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 > 正文

大润发母公司扭亏为盈,关键是靠“瘦身”?

商超零售的日子不好过,不是关门闭店、就是优化人员。日前,大润发母公司披露了2025财年中期业绩报告。虽然业绩实现了扭亏为盈,但背后更多的也是靠“降本生效”。而另一边,高鑫零售也被大股东阿里摆上了“货架”,随时会被出售。

高鑫零售业绩实现扭亏

近日,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发布2025财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3月至9月的报告期内,实现收入347.08亿元,同比下降3%,实现毛利85.26亿元,同比下降4.1%,期内溢利1.86亿元,同比增长149.2%。

从这份财报来看,高鑫零售的盈利能力得到了很大改善,而利润的改善主要来自“降本增效”。

大润发母公司扭亏为盈,关键是靠“瘦身”?

具体来看,来自销售货品贡献的收入为331.86亿元,同比减少10.39亿元。对于该项收入的下滑,高鑫零售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是关闭长期亏损门店,及淘菜菜及天猫共享库存业务等供应链业务收缩。

此外,对零售业来说至为关键的指标之一同店销售,高鑫零售录得同比增长0.3%。“主要来自客单价的增长,低价策略及商品策略提升用户心智,驱动笔单件增加,用户黏性提升;同时线下营收表现逐步回暖企稳,在线新渠道及自有APP成为推动同店销售增长的主动力。”高鑫零售解释称。

报告期内,高鑫零售毛利85.26亿,同比88.89亿减少3.63亿,降幅4.1%。因此,本季度利润的增长,仍主要来自费用的节约。

数据显示,高鑫零售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76.67亿,同比87.18亿减少10.51亿,降幅为12.1%。对此,高鑫零售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由于优化门店员工用人结构和模式,节约人事开支4.56亿以及负现金流量门店应计的减值损失减少1.41亿。

也就是说,高鑫零售的扭亏为盈主要是通过节省销售及营销开支、关闭亏损门店、裁员等方式来减少成本费用来实现的。在人员精简方面,高鑫零售称,截至2024年9月30日,集团拥有85778名雇员,2023年9月30日为102101名,一年中减少了16323人,降幅15.98%。

短期内,“瘦身”有助于改善利润,但营收、毛利等却也在下滑。中长期来看,高鑫零售还是需要寻找新增长点。

加码会员店和大润发super

“关闭亏损门店和供应链业务,虽然短期扭亏,但营收下滑,有点饮鸩止渴,长期还得靠创新和服务才能稳住市场。”对于高鑫零售的做法,有业内人士这样点评道。

近年来,商超零售们面临越来越艰难的生存环境,需要不断跳脱出原来的模式,摸索新模式、新赛道,寻求新增长空间。目前来看,高鑫零售在尝试的路子除了大卖场大润发外,还有M会员店和大润发super(中超)。

截至2024年9月30日,该公司支柱业务大卖场共有466家,较2024年3月31日减少6家。该公司M会员店数量为6家,其中2025上半财年新开了3家,其中一家为关闭的大卖场改造而来。接下来,M会员店江阴店将于2024年11月中旬开业。

大润发母公司扭亏为盈,关键是靠“瘦身”?

其中,会员店是很多商超都在介入的领域,竞争格外激烈。在一二线城市,会员店的销售以及门店数增长显著,山姆、开市客(Costco)持续拓店,东方甄选等新玩家接连入局。相较之下,高鑫零售的会员店优势并不明显。

“会员店这一零售业态能够发展迅速最核心的原因是其能够提供差异化的高性价比商品。”资深连锁产业专家文志宏表示,当前会员店业态发展前景和空间很大,且发展速度也非常快,传统商超想转型做会员店,最根本的是应该在商品差异化和高性价比方面下功夫。”

大润发super方面,目前数量达30家。“大润发Super将极致效率作为核心策略,已经实现展店标准化、商品标准化、人员标准化、营运标准化。”高鑫零售在财报中表示,大润发Super店已成为第二增长曲线,也将成为集团未来的展店动力,承担公司在未来回归高线城市的希望。

总体来看,高鑫零售近几年来虽然做了一些转型探索,但效果还有待加强,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当中。

阿里要卖掉高鑫零售?

高鑫零售,可以说是商超零售的巨头。2011年,大润发与欧尚集团合并成立高鑫零售,同年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港元。财报数据显示,2016财年-2018财年,高鑫零售的营收均超过1000亿元,且净利润逐年上涨,2018财年净利接近42亿元。

不过,曾经的商超零售巨头,也不可避免地在市场变局中沉浮、动荡,需要寻求新发展。2017年,阿里巴巴入股高鑫零售,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7%的股份,成为高鑫零售的第二大股东。2020年,阿里巴巴再次追加投资,直接和间接共持有高鑫零售72%的股份,成为高鑫零售的控股股东。

此前,阿里收购高鑫零,本来是想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实体商业的盈利问题,以为通过数字化支持,线下大卖场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鑫零售的业绩却不如预期。

其中在2024财年,高鑫零售实现收入725.67亿元,同比减少13.3%;年内亏损16.68亿元,同比减幅高达2238.5%,成为高鑫零售2011年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亏损。

大润发母公司扭亏为盈,关键是靠“瘦身”?

而阿里巴巴自身的盈利压力也在增加,特别是换了新的领导层之后,反复强调要回归主业,因此退出也非常合理。

今年以来,市场不断传出高鑫零售要易主的消息。消费君注意到,高鑫零售近期一系列公告明确表达了股东阿里巴巴正在与有意要约人进行接触,而高鑫零售也随时会被出售。

10月15日,高鑫零售公告,9月27日,董事会接获一名有意要约人发出的接触函,有意要约人表明有意在受限于各种事项的情况下就本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提出附先决条件的自愿有条件要约,并提出注销本公司所发行所有尚未行使购股权的购股权要约。

目前,高鑫零售的买家并未官宣,但“被卖”似乎成了难逃的命运。(责任编辑:zx0600)

推荐阅读

超市“增持”一线品牌

超市“增持”一线品牌

超市正在调整商品结构,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第三只眼看零售 2024-05-22 11:01:28
风暴中的永辉超市

风暴中的永辉超市

永辉超市把王健林给告了!

食业家 2024-10-16 10:10:19
食品加工,是超市突围方向

食品加工,是超市突围方向

相比“卷低价”,从食品加工等商品上提升是一条难度大,但更具长期性的突围之路。

第三只眼看零售 2024-08-14 09:38:00
小象超市抢市场

小象超市抢市场

小象超市的快速增长,引发了前置仓企业等竞品关注。

第三只眼看零售 2024-08-21 09:15:19
连联华超市都开启调改了?超市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连联华超市都开启调改了?超市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最近几年,只要说起超市,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些想不起来自己上次逛超市是什么时候了?

江瀚视野观察 2024-11-06 10:23:22
年轻人流行把超市当食堂?这次拯救超市终于不靠胖东来了?

年轻人流行把超市当食堂?这次拯救超市终于不靠胖东来了?

救超市可以不靠胖东来了吗?

江瀚视野观察 2024-07-25 09:48:58
零食连锁,转向批发超市

零食连锁,转向批发超市

试水批发超市,成为零食连锁品牌的转型方向。

第三只眼看零售 2024-09-20 09:08:47
重大变更!永辉超市,突发!

重大变更!永辉超市,突发!

9月23日晚,永辉超市、名创优品两家公司分别在上交所和港交所发布公告。

东方网 2024-09-25 10:37:21
只有叶国富懂永辉超市?

只有叶国富懂永辉超市?

当几个大股东已对永辉超市失去耐心的时候,名创优品突然杀出,欲以62.7亿元接盘。

斑马消费 2024-09-25 09:07:32
上半年销售普遍下跌,超市经营“内外交困”

上半年销售普遍下跌,超市经营“内外交困”

进入2024年,超市经营愈显艰难。

第三只眼看零售 2024-08-05 10:00:18
超市营销的逻辑:把“好”商品卖“好”

超市营销的逻辑:把“好”商品卖“好”

五感店教提出超市营销的基本逻辑,就是把“好”商品卖好“好”。

第三只眼看零售 2024-04-29 10:45:40
胖东来送永辉超市22亿“大红包”

胖东来送永辉超市22亿“大红包”

偏安于三线城市许昌的胖东来,俨然已成中国连锁超市行业的“拯救者”。

斑马消费 2024-05-09 10:35:49
宏信超市IPO:连锁超市哪有新故事?

宏信超市IPO:连锁超市哪有新故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斑马消费 2024-07-01 09:12:12
行业观点:未来一半的传统超市将会关停

行业观点:未来一半的传统超市将会关停

现在,传统商超的未来很难被大众看好。

第三只眼看零售 2024-09-27 10:21:45
“急诊医生”胖东来,救不了中国超市零售业

“急诊医生”胖东来,救不了中国超市零售业

围绕胖东来现象产生的疑问,其核心或许在于:零售业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即规模、丰富度、本地化,三者不可兼得。

钛媒体 2024-09-11 14:01:01
永辉超市三年亏80亿,胖东来要前来“帮扶”?

永辉超市三年亏80亿,胖东来要前来“帮扶”?

近日,#胖东来将启动帮扶永辉超市#等话题冲上热搜,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消费记 2024-05-14 10:57:18
永辉超市“大改造”,能否借“胖东来”之风崛起?

永辉超市“大改造”,能否借“胖东来”之风崛起?

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的永辉超市,正陆续启动门店调改计划。

中华网财经 2024-10-21 09:24:15
永辉超市上演“催债连环call”,王健林为好友担保“引火上身”

永辉超市上演“催债连环call”,王健林为好友担保“引火上身”

永辉超市在业绩和股价方面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这笔超过36亿元的资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钛媒体 2024-10-14 14:48:35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