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 > 正文

李稻葵:中国经济不需要强刺激,也经不住强刺激

李稻葵:中国经济不需要强刺激,也经不住强刺激

关于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办,经济学界有很多讨论。近日,李稻葵视频号发布视频,讨论了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和解决办法。

基建周期叠加房地产周期导致经济偏冷

中国经济下一步会怎么样,会有什么调整,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我跟大家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讨论一下。

首先告诉大家,中国经济目前是两个大周期的因素叠加在一块,相互影响、互相交织所产生的一个经济过冷的结果,一个叫基建周期。

过去十几年将近二十年以来,我们在大规模的搞基建,这些基建是非常好的,非常必要的修桥修路、机场高速,它拉火了经济。但是问题来了,这个基建一完成,各种需求就会下降,所以一下子出现了经济过冷。

更重要的是,在基建火爆的时候,大家热情很高,大家都很乐观,实体经济投资者也愿意去找银行借钱,但是他借的钱大部分是不超过10年的短期资金,现在搞了十几年将近二十年的基建,很多短期的资金到期了,实体经济下滑,但是到期的短债还期的压力是上升,这两个东西一碰到一块,现在就碰到了资金困难了,然而银行里面堆了一大堆的现金贷不出去,于是形成了一个冰火两重天的趋势大周期。

这个大周期在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发生过。比如说,1837年之前,美国搞了一大轮基建,修运河,修各种各样的道路。到了1837年,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长达5年的经济衰退,跟咱们现在的情况非常像,GDP下降了30%,比咱们厉害多了。

第二个大周期是什么?是地产周期,就是说过去这二十多年以来老百姓买房,城镇化在推进,很多人从农村搬到城里,或者从小城市搬大城市,拉动了房地产建设的高涨,但是现在基本上告一段落,现在的房地产的建筑量,还有销售量下降了40%以上。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房地产周期也好,基建周期也好,都是长周期,都会逐步回来的。

需要发行长期国债置换地方债对冲周期影响,打通堵点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只有50%的老百姓是真正融入了城市的生活,在城里面买房子安家了,还有50%或者没进城,或者在城里面没有安家。讲清了这个问题之后,咱们就来谈该怎么应对,既然是一个大周期,唯一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的、对冲的是谁?地方政府做不了,它没这个能力,企业没有号召力,百姓更不用说了,国家要发行长期债,不是银行里的钱很多吗?没人投资吗?国家发债、银行拿钱买国家的长期债,20年30年的长期债之后,替地方政府先把一部分债给还了,地方政府才能恢复应有的经济的活力。而且国家发行的长期国债,在资本市场上是极受欢迎的,这种长期的低风险的易流动的资产现在是严重短缺。我们现在存量的国债也就占GDP的25%左右,经济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国家都在百分之70、80、100%以上,日本是220%以上。所以,现在的解决之道,必须国家站出来,来应对、来对冲这两个长期的周期。这个道理学界讨论了很久,总体上讲我还是有信心的,绝对不像很多人那么悲观。

中国经济不需要强刺激也经受不住强刺激

那么现在给中国经济一些强刺激是否可取呢?恐怕未必。中国经济不需要强刺激也经受不了强刺激,这就好比一个虚弱的病人身体很虚的时候吃很多补药,反而发挥不了作用,反而容易引起新的问题。

具体说来,中国经济基建方面已经搞得相当完善了,继续搞基建肯定不是出路,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同时,地方政府的社会服务水平当然需要提高,但是这是一个细活,如果突然一下子花大量的钱去搞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话,会形成一个不一定可持续的预期,后续的财力容易跟不上,反而会埋下长期隐患!

所以,中国经济现在是不需要也不能进行强刺激的。中国经济当下的问题是流转不通,堵点不通,类似人体的经络不通,就是一边是实体经济现金流极其短缺,另一方面则是银行资金大量囤积。

发行长期国债由这些金融机构来购买长期国债,既安全流动性又强。中央政府拿的长期国债去通过某种方式去置换地方债,这是打通冰火两重天的这个困境的办法,本质上是打通循环。

有朋友们讲,为什么不能由央行发行钞票直接购买地方债呢?我认为这个办法不是不行,救火可以,比什么都不干要好得多!但央行直接买地方债远远不如发行长期国债好,因为作为中央银行,它手里持有的资产必须是流动性很强的,随时可以变现的。在未来,货币政策需要收缩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标准化的金融产品给卖掉。

国债恰恰是这么一个金融产品,如果央行印了钞票,买了大量的地方债,如果未来中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那么中央银行要通过卖资产收回货币,到那时,这些地方债是很难及时出售的,更不用说地方债放在央行的手里,央行完全没有能力去管理这些地方债。

因此,发行长期国债才是当前问题的解决之道。

(责任编辑:zx0600)

推荐阅读

例行操作 人民银行购买4000亿国债

例行操作 人民银行购买4000亿国债

8月29日,人民银行两大动态引发业内关注。

北京商报 2024-08-30 13:54:48
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来了→

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来了→

财政部在今天(6月14日)首次发行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

中国网财经 2024-06-14 17:16:48
史上首次!央行出手买卖国债,影响几何?

史上首次!央行出手买卖国债,影响几何?

8月,中国央行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央行史上首次出手买卖国债,将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网财经 2024-09-02 11:06:57
开售即售罄!储蓄式国债销售火爆,专家解析

开售即售罄!储蓄式国债销售火爆,专家解析

6月10日,2024年第三期和第四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在银行渠道正式开售,销售情况火爆。

中国网财经 2024-06-11 17:45:12
被指操纵国债市场的常熟银行 投资收益驱动业绩增长 分红率三年未达标

被指操纵国债市场的常熟银行 投资收益驱动业绩增长 分红率三年未达标

不良贷款率(简称“不良率”)上升,分红率连续3年未达到“30%”的标准,债券投资或“踩刹车”,常熟银行将面临新的挑战。

鳌头财经 2024-09-06 17:07:57
近年最大化债力度!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出,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

近年最大化债力度!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出,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

今天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

蓝鲸新闻 2024-10-12 13:39:36
超长期特别国债,刚上市就大涨25%,40分钟内两度临停,业内提醒

超长期特别国债,刚上市就大涨25%,40分钟内两度临停,业内提醒

5月22日上午,首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同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中国网财经 2024-05-22 17:30:17
债券市场,央行出手了!

债券市场,央行出手了!

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中国网财经 2024-07-01 16:52:39
依旧抢手!一分钟售罄

依旧抢手!一分钟售罄

7月10日,2024年第五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和2024年第六期储蓄国债(电子式)正式发售,两期国债最大发行额合计为500亿元。

中国网财经 2024-07-10 17:18:48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要点梳理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要点梳理

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重点任务。

市界 2024-04-18 10:59:36
央行“控场”债市

央行“控场”债市

在人民银行持续“控场”下,债市多空双方反复拉扯。

北京商报 2024-08-14 15:43:15
重量不重价 人民银行续作3000亿元MLF

重量不重价 人民银行续作3000亿元MLF

8月26日,据人民银行官网,为维护月末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4710亿元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为1.7%。

北京商报 2024-08-27 14:12:45
面值总额450亿元,下周开卖!

面值总额450亿元,下周开卖!

8月7日,财政部发布《关于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五期)发行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拟发行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五期)(20年期)。

中国网财经 2024-08-09 15:03:01
逆回购加量 MLF再后延

逆回购加量 MLF再后延

2024年8月15日人民银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5777亿元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为1.7%。

北京商报 2024-08-16 15:22:04
央行出手,6760亿!

央行出手,6760亿!

2024年7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6760亿元逆回购操作。

中国网财经 2024-07-16 17:01:24
央行宣布拟开展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对市场有何影响?

央行宣布拟开展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对市场有何影响?

从即日起,人民银行将视情况开展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时间为工作日16:00—16:20。

中国网财经 2024-07-08 17:38:25
7月“降息”,背后深意颇多!

7月“降息”,背后深意颇多!

7月22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最新LPR。

中国网财经 2024-07-22 16:57:38
刘金因个人原因辞任中行行长,几天前未出席董事会引发关注

刘金因个人原因辞任中行行长,几天前未出席董事会引发关注

8月25日晚间,中国银行(601988.SH)发布公告,该行董事会收到行长刘金的辞呈。

蓝鲸新闻 2024-08-26 13:40:01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