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十年里,养老基金一直是资本市场中的保守派。他们虽然也参与市场化配置,但绝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股票、债券这样的传统资产类别里。他们的投资逻辑也很简单,能够提供相对可预测的收益、能够保证必要的流动性,那就是好投资。
但这两年,基金管理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个策略执行不下去了。随着医疗水平进步,人均寿命不断增长,传统资产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开始逐渐跟不上庞大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平衡疫情以来持续增长通胀压力,2022年美元进入加息周期,进一步压缩了传统资产类别的创收能力。
养老基金们也由此变得“凶猛”起来,迅速地从“保守派”变成了“激进派”。比如在美国,各州养老基金就有40%的资产流向了另类投资。要知道在2023年之前的5年时间里,这些养老基金对另类投资的配置水平一直稳定维持在30%左右。而在这一波增长里,突出一个“风浪越大鱼越贵”的私募股权投资,更是增量最快的领域。他们的配置占比从过去的9%几乎完成了翻番,占比已经超过了15%。
波士顿咨询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则指出,包括公共养老基金在内的主权基金们,对于私募股权投资的兴趣,已经是一个持续了十年的大趋势。他们的资产配置规模年均增长率,可以达到10%。
而这轮蠢蠢欲动,如今轮到香港了。据报道,香港强制性公积金计划(以下简称“强制公积金”)正在考虑对私募股权市场进行布局。根据资料,截至2024年底,强制公积金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16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
“允许更多的私募基金上市”
香港强制公积金对私募股权市场的兴趣,可以看作香港“重振世界金融中心”计划中的一部分。
根据香港特首李家超在《2024施政报告》的表述,香港正在全力推动“全球资本进入香港进行管理”,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工具“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在港交所上市”。特区政府认为,这一决策能够更好地优化私募股权行业的募资渠道问题,进而让科创企业们能够更多地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而伦敦和纽约股市都是先例。据统计,仅在伦敦股市内就有超过350家投资机构上市,整体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涵盖了超过70条细分投资领域。
更重要的是,香港拥有世界上最“合适”的土壤。香港是目前除中国内地的亚洲第二大私募股权中心。而根据Altrata《2023 年全球超级财富报告》,香港境内资产净值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士超过12500名,超过全球任何其他城市,比排名第二的纽约要多出6.5%。
另外根据施罗德资本(Schroders Capital)去年年底的一项调查,香港的这些超高净值人士对私募市场的热情也是“举世罕见”的,有72%都配置了此类资产,而全球平均水平为65%。
那么伦敦纽约可往,吾亦可往。
2月17日,香港证监会发布了《证监会支持另类资产基金上市以开阔投资选择及市场发展》通函,对政策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明确“另类资产基金已经可以在现行监管制度下寻求认可并在联交所上市,不受任何阻碍”。与此同时,证监会也对另类资产基金上市的短期规模进行了评估,预期市值为7.8亿港元(约合1亿美元、7.27亿人民币)。
香港证监会投资产品部执行董事蔡凤仪在这份通函中,解释了他们的思路。一个最核心的逻辑是,香港作为“作为国际资产管理枢纽”,一个天然的使命就是为投资者们提供“多种不同范畴的投资产品”,因此很有必要为“封闭式另类资产基金打开大门”。
而香港强制公积金打算出资的,正是未来那些能够登陆香港股市,被筛选出来的优质基金。强制公积金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也通过邮件的形式确认了可能性,表示“管理局致力于拓宽强制公积金计划的投资领域,以提高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对抗潜在的风险、提高潜在的收益率”,目前确实正在讨论“投资已上市私募股权基金的可行性和适当性”,只不过目前还拿不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全行业都盼着香港”
对于渴望更多流动性的一级市场来说,这显然是个好消息。
不过,“好消息”其实不太能体现这则消息的重要性,用“及时雨”来形容应该更加贴切,因为目前投资市场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以欧洲市场为例,虽然从增速来看欧洲创投市场表现活跃,风险投资总规模年均增长为16%,和美国(17%)相差不大。但双方基数简直不在一个量级上——2023年,欧洲市场的风险投资总规模为84亿欧元,相比之下美国的风险投资总规模达到了1500亿美元。而本就可怜的基数均摊到初创公司身上就跟离谱的:欧洲的初创公司们能够拿到的平均风险投资只有170万欧元,而美国的创业者能拿到1000万欧元。
差了6倍,还想“竞争远没有结束”,闹呢?
欧洲的投资人们因此在近几年不断地呼吁“开源”,也早就盯上了他们的公共养老基金EIOPA。根据他们计算,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管理局(EIOPA)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高达2.7万亿欧元,这其中有38%用于投资资产基金,而分配到股票、债券、房地产之外的另类资产基金只有13%——显然,进步空间大大的。
这些的呼吁起了效果,但不多,就像炖汤只搁了一指甲盖盐,尝不出咸淡。欧洲资本市场研究所ECMI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EIOPA对VC/PE行业的投资分别为6亿欧元和65亿欧元,仅占当年募资总额的5%和11%,更是仅占养老基金总资产的0.02%和0.4%。
这种不达预期的情况也远不仅仅只有欧洲才出现。2024年4月,标普全球市场情报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养老基金对于私募股权投资的出资情况低于预期。他们的样本库包括全球344家养老基金,此前他们预测在2024年一季度,养老基金们出资的均值大概为2.764亿美元,但实际情况为2.728亿美元。
而且养老基金职责所在,亿万民众衣食所系,就算再激进骨子里也是“风险厌恶”。换句话说,他们对于“私募股权市场”的兴趣并不“忠诚”,Pitchbook就认为2024年PE交易规模之所以回落到2021年之前的水平,就是因为这些公共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由于自身属性的原因,更容易受到市场估值调整的影响。一个最好的例证是,养老基金中最活跃的加拿大养老基金,最近的几笔大投资就围绕着“低风险的基础设施资产”展开。
所以当香港强制公积金打算出资的消息传出,私募股权行业是十分振奋的。香港创业及私募投资协会(HKVCA)政策研究总监Alfred Lam就做出了积极地预测,他相信一旦成型,香港“私募股权投资中心”的地位会被进一步巩固,也将吸引那些在伦敦、纽约已经上市的头部玩家们,来到香港寻求“二次上市”,进而带来更多的惊喜。
1月20日,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公积金中心”)发布《关于开展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新任行长李红能否带领这家深陷多重困境的城商行扭转颓势?2024年度会否打破分红"魔咒"?一切有待年报揭晓。
当比亚迪财险交出首年“保费13.5亿却亏1.69亿”的成绩单时,曾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车险作为车企第二增长曲线的愿景正遭遇滑铁卢。
GUCCI陷入了卖不动的尴尬境地,开始频繁关店,爱马仕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更是逆势上涨,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同是奢侈品差距会这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