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此前预测,2025年全球制药TOP10的格局果然重新洗牌。
辉瑞在万众瞩目中重回了制药业务营收第一的位置,其肿瘤业务收入更表现出进击肿瘤五霸的潜质。
由于在第三季度就显露增长趋势,这并非最令人惊喜的消息。让人更加意想不到的是,AZ凭借21%的超高增长,在营收排名上超越了罗氏、诺华。不出意外,它也将一举挺进营收TOP5俱乐部,成为年度最大“黑马”。
比“黑马”横空出世剧情更刺激的则是逆袭。
谁能想到,过去10年时间,研发费用都在最后几名的艾伯维,其2024年竟然逆势增长66.66%到127.91亿美元,还一举冲进了MNC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总营收)TOP5的位置。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当然,也有让人惋惜者。罗氏、诺华两家排名下滑背后的研发投入难得回报的困境,GSK即将被新贵挤出前十的无奈……
不过,无论是宇宙大药厂辉瑞重回制药业务第一,艾伯维跳出修美乐专利断崖困境实现逆袭,还是GSK增速不及无奈落榜,归根结底还是跨国药企的赚钱逻辑发生了变化:共同之处在于,单打独斗的速度已经难以赶上抱团取暖;独到之处则是,如今赚到的钱,来自何时的布局,是如何布局的?
辉瑞重回第一,AZ超越罗氏、诺华成“黑马”
从目前发布2024年财报的跨国药企情况来看,全球制药巨头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变。最大的两个变化是,辉瑞经历一年多的沉寂以及成本削减、裁员等调整后,再度重回制药业务营收第一;AZ的2024年业绩以21%的高增速,超越了罗氏、诺华两大营收TOP5常客,成为2025年最大“黑马”。
其实从收入结构来看,辉瑞的调整成果显而易见,来自Seagen的ADC产品带来了收入增长新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Seagen新产品带来的数十亿美元收入,辉瑞的肿瘤业务在2024年全年收入超过150亿美元,几乎已经能冲击肿瘤“五霸”格局。
当然,距离肿瘤产品总收入超过300亿美元的默沙东,以及超过220亿美元的AZ两大肿瘤巨头,辉瑞仍然有一些距离。
AZ能够取得21%的空前增长,成为2024年收入增速最高的跨国药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自然离不开产品的增长。
从财报数字来看,AZ的肿瘤、心血管/肾脏/代谢疾病(CVRM)、呼吸与免疫(R&I)三大核心业务皆实现了超过20%的高速增长。除了大部分产品的增速为两位数之外,还有包括HER2 ADC Enhertu(德曲妥珠单抗)、AKT抑制剂Truqap、慢阻肺病三联复方Breztri、TSLP单抗Tezspire、同类首创红斑狼疮药物Saphnelo等新产品实现超过50%的增速。
有意思的是,这些新产品几乎都带有FIC或是BIC的标签,也直接验证了AZ的BD与立项眼光。而AZ也在财报新闻稿中指出,2024年的收入高增长成为其“在2030年底实现800亿美元的总收入”目标的重要一步。
不过,AZ的高速增长反衬出罗氏、诺华难以回避的业绩疲软困境。例如对于罗氏而言,肿瘤是其最核心的业务,2024年收入占比高达51.4%,然而增速却仅为7%。不过好消息是,罗氏的血液肿瘤仍然取得了79.09亿瑞士法郎(约为87.73亿美元),同比增长保持在两位数17.1%。
此外,罗氏的眼科业务增速也高达44%,主要为VEGF-A/Ang2双抗产品Vabysmo(法瑞西单抗)所带来,该产品在2024年(上市的第三年)取得38.64亿瑞士法郎销售额。
Vabysmo也继承了罗氏以往“All in”一个疾病领域所有适应证的风格,被称为眼科王牌产品阿柏西普的“最强挑战者”,几乎包揽了视网膜疾病相关的所有核心适应证。
在跨国药企的肿瘤、自免两大广阔赛道的竞争之外,全球疫苗市场的乏力也在跨国药企的业绩中体现出来。一方面,默沙东、辉瑞、阿斯利康三位TOP10成员的疫苗业务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辉瑞全球知名的肺炎疫苗Prevnar下滑1%;阿斯利康的疫苗和免疫疗法(V&I)业务核心产品几乎都在下滑,仅有用于婴儿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单抗Beyfortus呈现超200%的的增长,达7.22亿美元。
默沙东的HPV疫苗Gardasil/Gardasil 9全年销售额为85.83亿美元,同比下降3%。甚至由于需求的下滑,默沙东在近期宣布了暂停向中国市场供应HPV疫苗。默沙东的中国市场收入,也遗憾得在HPV疫苗的负面影响下,下滑20%至53.94亿美元。
同样面临增长乏力的还有GSK的带状孢疹疫苗,2024年销售额为33.64亿英镑,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几乎没有增长。
不过好在,GSK的肿瘤业务似乎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增长动能,2024年收入14.1亿英镑,增速高达98%。这部分业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其PARP抑制剂 Zejula、PD-1单抗Jemperli、JAK1/JAK2抑制剂Ojjaara 和 ACVR1 抑制剂Omjjara等产品的增长。
从业绩数字上来看,不出意外,GSK或将在今年无缘营收TOP10榜单。其总营收仅为313.76亿英镑(约为392.32亿美元),增速约为7%。
默沙东研发费用下降40%后仍为第一;艾伯维开启逆袭
如果对比2023年的情况来看,2024年更让人意外的一个现象是,艾伯维研发投入逆势增长,不仅相较于前一年增长66.66%到127.91亿美元,还一举冲进了营收TOP10 MNC中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总营收)TOP5的位置。
增长半数的研发投入背后,其实是艾伯维广阔的研发管线布局。
在自免领域,艾伯维的重磅白介素产品Skyrizi和JAK1抑制剂Rinvoq,接棒修美乐,成为收入支柱。2024年全年销售额分别达117.18亿美元和59.71亿美元,增长都超过50%。
同时,艾伯维还在持续开发这两大产品的新潜力。据其披露的最新研发进展,Skyrizi还在开发针对银屑病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等多种新适应证;Rinvoq的潜力空间更是巨大,目前进行的III期临床就有4项,主要针对斑秃、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艾伯维在去年还在全球多地提交了Rinvoq用于治疗成人巨细胞动脉炎 (GCA) 的新适应证申请。
从这点就可以看到,艾伯维能够在修美乐遭遇专利断崖后短时间内就恢复“元气”的秘籍就是,源源不断的新产品/新适应证接续。后续,艾伯维的自免双抗Lutikizumab、NLRX1激动剂ABBV-113、全新 IL-2突变蛋白产品CUG-252都在I、II期临床开发中,未来也将有望延续艾伯维在自免领域的强势地位。
除此之外,艾伯维也仍然是一员BD猛将,2024年共计达成了16项BD/并购交易,除了自免之外,神经科学也是其重点关注的领域。
MNC中另一家BD“狂人”默沙东,尽管全年研发费用下滑了超40%,但其仍然是目前披露财报的MNC营收TOP10中,研发费用和研发费用率最高的公司之一。具体而言,默沙东全年投入了179.38亿美元进行研发,费用率高达31%。
默沙东高昂的研发费用,其实主要为两大方向——拓展K药版图,寻找肿瘤领域下一个超级重磅炸弹。
据悉,K药在2024年取得了294.82亿美元的销售额,增速高达18%,占据公司制药业务总营收的接近一半。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K药在全球获批了将近50个适应证,也就是说其上市10年,接近每年就能获批5个新适应证。而根据默沙东官网,以K药为核心的临床试验就高达10余项。
此外,研发投入增长达到24%的阿斯利康,也坐稳了全球肿瘤五霸之一的地位,尤其是在ADC领域。据悉,上个月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合作的德曲妥珠单抗获批治疗HER2超低表达乳腺癌后,德曲妥珠单抗完成了HER2乳腺癌的全覆盖;也在同月,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合作的另一款TROP2靶向ADC Dato-DXd在FDA获批,阿斯利康再次在全球TROP2 ADC赛道占据了“C位”。
相较于艾伯维、默沙东两位超高研发费用率,重回第一的宇宙大药厂辉瑞其实仍在突破研发回报难题的过程中。与其630多亿美元总收入相对应的却是仅108亿美元的研发费用,相对应的研发费用率也仅约为17.01%。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周辉瑞的财报电话会上,其宣布了计提29亿美元无形资产减值,其中就包括一款B7-H4 ADC的研发管线被砍掉。主要原因是,虽然取得了预期之内的早期临床数据,但未来并不具备超越标准疗法潜力。
几乎在去年同期,辉瑞还砍掉了一款B7H4/CD3双抗,转而将资源更加集中在来自Seagen的ADC产品。
除了辉瑞,面临专利悬崖带来的“青黄不接”困境的BMS,其2024年财报也暗示出探索“开源节流”的苦心。一方面,去年研发投入达111.59亿美元,同比增长20%;另一方面,BMS在今天财报发布的同时又宣布了新的成本削减计划——“计划在未来三年内额外节省 20 亿美元。”该计划包括了一部分裁员,还有营销、临床试验和供应链项目等运营成本的削减。
11月12日,医药商业概念异动拉升,31只概念股全线飘红,其中,药易购、第一医药、人民同泰、赛力医药等多只个股纷纷大涨。
5大医药流通“巨无霸”已就位。新一轮竞争里,抢地盘、稳地盘远远不够,“工业化”“品类、业务形态多元化”“批零一体化”,才是破竞争压力、立龙头地位的关键。
或许将时间尺度拉长一些来观察,如今关于“对赌”的所有争议和矛盾,都是产业逐渐挣扎摸索,达到一个新稳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