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两周年。
最新数据显示,两年来,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吸引了超过6000万人开户,这一“超预期”数字的背后,不仅体现了公众对个人养老规划的日益重视,同时也证明了该制度的吸引力。
过去两年,个人养老金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涵盖了储蓄、基金、保险、理财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836款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然而,尽管开户人数众多,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缴存与投资情况却并未如预期般理想。目前,仅有约两成多的开户者进行了实际缴存,且人均缴存金额相对较低,远低于制度设定的每年12000元的上限。同时,投资转化率也较低,大部分资金仍留存在账户内或配置了储蓄存款,真正进行养老投资的资金规模有限。
这是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两年来所交出的答卷,既展现了制度的初步成效,也暴露了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两年摸索前行后,个人养老金制度离其“增强居民养老保障、促进养老金融发展”的初衷还有多远?
如何进一步激发公众的缴存热情?如何优化产品设计,提高投资收益率,吸引更多资金进入个人养老金市场?如何在扩大市场认知度的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投资能力?这些都是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接下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超预期开户热潮背后缴存与投资挑战并存
自2022年11月正式实施以来,个人养老金制度便承载着公众的期待与厚望。
两年来,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今年6月份,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已经有6000多万人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与去年同期的开户数据相比,增长约49%。
开户热潮的背后,是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的作用,除了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老问题外;政策层面使得个人养老金开户缴纳成为合法减税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开户吸引力;而更为直接的,银行为跑马圈地、完成开户指标,提供的丰富开户礼品和各类促销活动,大大激发了公众的开户热情。
随着年终的临近,近期,银行再度掀起了个人养老金“福利”开户浪潮。多家银行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个人养老金的开户和投资。
然而,尽管开户人数“超预期”,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缴存与投资情况却并未如预期般理想。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个人养老金缴费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而投资人数仅占缴费人数的62%。
显然,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提升缴存率、投资转化率、市场认知度等方面显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吸睛”之外,“吸金”更为迫切。
Wind数据显示,完整运营两年以上41只养老基金Y份额(针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单独设立的一类基金份额)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1.01%。这并不理想的收益率也让投资者选择产品时变得小心谨慎 。
《2023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发现,居民总体上缺乏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了解,对政策普遍持观望态度。此外,投资者普遍存有对养老金投资回报不确定性的担忧,害怕可能遭遇的投资损失或资金缩水问题。
而且,在个人养老金产品选择上,多数缴存投资者表现得较为保守和谨慎。据《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2024-Q1)——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显示,居民在购买金额较大的养老金产品来说,储蓄存款仍然是首选,占比为 44.4%;其次是商业养老保险,占比为 26.6%。
而公募基金通常受到市场波动、经济变化和投资者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家庭在养老产品投资上更为谨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曾表示,个人养老金对资本市场的敏感性和依赖性、与生俱来的脆弱性和怠惰性都十分明显,如果资本市场搞不好,个人养老金也搞不好。
“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发生了变化,要求资本市场必须要好,否则会影响包括个人养老金投资者在内的所有投资者信心。”郑秉文说。
超九成养老基金Y份额赚钱权益市场回暖“吸金”力提升
当前,个人养老金账户“旺开”的背后,激发开户人的缴存意愿才是推动个人养老金后续发展的关键。而其中核心的动力,在于向投资者展示“实实在在的收益与保障”,确保投资者能从中获得可见的收益。
举例来看,养老基金Y份额作为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之一,于2022年陆续上市。受彼时权益市场长期低位震荡的影响,前两年养老基金Y份额的绝对收益未能达到预期投资收益。因此,大部分投资者在过去两年的投资体验中尚未感受到“盈利效应”。
随着今年9月末以来各项利好政策,资本市场回暖,股票、基金等大盘指数纷纷上扬,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的收益也随之水涨船高。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25日,养老基金Y份额共有197支,其中184支养老基金Y份额今年以来实现正收益,占比高达93.4%,展现出的高收益表现,无疑为潜在投资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某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表示,由于年底奖金发放、个人财务规划调整等因素,每年的12月是个人养老金全年的业务高峰,投资者往往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加大对个人养老金的投入,甚至12月的缴费额可以达到前11个月月度平均额的3倍之多。
积极的市场走势有望成为撬动个人养老金缴存数额增长的重要杠杆。
制度产品需“配套”优化提高市场效率更为关键
养老金制度真正实现“既叫好又叫座”,还需哪些“配套”发力?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个人养老金产品836款。然而,品类繁多也带来了同质化问题和选择困扰。
为了避免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发展创新方面,10月23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第三支柱发力重点。
而在9月27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例行吹风会上,金融监管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司长罗艳君指出,要鼓励保险公司加快产品转型,发展浮动收益型产品,通过“人身保障+保证利益+浮动收益”这样的多功能设计,提升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人身保障和财务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不难看出,除了将提升产品数量转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外,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提供高质量的投顾服务为投资者提供精准的投资策略建议,让投资者了解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风险与收益,帮助他们做出投资产品决策。
对此,工商银行养老金融部吕艾国表示,金融机构应加强投资研究能力建设,针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不断提升资产配置和投资管理的专业水平,以期实现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进而提升养老产品的收益率和吸引力。
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逐步从单一的产品导向模式过渡到综合性的养老计划管理模式,推出更加契合养老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普通金融产品形成差异化。这样不仅有助于更有效地进行资金配置和管理,还能确保养老金收益的长期性和稳健性。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胡继晔建议,通过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力度,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同时增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灵活性,为投资者提供灵活的赎回机制,方便投资者在需要时及时赎回资金,提高资金的流动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则建议,建立统一的国家养老金服务平台,提升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收益可视化水平,方便个人便捷缴费和选择丰富多样的产品,提高市场化投资的参与率。
随着中国已经进入存量房时代,而老旧房屋占比不断上升,房屋的维修基金未来面临的缺口也会不断增多,对于公共维修基金可能面临的不足,续收的难题是房屋养老金制度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8月18日,浙商银行(601916.SH)发布公告,张荣森因个人原因辞去浙商银行执行董事、行长职务,该等辞任自辞职报告送达浙商银行董事会时生效
6月11日,蓝鲸新闻获悉,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称“汇丰中国”)今日宣布,已完成对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的收购。
在市场风格加速轮动的当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所降低,这也意味着注重安全边际、追求超额收益的产品更适合现在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