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对“草台班子”这类论调一直不太感冒,但无奈的是,例证总是鲜活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不,最近港交所就闹了个1200亿的“大乌龙”,而且还是最低级的那种错误——数字报错了。
百达资管与建行之间的滑稽一幕停在了昨日,但也正是这笔交易,将此前在中国低调布局的百达资管带入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它是谁?为何有如此大的资金量?又何以逆势来重仓中国?
2000万错变200亿
先来看看这个1200亿大乌龙的来龙去脉。
国庆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一份香港交易所文件显示,百达资产管理公司(下简称“百达资管”)向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建行”)投资了1212亿港元(156亿美元)。该文件于周一晚间在香港发布,显示百达资管已持有200亿股香港上市的建设银行股票,平均每股售价6.06港元。
随后,百达资管发言人称,该信息有误。“百达资产管理公司不持有该股票。香港证券交易所已收到相关通知,”该发言人表示。
香港交易所周二发布了最新的披露文件,将百达资管持有的建行多头头寸修改为3360万股,占0.01%。此前百达资管持有1360万股。百达资管表示,之所以重新申报,是因为“披露的数量不正确”,而且其持仓量低于最初的门槛。
也就是说,百达资管增持的2000万股被错误地统计为了200亿股,交易金额也从1.212亿膨胀到了1212亿港元。正是这样庞大的资金规模,让“瑞士百达增持建行1200亿H股”的消息一度在投资圈刷屏。
答案其实早就在明面上了
根据官方给出的消息,这个错误的源头在于,百达资管在提交给港交所的披露文件中的数据填写错了。
但其实,如果稍加思考就能发现,这样的交易规模是违背常识的。
首先,港交所于去年底提高股票期权持仓限额至25万张合约,每张建行期权合约相当于1000股。我们以25万张合约计算,建行港股期权的持仓限额最多为2.5亿股,此前披露的增持逾200亿股已远超该限额。
其次,从建行方面来看,建行在港交所一共有2404亿股,但是,一半以上是不能流通的,是被以汇金为首的国资持有,所以建行在港股真正流通的有964亿股,这其中还包括了登记在汇丰名下有407亿股,花旗银行名下的64.63亿股和渣打银行名下的45.94亿股。
还有一个事实是,整个9月份,建行在港股的交易量加起来只有100亿股多一点。两相对比,百达资管持有200亿股建行港股,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再看百达资管自身。港交所的文件中提到的是瑞士百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而百达资产香港的资金管理规模为282亿美元,此次交易金额近150亿美元,不管怎么看,拿出资金总量的53.2%来重仓建行,都是说不通的。
那为什么大家一开始相信了这笔交易的真实性?
不可否认,最重要的还是信息披露方,是严谨、客观的港交所官方。
另就是股市的狂热已经让很多人丧失了理性的判断能力。国庆前一周,A股和港股突然变得炙手可热,监管层面稳经济政策大力加码,让A股成交额一度刷新历史最快万亿纪录。当情绪和氛围达到一定的高度,人们对市场的期待和阈值也大大提高了。
打个比方吧,若是中秋节前有人说,创业板连续两天都能涨10%以上,我肯定不信,上证指数会涨停开盘,我同样不会信。但现在就不一定不信了。
国庆期间,A股休市,大量看好中国资产的资金涌入港股,恒生指数国庆期间飙涨9%。在此前A股走势低迷期间,银行股曾因高票息、估值低洼及稳健的基本面备受资金青睐。所以,与其花时间去考究这个事是否合理,人们更愿意把它当做佐证自己观点的力证,即牛市来了,连外资都跑步加速进场了。
这正好印证了那句话,人们总是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一家“200多岁的创业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瑞士百达集团创始于1805年,作为汉诺基协会(Hénokiens,入会资格之一是经营历史超过200年)会员而跻身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家族企业之列。它以“封闭持股、永不上市”为核心理念,主营业务是管理全球超高净值个人及其家族的财富。
2007年末,金融海啸在全球蔓延。以雷曼兄弟破产肇始,大批美国银行接连倒闭,金融机构亏损与减值交互出现,形成传导链条,导致欧洲各大银行深陷其中。
而瑞士百达身处欧洲银行业腹地日内瓦,在市场狼藉中却录得资产管理规模(AUM)增长及经营获利的亮眼业绩。
事实上,瑞士百达不但安然度过了这次全球金融海啸,回顾过去219年的漫长历史就会发现,它在历次经济周期、政治周期与战争周期中均表现不凡。
两个多世纪以来,瑞士百达专注于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资产服务,即便它拥有完整的银行牌照,却也并未涉足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做减法的逻辑在于其重视保持自身强大且干净的资产负债表,同时避免利益冲突。
目前集团由八位合伙人拥有及管理。历经九代经营,世代传承的百年企业往往既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Schwarzman)曾将瑞士百达形容为一家“200多岁的创业公司”。
作为领先的独立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公司,瑞士百达资管在全球进行了广泛布局,进入亚洲也有四十年。如今,瑞士百达已成为全球最受信任的金融机构之一,客户包括金融机构、养老金、基金会以及金融顾问等。
瑞士百达完全由合伙人持股,并无外部股东,因此可以保持高度独立,可以自由向客户推荐最合适的方案,“不仅着眼于下一季度,更放眼未来数十年”。
同时,瑞士百达长期思维也充分体现在员工身上,自1921年起,瑞士百达就开始分享利润,约70%员工都能因此受益。为了进一步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企业家思维,瑞士百达2006年推出“股权合伙人”计划,旨在让贡献显著的高管与员工持股,瑞士百达的长期思维使其年均员工流失率仅为6.6%,远低于其他私人银行。
在Scorpio Partnership的2018年全球私人银行榜单中,其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全球第15位。2024年上半年,百达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5.7亿瑞士法郎,净利润为3.2亿法郎,截至2024年6月30日,资产管理规模达到6940亿瑞士法郎(约57000亿人民币),在全球30个办公室拥有5400名员工,其中包括900名投资经理。
等到了布局中国的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增持建行并不是百达资管近期在国内的唯一动作。
9月底,瑞士百达资产管理宣布,其外商独资企业百达世瑞(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二只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产品。该产品名为“百达全球可持续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号”,产品备案已获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的批准。
而上海的QDLP计划令国际资产管理机构能够向中国境内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以投资于海外传统和另类资产。
瑞士百达资管在上海的首次布局是在四年前,2020年9月,瑞士百达资管在上海开设外商独资企业,于2021年8月在AMAC成功登记为QDLP基金管理人,并在同年9月宣布推出首个QDLP产品。
其实,瑞士百达资管一直支持中国境内投资者通过多个跨境投资计划,除了QDLP项目,还包括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基金互认(MRF)安排、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跨境理財通)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
今年8月,瑞士百达集团股权合伙人、瑞士百达资产管理亚洲(日本除外)首席执行官赵俊杰在接受《中国基金报》采访时还曾提到,“瑞士百达等到了布局中国的时机。20年前,中国高速发展,若那个时候入场,瑞士百达未必能适应环境。眼下,中国资本市场沉淀。近期监管强调的‘耐心资本’与瑞士百达追求的长期主义相契合。”
实际上,瑞士百达资管在人民币债券投资和研究领域涉猎颇深。2015年,瑞士百达成为首批推出欧盟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计划(UCITS)基金的国际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为国际客户提供投资中国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机会。目前,瑞士百达资管在沪港两地设置资深投研团队,专门负责人民币债券的投资策略。
瑞士百达集团高级合伙人Renaud de Planta几年前也曾谈到,开拓中国市场是瑞士百达集团历史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受惠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快速的资本积累,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和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公司对市场前景感到鼓舞。
“尽管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存在不少挑战,倚赖集团雄厚的财务实力,以及我们对于中国市场长期坚定的承诺,我们深信,迈出这重要一步恰逢其时。”他说道。
在对中国市场长期的积极乐观态度下,百达资管认为中国的投资机会非常多,并且已经在中国默默努力了20年,静待花开。他们关注的主题投资领域包括环保、数字化服务、机器人、IT安全以及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医疗健康等领域。
当然,百达资管也看好中国企业,包括A股和港股,他们认为大多数投资者对中国股市处于低配状态,估值非常便宜,因此增加了持股。
除此之外,百达资管还认为内循环将推动一些消费龙头企业,例如中国高端白酒市场以及运动服装品牌,同时,他们强调新兴市场投资者应提高对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的关注。
又一家CRO企业IPO撤单。深交所官网显示,排队一年有余、由“80后”查长春“掌舵”的CRO企业上海百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英生物”)创业板IPO最终宣告终止。
嵌套保险资管计划投资存款,存在诸多风险隐患。机构静态测算该模式下资金规模量级约2.2万亿元。
为了“补血”化债,万科联手券商、险资新设立总规模22.34亿的中信万科消费基础设施基金。
5月20日下午,A股上市企业青岛百洋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01015.SZ,简称“百洋医药”)发布公告.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二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7%,低于上季的5.3%,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5.0%。
对于盈利能力的暴涨,公司称去年出售誉衡生物全部股权后,其亏损不再影响公司2024年半年度损益。“断臂求生”后,公司在生物药领域的布局也就此归零,转型之路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