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聚会最流行的活动项目是什么?10年前,这个答案可能是滑雪、冲浪和德扑。这几年,答案更有可能是掼蛋。这个原本风靡于山东、江苏地区的扑克牌游戏随着几段爆火的吐槽视频,迅速成为了投资行业的代名词之一。有人认为掼蛋的流行,是投资行业从美元周期转向人民币周期的明显信号。有人则认为掼蛋的玩法,能够非常具体地映射投资圈的很多规则,越品越有味道。
不过在我的聚会经历里,曾经玩过一款比掼蛋更能体现投资逻辑的桌面游戏。这款游戏同样以卡牌形式为主,同样需要4个人组局,同样涉及到“组队”与“联盟”概念。不同的是,相比通过引申才能与投资挂钩的掼蛋,这款游戏的胜利条件非常直接:通过不同的交易策略,炒高你手上的资产,赚到场上最多的钱。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掼蛋规则简老少咸宜,只需要简单的两副扑克牌即可“开战”,说比掼蛋更适合投资人是我的主观评价,这里并没有拉踩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如果你对即将介绍的这款桌游感兴趣,同样可以趁着春节长假,在旅行、休息的间歇,叫上亲朋好友同行一起玩起来。
怎么玩?
这款游戏叫做《现代艺术》(目前也有一些本地化版本,名字可能会叫“中国古典艺术”,但规则相同)。基本设定是,玩家们分别扮演四座城市的艺术馆馆长,通过交易手中的艺术作品,为自己的艺术馆赚到更多的钱。这些艺术作品一共70张,来自5位艺术家。和掼蛋、斗地主一样,游戏开始阶段会通过随机发牌的方式,均分给场上的每一名玩家(3人局每人10张、4人局每人9张,5人局每人8张)作为原始资产。
玩家手里的起始卡牌数量是均分的,但每名艺术家的作品数量却不是均分的——这五名艺术家分别有12张、13张、14张、15张、16张作品——这是整个游戏最核心的设定,因为这将直接决定玩家们能够赚多少钱:
游戏一共分为四轮,每轮当中每名玩家将依次从手牌中拿出一张,放置在场上进行交易,其余玩家将利用手里的资金(初始启动资金为100元游戏币)选择购买或放弃。一轮交易结束后,游戏将进入结算阶段,场上画作出现前三多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将依次获得30元、20元、10元的基础价值,由市场进行回购,流入在这一轮买入了相应画作的玩家钱包里。
如果艺术家们出现在场上的画作数量相等,那么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原始存量最少、定价的时候权重就越高。上图里那块绿色的板子,就是按照艺术家原始存量进行排序,用来辅助玩家们进行结算、计算作品的基础价值,就像下图这样。
举个例子,在一场四人局里,假设第一轮上场分别出现了2张齐白石、1张黄宾虹、1张吴昌硕,而黄宾虹的原始存量少于吴昌硕。那么在第一轮结束后,齐白石的作品定价就是30,、黄宾虹是20、吴昌硕是10。
假设一名玩家在本轮买下了1张齐白石和1张黄宾虹,他就可以通过市场回购获得50元;假如一名玩家在本轮没买下任何画作,那么他在结算阶段的收入就为0。
如此进行四轮下来,谁有钱,谁就牛逼,谁就是胜利者。而假如我说的还算明白,你应该已经敏锐地洞察到,玩家的赚钱方式主要就分两种,一种是卖画赚钱,一种是炒画赚钱。
这时候复杂的地方就来了。在《现代艺术》中,交易一共有五种类型,标注在每张艺术作品的左上角
01公开拍卖。就是字面意思,玩家各自喊价,喊到出牌玩家满意/没有其他玩家跟进,交易即成交;
02暗中报价。也是字面意思,玩家们各自写好一个心理价位后,一起公开展示,价高者完成交易;
03轮盘销售。出牌玩家按照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的顺序,询问其他玩家的报价,依次报价中价格最高者完成交易;
04定价轮盘销售。出牌玩家确定一个交易价格后,按照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的顺序,询问其他玩家的报价,若接受则无需征求后续玩家的意见,直接成交;
05联合拍卖。出牌者发起拍卖,按照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的顺序,询问其他玩家是否拿出一张相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联合交易,也可以自己再打出同一张艺术家的作品,自己完成“联合交易”。如果自己完成“联合交易”,那么交易方式将由第二张艺术家作品来决定。如果寻求玩家跟进,那么交易的方式由跟进的这名玩家所出的艺术品来决定,未跟进的玩家会被直接跳过。如果无人跟进,那么拍卖者将免费得到这张画。
需要注意的是,发起拍卖的玩家也可以参与拍卖中。如果是拍卖方自己出的价格最高,或者在轮盘销售中无人接受他的定价,那么他就需要支付相应的价格给市场,“自己把画买下来”。
这里又有点抽象,还是举例说明吧,假设我们编辑部在玩《现代艺术》,坐次是这样的:
公开拍卖:张楠出了一张齐白石的画作,董师傅最高出10元,杨博宇最多出20元,我表示买不起,张楠觉得可以卖,于是杨博宇买下了这张牌;
暗中报价:张楠出了一张齐白石的画作,哥几个都在手机上按出了报价,一同展示,结果董师傅出0元、我出0元、杨博宇出10元,张楠出20元,于是张楠自己只能买下了这幅画;
轮盘销售:张楠出了一张齐白石的画作,坐在左边的杨博宇第一位报价,出了30;董老师第二个报价,出了40——我平时又很抠门,不匹配报价,于是董师傅成为了买家;
定价轮盘销售:张楠出了一张齐白石的画作,定价30元,坐在左边的杨博宇认为价格合理,直接成交;
联合拍卖:张楠出了一张齐白石的画作,坐在左边的杨博宇跟进了一张“公开拍卖”齐白石,于是大家都开始喊价——我喊5块钱2张,董师傅喊50块钱2张,他俩也可以喊价。
为什么好玩?
“现代艺术”在一九九五年问世,是德国桌面游戏大师Reiner Knizia的经典作品,也可以说是拍卖桌面游戏这一类型的开山鼻祖,坊间拍卖桌面游戏多半都带有它的影子。与很多模拟经营类游戏让人上瘾的内核一样,《现代艺术》的魅力之处在于“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做更大的事”。
你可以选择爆炒“稀世珍品”,但同时需要承担整体存量不够、后期流通性不足,进而导致价值反而停滞的风险;相应的,虽然量大管饱的艺术品在同类竞争中会处于下风,但只要合理利用交易规则、持续铺货,往往在后期反而能带来比“稀世珍品”更可观的收入。
出货的时机也很重要。由于有“轮次”概念,且每一轮结算的基础价值会在下一轮继续保留,四轮下来反复叠加,因此玩家们通常会首先拍卖“已经有基础价值”的艺术品。于是轮次越到后期,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价值差别就越大,重新炒作一位艺术家的难度也就越大——如果你非要这么做,相当于浪费了一次交易机会——一场游戏下来,某位艺术家的作品从头到尾都没出现的情况,经常发生。
同样因为有轮次概念,“胆量”也变得很重要。游戏不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整场游戏只有四轮,每一轮根据参与游戏的人数只有3-5轮拍卖,这意味着每轮市场整体的出货量也就只有5张左右。在这个前提下,卖画虽然是纯收益,但一直卖画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根本跟不上市场炒作带来的“倍增效应”,想赢就必须要“出手”——对于一些比较激进的玩家,自己出价最高自己把艺术品热度炒起来的炒作,简直不要太常见。
更重要的是,玩家们在买卖回合所采取的拍卖方式和购买计划,都需要依据游戏结算规则和其他玩家的选择来进行不断调整和心理博弈,但就像斗地主、掼蛋、麻将这些竞技游戏一样,一切都是保密的。对方手里有哪些牌,对方手里还剩多少流动现金,艺术家的交易价值还剩多少,都是保密的。
这层因素,“人”的影响力也很大。
你可以通过话术或者交易方式,让买家们相信你有继续铺货的决心,进而找到在这一阶段的“盟友”,共同炒高一位艺术家。你也可以采用更激进的方式,摧毁其他玩家刚刚达成的联盟。
同样以这个座次举例。假设张楠率先出牌,打出了一张“定价轮盘销售”的齐白石作品,告诉大家自己手里的存货还有很多,可以一直炒下去,这轮卖你10块非常划算。我被真情打动,接受了这个价格——没想到第二个出牌的杨博宇,打出了一张“联合拍卖”的黄宾虹。
这时候,我面临的可能性就太多了:可以选择打不过就加入,跟进杨博宇的“联合拍卖”,为自己增加一项资产;可以选择不跟进,坚定地站在“齐白石”的一边,并同时说服董师傅也别跟进,确保市场上一个相对均衡的态势;我选择不跟进,但董师傅选择跟进,场上的资产数量瞬间成为“1:2”,我的交易回合也被跳过;我选择不跟进,但董师傅选择跟进,场上的资产数量瞬间成为“1:2”,我的交易回合也被跳过——这时候楠哥开始动摇,决定打不过就加入,放弃炒作齐白石……
更微妙的是,交易轮次越到后期,市场格局的形势更明朗,“人情”的操作空间也就越小。
知乎上一位答主的玩后感,在我看来相当应景,他说:
玩《现代艺术》和生活处世一样,一个八面玲珑、处事圆滑、左右逢源、能巧妙处理人性的人必然能比较吃得开,相对师心自用、偏居一隅、喜欢钻牛角尖、不入群的人也会处处碰壁遭人排斥……在《现代艺术》里一手好牌被自己打的稀烂的并不少见,因为这个游戏的奥义在于“拍卖”,拍卖完全属于市场经济,这牌的价格并不能由自己能决定,得看别人“脸色”,所以如何“讨好”别人成为玩好这个游戏的一个关键。
也正是因为这层底色在,我曾经无数次出现既视感,这和我们的“风险投资”是不是未免有点太像了?我也无数次设想,如果参与玩家都是风险投资从业者,一局游戏到底是何种的腥风血雨?至少从我个人体验来讲,几乎每次一场游戏结束,大家都会陷入一段短暂的沉默期——我不知道其他朋友的沉默原因,反正我的沉默是“试图修复刚刚被伤害过的友情”。
所以我才决心到春节假期写下这篇文章,希望更多的VC/PE从业者们来试着玩玩这款游戏,告诉我你们的真实体验,以及你们通过这款游戏,是否洞察到了自己的隐藏天赋。
近日,“疑似山姆代购在厕所分装蛋糕”的爆料冲上热搜,山姆代购这一话题再度引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