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内地险资“加仓”热情高涨,出手举牌港股上市公司的现象频出。
8月12日,港交所披露易数据显示,瑞众人寿于8月7日在场内增持中国中免H股15.19万股,增持后,瑞众人寿的持股数目增至582万股,持股比例从4.87%上升至5.00%,已达举牌线。
继承了华夏人寿资本版图的瑞众人寿近日开始频频“亮相”资本市场。不久前,瑞众人寿还增持了龙源电力526万股,同样达到了5%的举牌线。
除了瑞众人寿,太保寿险在7月30日通过港股通买入华电国际和华能国际,太保寿险和参与此次举牌的关联方和一致行动人持有两家公司的股份比例达到5%。长城人寿也在7月31日以连续竞价方式增持绿色动力,达到举牌线。
从资金面来看,2023年北向、南向资金分别净流入444、3146亿元,步入2024年南向与北向资金的分化更加严重,至6月30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385亿元,而南向资金净流入3714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
这说明,内资在不断提升对港股的配置,其中就包括财大气粗的险资。
瑞众人寿一个月举牌两家港股公司
不同于其它险资青睐新能源、基础建设等领域,瑞众人寿这次选择举牌“免税茅”。
近两年,作为白马龙头的各种“茅”,股价都受到一定冲击,其中“免税茅”中国中免更是首当其冲,成为了跌幅最大的“茅”之一。
具体来看,在2020年,借着机场流量大减的当口,中国中免借力海南岛免税,从而打开了资本的想象空间,股价年内涨幅超2倍。
而随着疫情的消散,中国中免业绩急转直下,2022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4.33亿元,同比下降19.57%,实现净利润50.30亿元,同比下降47.89%。
虽然在2023年中国中免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再次实现了两位数的增幅,但其基本面仍未见到拐点。不久前,中国中免刚刚公布了2024上半年的业绩快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预计营业收入为312.65亿元,同比减少12.81%;净利润32.88亿元,同比减少14.94%。
随着公司业绩持续低迷,中国中免的股价也加速下滑。自2021年最高点至今,中国中免的股价已跌超80%,市值蒸发了约7000亿。今年以来,中国中免的股价仍呈下跌趋势,截至当前,年内跌幅达21.78%。
尽管如此,中国中免仍吸引了各路资本逆势加仓。5月30日,摩根大通增持中国中免H股73.92万股,增持总金额约为4809.03万港元。增持后,摩根大通最新的持股比例已上升至11.29%。
除了摩根大通,瑞众人寿也“举牌”了中国中免。事实上,这是其一个月内的第二次举牌。
此前7月22日,瑞众人寿以每股7.45港元的价格,增持龙源电力526万股,总金额约3918.7万港元。增持后,瑞众人寿持股数目增至约1.66亿股,持股比例触及5%的举牌线,持仓市值已超12亿港元。
据了解,瑞众人寿的成立主要是为了接盘“明天系”旗下的华夏人寿,其资本实力极为雄厚。根据监管开业批复,瑞众人寿注册资本为565亿元,是目前保险业最高注册资本金。
虽然从其资本版图来看,瑞众人寿仅仅举牌了两家上市公司,但作为“继承”了华夏人寿资产的机构,瑞众人寿当前的资本版图极为庞大。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华夏人寿及其旗下万能险产品共出现在57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持仓市值为191.72亿元。其中,还持有三只达到5%“举牌线”以上的股票,分别为华兰股份、同洲电子、勤上股份。
也就是说,加上龙源电力H股、中国中免H股,瑞众人寿目前持有5只达到“举牌线”的股票。
险资为何频频举牌港股?
2024年以来,险资在A股和H股权益市场上举牌动作频频,加上这次瑞众人寿加仓中国中免H股,年内险资举牌已达11例,远远超过了2022年、2023年的险资举牌次数。
而在此次回归的险资举牌潮中,最大的特点是各家险企对于H股的青睐。
除了瑞众人寿举牌龙源电力、中国中免H股外,7月31日,长城人寿公告买入绿色动力环保H股股票100万股,增持后共计持有股票数量7015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03%,触发举牌。
与长城人寿几乎同步,太保人寿在7月30日通过港股通买入华电国际和华能国际,太保人寿和参与此次举牌的关联方和一致行动人持有两家公司的股份比例达到5%。
加上5月份,长城人寿对秦港股份H股的举牌,截至当前,险资已经举牌了6家港股上市公司,其中5家的举牌时间集中在近半个月内。
同时,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除QDII外,内地可投港股公募基金共3594只,持有港股市值3757亿元人民币,较一季度3055亿元增加23.0%,港股持仓占比为24.1%,高于一季度的19.0%,其中主动偏股型基金,持仓占比从一季度的17.1%升至21.7%,为2021年底以来最高。
资金面上,2023年北向、南向资金分别净流入444、3146亿元,步入2024年南向与北向资金的分化更加严重,至6月30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385亿元,南向资金净流入3714亿元。
而险企加速举牌港股或源于港股估值较A股有一定性价比。
数据显示,2023年底恒生指数、恒生综合以及港股通高股息PE分别是8.2、9.0、4.7倍,同期A股的上证指数、沪深300则为12.5、10.9倍的市盈率。以中国中免为例,当前A股其动态市盈率为19.59,而H股动态市盈率则为15.78。
此外,投资估值更低的港股既可实现长线投资低位吸筹,又可实现“同等分红”,可谓一石二鸟。还是以中国中免为例,当前其A股股息率为2.59%,H股则为3.45%。因此,瑞众人寿选择加仓中国中免H股的性价比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美联储的降息预期越来越强或也是推动险企加速布局港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的利率走势与美联储的加息步调紧密相关。因此,港币有了一定的“美元属性”,当美联储加息时,港币利率也会被动推高。2023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将基准利率从0.5%上调至5.75%。
而不同于美股的持续上涨,港股却仍处于“低估区”。所以当美联储开始降息时,港币利率也将跟随走低,加上“低估值”属性,港股或将吸引更多的资金配置。
“红利”的时代
除了热衷于举牌H股外,险资的投资标的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不同于早年间险资青睐地产板块,近两年,险资举牌标的更为分散,多集中在基建、新能源等符合国家战略方向且有着高分红率的领域。
今年以来,险资格外偏爱电力和环境治理业。其中,华能国际、华电国际、龙源电力、华光环能皆属于申万二级行业分类下的电力板块;绿色动力、江南水务和城发环境则属于环境治理业。
细究之下,可以发现,虽然行业不同,但上述公司都有一个特性“高股息”。以8月13日收盘价计算,绿色动力H股的股息率高达5.66%,华能国际H股、华电国际H股、龙源电力H股、华光环能的股息率均超过3%,其余两家的股息率也均超过2%。
事实上,对于银行、保险等通过负债端经营的企业而言,负债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险企的投资策略。
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中小保险公司拼规模,离不开较高的负债成本,而为缓解负债端压力,保险公司不得不将资金投向高收益率产品。
例如2015年出现的险资举牌潮,在那一轮野蛮举牌潮中,以明天系、安邦系等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开始通过万能险快速做大规模,并在资本市场上攻城略地,通过举牌蓝筹股来获得高额收益。
不过,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一旦高收益被证伪,高企的负债成本将压垮险企。所以自2016年开始,万能险受到严监管,险资举牌明显减少。
如今,虽然险资举牌再度兴起,但举牌方向却转向了基建、新能源等“高股息”行业,这或说明其负债端带来的“驱动力”发生了改变。
以万能险为例,当前在售万能险几乎是五年期以上产品占主导,且不少是与年金类产品搭配,单纯短期理财型的万能险已非常少见。8月初,金融监管总局向行业下发了《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万能险的预定利率再次下调为保底不超过1.5%。
除了万能险外,当前,普通型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下调至2.5%,分红险的预定利率下调到不超过2.0%。
与此同时,在资产端,保险资金主要配置为固定收益类产品,而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固收类资产的收益率走低。
因此,面对负债成本以及无风险资产收益率的持续下行,险企的投资策略从“赚快钱”转为“细水长流”,红利资产恰好契合险企当前的“驱动力”,而在港股上市的“高股息”公司也更具吸引力。
绿色保险再迎政策力挺。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为了更好地保障客户生命安全,京东安联近日面向旅行保险客户,推出了“优先救援”服务机制,对旅行保险服务进行了整体升级.
嵌套保险资管计划投资存款,存在诸多风险隐患。机构静态测算该模式下资金规模量级约2.2万亿元。
“长线预期回报超过7%”,5年交6年即回本”“第2个保单年度后可转换”……香港保险代理人是懂抛“橄榄枝”的。
上半年已正常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62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满足要求,但在风险综合评级上,有4家险企未达标。
成立二十载的太平养老即将迎来外资股东富杰集团,其拟以10.75亿拿下太平养老10%的股权。据悉,后者在养老金资产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用户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流量对金融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互联网平台挟流量之威入局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