、肿瘤、炎症四大领域。虽然最终以联拓生物关停为结局,但也代表着一次国外基金到中国孵化Biotech的实践。
而与Perceptive Advisors不同,RTW Investments与中国创新药的关系更加紧密,不仅孵化了箕星药业,还参与了恒瑞GLP-1的授权出海。
RTW所孵化的箕星药业也专注于将海外创新药带入中国,通过这条路径,箕星药业目前建立了心血管领域和眼科疾病领域的多个产品管线,并已经有9个临床后期阶段在研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箕星药业还在今年1月获得了拜耳与RTW的D轮融资,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周晓兰更是加入到了箕星董事会。
另外,今年5月,恒瑞的三款GLP-1产品授权给刚刚成立不久的美国Hercules公司。Hercules公司恰恰是由贝恩资本、Atlas Ventures、RTW、Lyra资本联合出资创立。
除了Perceptive Advisors和RTW外,其实国内还有很多由海外基金参与孵化的Biotech,如信瑞诺、经久生物、维亚臻生物等,并且已经诞生了一笔海外基金成功退出的孵化:今年1月,诺华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并将其将整体整合入诺华中国。
据悉,信瑞诺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肾脏疾病及相关治疗领域,由海外生物技术公司Chinook Therapeutics与鼎丰生科资本、Frazier Healthcare Partners等投资机构共同设立。其中,Chinook通过技术入股,以2个药(atrasentan、BION-1301)的大中华区权益换取合资公司信瑞诺50%A轮优先股,投资机构投资4000美元获得另外50%股份。而在2023年,诺华收购了Chinook。因此,诺华再收购信瑞诺的交易,也被行业解读为诺华“不舍” atrasentan和zigakibart两款重磅产品剩下50%的中国权益。
“降本增效”似乎成为众多企业面向2024的一致方向,但在趋冷的大环境下,仍有创新药企在逆势“屯兵”。
随着年报的披露,国内各家药企也交出了自家PD-1产品在2023年的成绩单,这一极度内卷的赛道如今已迎来到新的竞争局面。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不完全地统计了A股上市药企与部分港股18A企业近两年的员工人数变化。
“三剑客”的先后落幕无疑表明数字疗法遇到了一个低谷,然而在不经意之间,数字疗法的新浪潮似乎正在悄悄形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