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振兴
2月22日,金龙鱼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23年,金龙鱼实现营业收入2515亿元,同比下降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亿元,同比下降5.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2亿元,同比下降58.5%。
对此,金龙鱼方面称,营业收入较去年略有下降,主要是因为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超过了销量增长带来的营收贡献。随着国内经济逐步恢复,金龙鱼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和油脂科技产品的销量较去年增长较好,但是主要产品的价格随着大豆、大豆油及棕榈油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下跌有所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下半年,金龙鱼营收和净利环比双增,较上半年显著改善。
具体而言,厨房食品2023年整体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原因是金龙鱼餐饮和食品工业渠道产品的销量随着市场逐步恢复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其中的面粉业务业绩同比明显下降。上半年小麦、面粉及副产品的价格整体下行,金龙鱼消耗前期的高价小麦库存导致业绩下滑。第三季度,金龙鱼小麦的库存成本已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四季度,由于市场需求不振及竞争激烈,面粉业务业绩同比下降。
另一方面,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带动零售渠道产品的毛利率和利润同比有所增长。总体来看,零售渠道产品利润的增长未能完全抵消餐饮和食品工业渠道产品利润下降的影响,使得厨房食品利润同比下降。
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的利润同比增幅较大,主要是饲料原料业务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下半年特别是三季度国内大豆供给偏紧,豆粕等产品的价格有所回升,压榨利润同比上涨较多。
从成本端来看,原材料的价格仍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大豆均价4199元/吨(不含税),虽然较2022年同期均价3932元/吨有所回落,但较2021年全年均价3672元/吨的价格,大豆价格仍然维持相对高位。
另一方面,2023年上半年,尽管国内小麦价格大幅向下调整,但消耗前期的高价小麦库存也收窄了金龙鱼的利润空间,加上下半年小麦价格高位运行,因此成本端的压力依旧不容小觑。
2024年在小麦供给侧总量稳定的情况下,预计小麦价格将总体呈现回落态势。对于大豆进口成本,中华粮网等机构认为,2024年有望维持整体低位运行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底金龙鱼期末资产总额为2385亿元,较期初增长4.6%,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公司业务规模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915亿元,较期初增长3.1%,主要是报告期内公司利润的累积。
虽然金龙鱼2023年的收入有所下滑,但其并没有减少在中国市场的投入。3月,金龙鱼合肥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在庐江正式投产,规划建设水稻、小麦、米糠榨油等加工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加工量超200万吨。9月,首家蛋鸡养殖项目在南宁正式运行。同月,金龙鱼杭州丰厨承担了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果蔬加工中心的重任。此外,沈阳、淮安、昆山等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今年陆续投产。10月,金龙鱼在广东投资的首家广式酱油工厂也正式投产,预计能实现年酱油总量8万吨。12月,重庆300万羽蛋鸡养殖产业园奠基开工。
对于2024年,金龙鱼方面称,在国家稳增长、促消费等政策合力下,预计消费需求和意愿将继续改善,金龙鱼也将乘势而上,夯实自身地位和竞争力的同时,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金龙鱼1:1:1“零反式脂肪”食用植物调和油、零反式脂肪玉米胚芽油等产品,被评选授予“营养师心选健康好年货榜单”奖项。
獐子岛公司为避免因亏损被暂停上市,故制作虚假《月底播贝采捕记录表》,虚增利润1.3亿余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58.11%。
2月19日,东航与全球领先的时尚和生活方式在线零售商SHEIN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旗下东航物流与SHEIN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得益于电商业务首次突破千亿美元销售额,沃尔玛2024财年(2023年2月1日-2024年1月31日)收入为6481亿美元,同比增长6%,营业利润为270亿美元,同比增长32.2%。
海底捞发布正面盈利预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底捞年度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预计将不低于人民币414.0亿元,增加比例不低于33.3%。
龙年春节期间,我国黄金消费火爆。在需求和价格均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机构预测黄金的消费潜力将在今年继续释放,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也在上升。
可口可乐2023全年净收入增长6%,达到458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的454.9亿美元;有机收入增长12%,得益于10%的价格/组合增长和浓缩液销售增长了2%。
甲辰龙年春节假期已结束,今年春节假期中国游客足迹遍布全球115个国家,覆盖全球1754个城市(除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
在中高端连锁酒店领域,亚朵凭借“人文、情怀、体验”的定位入局,而在快速扩张之路上,又面临差异化与标准化的博弈,要实现“中国体验、两千好店”的战略目标,年轻的亚朵集团仍需练好内功,立足经营实践,构建长久品牌力。
2月20日公开信息显示,格力地产(600185)因年报连续5年错报,多计利润超6亿,时任董事长被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