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起券商并购拉开帷幕。
8月21日晚间,国信证券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万和证券53.0892%的股份。
因有关事项尚存不确定性,为了维护投资者利益,国信证券宣布停盘。若该公司未能在上述10个交易日内召开董事会审议并披露交易方案,其最晚将于9月5日开市起复牌并终止筹划相关事项。
国信证券并购万和证券并非孤例,从行业情况来看,这已是券商行业继“浙商+国都、国联+民生、西部+国融、平安+方正、太平洋+华创”后的第六起券业并购案。
与其他“外延”式并购券商牌照不同,国信证券与万和证券则为同一实控人下的资产整合。公开资料显示,万和证券实控人为深圳国资委,国信证券实控人亦为深圳国资委。
事实上,若单从数据层面来看,收购万和证券对国信证券的提振作用较小。截至2023年末,国信证券的资产总额达到4629.60亿元,但万和证券仅为131.62亿元,甚至不及前者的十分之一。此外,万和证券的总营收、净利润在行业中仅排第94、第86,远远小于国信证券。
不过,并购不应仅仅关注数据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评估整合后的协同效应是否能够实现“1+1>2”的效果。万和证券在投行业务和自营业务方面的“小而精”,正是目前面临“中年危机”的国信证券所需要的。
并购大戏再上演
今年以来,券业已有“国联+民生”、“浙商+国都”、“西部+国融”、“太平洋+华创”等多起并购交易发生。
而继国联证券公布收购民生证券的草案后,国信证券也抛出了并购计划。
据国信证券披露,公司拟以发行A股的方式,收购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资本”)持有的万和证券53.0892%股份,从而获取控制权。
不过,与其他并购案例不同,国信证券与万和证券之间的资产、业务规模差距巨大。
资产方面,截至2023年末,国信证券的资产总额达到4629.60亿元,但万和证券仅为131.62亿元。净资产上,国信证券净资产1105亿元位居行业第9名,万和证券净资产54亿元位居行业第85名,二者加总将达到净资产1160亿元,较2023年底仅微增5%。
业绩方面,2023年国信证券的收入、净利润分别达到173.17亿元、64.27亿元,分别位列券业的第13名、第9名;但同期万和证券的收入、净利润分别仅为4.99亿元、0.59亿元,分别位列券业的第100名、第99名
单从数据层面而言,并入万和证券对于国信证券的增幅较小。因此,促成本次交易的背后或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实际上,公开数据显示,万和证券实控人为深圳国资委,国信证券实控人亦为深圳国资委。因此,国信证券与万和证券之间的并购是同一实际控制人进行的资产整合行动。
据了解,近几年,万和证券近年来的经营很不稳定,营业收入、净利润大幅波动。
2022年,该公司实现营收1.81亿元,同比下降81.75%,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净亏损2.15亿元,而2021年公司实现净利润3.43亿元。到了2023年,虽然营收、净利润分别回升至4.99亿元、0.59亿元,但与2021年仍存较大差距。
此外,万和证券的资产规模也在不断下降。其中,2022年末万和证券资产总额为146.44亿元,减幅为9.78%。2023年末,万和证券的资产总额进一步下降至131.62亿。
同时,万和证券更是在合规等方面遇到问题。2023年10月,万和证券曾因项目撤否率居高不下被暂停保荐承销业务三个月,相关高管和多名关键岗位负责人被要求接受监管谈话。
为了提升自身根基,万和证券一直致力于增资。仅2017年,该公司就分别吸收了15亿、20亿增资。2020年,万和证券再次计划吸收40亿增资,但一直未能成行。
因此,对于万和证券来说,被国信证券收购或是摆脱发展困局的机遇。
面临“中年危机”的国信证券
并购不应仅仅关注数据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评估整合后的协同效应是否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作为国内老牌券商之一,国信证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9年成立的“深圳国投证券业务部”,而该营业部是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三家营业部之一。
自1994年正式成立以来,国信证券已经历了近30年的风雨变迁。当前,已成长为全国性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员工总数超过1.2万人,拥有国信期货、国信弘盛、国信资本和国信香港4家全资子公司,50%持股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不过,斗转星移下,近年来的国信证券却似乎陷入了“中年危机”。
特别是在2022年,国信证券的营收为158.76亿元,同比下降33.35%;净利润为60.88亿元,同比下降39.81%。虽然2023年国信证券的营收上升到了173.17亿元,净利润上升到了64.27亿元,但与2021年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具体来看,国信证券投行业务缩水最为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国信证券的股票承销数分别为7家、14家、14家、21家,在券商股票承销数中,4次喜提第一名的好成绩。2010年、2011年,国信证券股票承销数分别为40家、41家,行业排名第二。
然而,从2017年开始,国信证券投行业务开始显颓势。2017年至2018年,国信证券的投行业务实现营收21.24亿元、11.00亿元,同比变动分别为-21.02%、-48.18%。
2023年,国信证券的投行业务依然未恢复其往日荣光。报告期内,该公司投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19亿元,同比下降24.58%。首次公开发行的主承销金额为89.98亿元,下滑49.67亿元。营业利润率也从17.51%下降至17.04%。
与之相比,被收购的万和证券投行业务却做到了“小而精”。
目前,其团队现有人员50余人,团队成员承做项目数量逾百个,2023年,其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为7865.70万元,相比2022年的4236.36万元,增幅超85%。在此背景下,收购万和证券或有利于国信证券的投行业务进一步发展。
聚焦“二次创业”
面对“中年危机”,国信证券也在业务方面做出了新调整。
据了解,国信证券近年来提出“两翼驱动”战略,把“夯实资本硬实力”与“提升管理能力”作为驱动公司发展的两翼。
在“夯实资本硬实力”的顶层设计下,国信证券近年来明显加大了融资力度。在股权融资方面,2020年,国信证券完成了一次150亿元的定向增发。
此外,国信证券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张。2022年,国信证券负债总额为2874.46亿元,较年初增加220.71亿元,其中公司债为516.60亿元,短期融资券160.50亿元。2023年,国信证券负债总额进一步上涨至3525.01亿元,较2022年增加650.55亿元,其中,公司债为696.39亿元,而短期融资券涨幅更大,达到了370.07亿元。
“夯实资本硬实力”之后,国信证券开始着力“提升管理能力”。而这一能力的提升或主要体现在国信证券的投资与交易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上。
在投资与交易业务上,国信证券表现出色,2023年,投资与交易业务为国信证券贡献了53.31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09%,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17.3%提升至30.79%。
在资产管理业务上,2023年,国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31亿元,同比增长45.23%。截至2023年末,国信证券集合、单一、专项等资产管理业务净值规模合计为1550.60亿元,较上年提升14.66%。
巧合的是,万和证券在这两个业务方面的表现同样出色。数据显示,在投资与交易业务上,万和证券投资收入3.26亿元,收益率8.17%,显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
特别是在新三板做市商业务上,截至2023年末,万和证券在新三板做市报价股票数量为48只,在全部做市商中排名第12位,是新三板市场较为活跃的做市商之一。
此外,据了解,在资产管理业务上,万和证券着重发力资产证券化,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统计显示,2023年,该公司在交易所市场中资产证券化计划管理人发行金额排名行业第30位,较上一年提升4个位次。
总的来看,若国信证券对万和证券的并购计划能够顺利展开,两家企业在业务、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或将为国信证券带来更多的增长动力。
4月25日晚,国联证券官方宣布,正筹划通过发行A股的方式收购民生证券95.48%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
8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业内获悉,中证协目前就修改《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向行业征求意见。
7月10日,中国证券监管委员会正式批准中证金融公司提出的暂停转融券业务申请,该措施将于2024年7月11日起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