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H股强势回暖,智能驾驶行业掀起IPO浪潮。
10月24日,地平线(地平线机器人-W,股票代码:9660.HK)正式在香港市场挂牌上市,开盘即上涨28.32%,总市值超660亿港元,成为今年香港上市规模最大科技股。
此前,黑芝麻智能、速腾聚创、如祺出行已在港股敲锣上市,小马智行、文远知行、Momenta等也在加速驶入资本市场。
当前,智能驾驶上下游产业均已进入群雄厮杀的境地,不久前,特斯拉发布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伊隆·马斯克甚至称:“这款产品将使特斯拉成为一家市值10万亿美元的公司,一百年后人们还会谈论这一刻。”
国内企业中,无论蔚小理还是华为助力的鸿蒙智行,亦或者后进者小米汽车,乃至广汽、奇瑞、吉利等传统车企,都已打响智能之战,高阶智驾功能甚至已经下探到20万车型。
智驾时代澎湃而来,智能化程度已成为消费者购买汽车时重要的参考指标。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智能驾驶也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新方向。
百舸争流之中,地平线凭什么突出重围,成为最值得关注的智能驾驶IPO标的?
业绩飙升产业及投资机构认可
虽然并未成为第一家上市的智能驾驶企业,但地平线的实力和规模处于业内绝对领先地位,足以被冠以“第一股”的称谓。
创立至今,公司持续获得头部企业和投资机构的青睐,2015年的种子轮融资,估值就高达6000万美元,到2022年9月底的D轮融资后,估值飙升到87.1亿美元,7年狂涨144倍,成为一家妥妥的超级独角兽。
早期的投资者中既有上汽、长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业内顶级OEM和车企,也包括高瓴、红杉、黑石等世界一流投资机构。
招股阶段,地平线的基石投资者堪称豪华,包括阿里巴巴、百度、法国航运业亿万富豪Rodolfe Saade的达飞集团及宁波市政府基金,四家投资者共认购了2.2亿美元的股票,公司共募资不超过54.1亿港元(约50亿元)。产业界和投资机构均以真金白银表达对地平线的认可。
公司业绩令人刮目,今年上半年,营收大增151.6%,来到9.35亿元,毛利增速快于收入,达到7.39亿元,同比增长226%。毛利率提升到79%,体现出科技成长股的雄厚底色,在陷入价格战的汽车产业链中表现相当抢眼。
而且,公司亏损在收窄,2021-2023年,经调整净亏损为11.03亿元、18.91亿元、16.35亿元。而今年上半年调整后净亏损8.04亿元,去年同期则为9.96亿元,同比收窄13.5%。在现金为王的当下,地平线的“现金储备”充足,截至上半年,公司账上现金104.52亿元。
作为一家硬科技公司,地平线研发投入毫不吝啬,过去三年,共为研发砸下54亿元。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4.2亿元,同比增长35.3%,研发投入远超同期收入。
作为国内率先实现最大规模前装量产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公司,地平线无论是市场占有率、商业化潜力、还是超常规研发投入获得的技术实力方面,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些都驱动着公司上市后,继续驰骋。
头号玩家,稀缺标的
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领域实现600万套出货量,需要多少时间?
地平线的答案是——4年!
自2020年开启前装量产以来,地平线征程家族计算方案量产规模持续飙升,是国内最大规模前装量产的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厂商。
自2021年起,按解决方案总装机量计算,地平线是首家且每年均为最大的前装量产的高级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中国十大OEM都采用了地平线的解决方案,上汽、长安、比亚迪、理想、吉利、大众等车企都是地平线的核心客户。
从2022年至2023年,地平线ADAS和AD解决方案的装机量快速增长4倍。
2024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前视一体机计算方案和智驾计算方案PK中,地平线分别以33.73%、28.65%的市占率获得双榜第一。
数据是最硬核的印证,从上述的数据比拼中,可以看出,自成立起,不到10岁的地平线一直是业内绝对的“头号玩家”。
成长性来看,公司过往4年的业绩呈现倾斜向上的走势,2021-2023年的收入复合增速高达惊人的82.3%;
不光收入,地平线的毛利率持续维持高水平,过去三年的毛利率为70.9%、69.3%及70.5%;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显著增长至79%。
而且,地平线还在加速领跑,至今斩获290款定点车型,累计有152款车型达成SOP(启动量产)。
获得定点,意味着随着车型量产,这些订单未来会转化为收入,地平线手握庞大的定点订单,构建了深厚的商业护城河,未来业绩将持续成长。
与此同时,地平线拥有一支超级顶尖管理团队,创始人团队均为业内技术巨擘,具有在国内外大厂任职经历,甚至推动了国内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领域的进步。
创始人余凯更是业内知名深度学习专家,在计算机工程领域拥有25年的工作和研发经验,发表了超过100篇论文,并被引用超过3万次。
目前,地平线已和长安、理想、大众、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其“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
2020年,成立仅5年的地平线,将其车规级计算方案征程2在长安UNI车型上实现量产,这是国产车载智能芯片量产的真正破晓,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后,地平线征程3、5两代产品在理想ONE和理想L8实现全球首发搭载,目前,地平线与理想基于征程6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理想也是征程6系列的首批量产合作车企,征程6M已经达成平台化定点。
比亚迪是地平线早期的投资者,双方也在智驾、算法等多领域深度合作。王传福曾公开表示:“比亚迪已有百万辆汽车搭载了地平线征程2、征程3、征程5系列,我们将成为地平线最大的量产合作伙伴。”未来,比亚迪将搭载征程6系列计算方案,双方继续保持紧密战友的合作关系。
除了国内企业,地平线还和大众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意味着地平线获得了国际级车企的认可,坐上了汽车产业的国际牌桌。目前,酷睿程已成为公司重要客户。
成长速度惊人,商业化连结硕果,地平线无疑是业内稀缺标的,更是智能驾驶赛道最值得关注的上市公司。
独特方法论驱动长期成长
独特的Know-How,是一家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力,更是驱动其长期成长的关键。
与业内其他玩家不同,地平线是一家坚持「软硬结合」的非典型公司,“我们是一家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公司,地平线的底色一直没变过。”余凯曾如此说道。
相比一味堆砌技术参数,软硬结合,可以以10倍优势PK掉通用芯片,为消费者带来超出预期的体验。基于这样的理念,地平线累计交付超600万套的计算方案中,没有一个是以单颗芯片交付的。由此,公司得以成为业界唯一能提供全阶智驾方案的厂商。
从PC到移动互联网,软硬结合在每一次产业变革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无论是英特尔+微软组成的“Wintel”联盟,还是高通+谷歌(安卓)称雄智能手机时代,都印证这一点。
“我们是芯片公司里面最懂软件算法,软件算法里面最懂芯片,做软件算法+芯片的公司里面最懂车规的公司。”地平线就是希望通过“软硬一体”,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新的变革突破。
今年4月,公司发布新一代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系列以及Horizon SuperDrive(HSD)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征程6首批即获得10家量产合作车企,并将于2025年实现超10款车型量产交付。高阶智驾已成为旗舰车型的标配,卷性能的比拼中,HSD将赋能车企加速迈向高阶智驾终局。地平线已和均联智行、零束科技达成合作,SuperDrive将于第四季度推出标准版量产方案,明年第三季度实现首款量产车型交付。
全球科技界在AI技术引领下,掀起新一轮变革浪潮,ChatGPT横空出世,自动驾驶踏浪而来。但当外界为之振奋欢呼,群情激昂之时,余凯一直在冷静思考,地平线没有执着于单纯追求技术的领先性,而是笃定坚守用户为导向,从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出发,构建起三位一体的能力模型。
无论是,PC端时代的“Wintel”联盟,Windows系统跟Intel的X86计算架构紧密耦合,还是移动时代安卓+ARM+高通之间的软硬协同,软硬结合在每一次产业变革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当前,特斯拉和华为均采用软硬结合与生态协作策略,重构智能汽车产业,并为用户提供极致的颠覆性体验。
自成立起,地平线就立志跨越软件到硬件、跨越从端到云,构建“三位一体”的能力模型:引领行业的技术实力+千锤百炼的工程能力+以人为本的产品体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综合立体能力,地平线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超越600万套的出货量,斩获290款定点车型,累计有152款车型达成SOP。成为中国智能驾驶量产速度最快、品牌最广、车型最多,连续四年最大规模量产落地的企业。
新款硬件征程6发布后,第四季度就完成首批量产车型交付。奇瑞更是官宣与其达成多款车型定点合作,旗下四大品牌(奇瑞、星途、捷途、iCAR)都将搭载。
而且,征程6实现了CPU、BPU、GPU、MCU“四芯合一”,算力最高可达560TOPS,是业界首款能够覆盖从低到高全阶智能驾驶需求的车载智能计算方案。
征程家族硬件赋能下,SuperDrive已在全国12座城市进行了系统泛化能力测试。自去年10月启动HSD项目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地平线HSD已实现全国泛化,并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出标准版量产方案,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首款量产合作车型交付。
在当前城区NOA竞争全面拉开序幕的时刻,征程6旗舰版和HSD跑出了“加速度”。立志打造全世界范围内的“捅破天”的智能驾驶标杆,地平线期望把高阶智驾的天花板撑得更高,推动高阶智驾成为标配,让“好用”、“爱用”的智驾体验普惠千家万户。
一手软硬协同,另一手借助国内最大量产的经验积累,加速产业化落地的步频,都让地平线遥遥领先。
电动化的上半场,宁德时代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肥沃土场中成长为万亿级巨头,而在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再次出现一个万亿级别的智能解决方案厂商,并非不可能。
当前,产业奇点已经开始爆发,无论是技术实力、产业发展还是上市后的资本助推,地平线都做好了准备。
据览富财经网统计,4月15日-4月19日,2家企业提交注册,2家企业顺利拿到批文,1家企业成功上市,8家企业终止审核。下周无首发上会企业。
在证监会严把上市入口关的背景下,上市门槛提高,IPO持续收紧。据统计,截至6月17日,年内超200家公司IPO终止审核,较去年同期增加86.29%。
据览富财经网统计,9月9日-9月13日,1家企业提交注册,1家企业顺利拿到批文,2家企业成功上市,1家企业终止审核。
港股年内最大IPO来了!9月9日早间,美的集团(000333)披露公告称,公司H股香港公开发售于9月9日开始,预计于9月12日结束,并预计将于9月13日公布发行价格。
茶饮企业选择上市既是扩张的表现,也充满了风险挑战,尤其是对于以加盟模式为主力的品牌而言,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一根紧绷的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