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达木单抗凭借着至少7年的先发优势,再加上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三项自免适应症上的市场渗透经验,抢占IBD市场份额算是轻车熟路。但是在维得利珠单抗上市之后,阿达木单抗在IBD领域的地位开始下降。因为anti-α4β7提供了更强的靶向治疗效果[18],维得利珠单抗在针对UC的头对头研究中成功击败了阿达木单抗[19]。
靶向IL-12/IL-23的乌司奴单稍晚一些加入战局,试图冲击IBD药物的市场格局。不过,相比于前两款产品,乌司奴单抗针对IBD的治疗效果并未有明显提升,这恐怕也是其销售额在获批CD适应症后未大幅上升的原因之一。遗憾的是,其挑战阿达木单抗的III期SEAVUE研究也以失败告终[20]。
作为自免疾病赛道的领军企业,强生在IL-23靶点上推陈出新和巩固优势。新一代产品古塞奇尤单抗在IBD领域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今年4月,古塞奇尤单抗对比乌司奴单抗治疗CD的两项头对头研究大获成功,而其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UC的III期QUASAR研究也顺利达到主要终点。IBD的战局迎来一个实力选手。
艾伯维的当家产品阿达木单抗失去市场独占期,但接棒产品乌帕替尼已经成长起来。在IBD的适应症上,无论是诱导治疗还是维持治疗,乌帕替尼对CD和UC均有着超群的治疗效果。口服的独特优势也让其在市场竞争中如虎添翼。上市第5年,乌帕替尼的年销售额已接近40亿美元。利生奇珠单抗是艾伯维在IBD领域的另一个筹码,该产品已在头对头研究中打败乌司奴单抗。
从临床数据来看,乌帕替尼、利生奇珠单抗和古塞奇尤单抗在IBD上的疗效范围接近,未来几年IBD领域的战况也将是这三款产品主导。
3款产品疗效一览
注:1)*为诱导治疗数据;#为维持治疗数据;2)除红色标注数据的对照组为乌司奴单抗外,其余研究的对照组均为安慰剂。
IBD作为市场规模可观的自免疾病之一,难免会让药企趋之若鹜,包括靶向IL-23的药物竞争也着实激烈。除了艾伯维和强生在这一赛道双龙际会,礼来的IL-23单抗mirikizumab正迎头赶上,还有多款国产IL-23靶向药物对国内IBD市场虎视眈眈。竞争激烈如斯,同赛道玩家阿斯利康已及时止损。
国产IL-23靶向药物在研情况
临床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的IBD领域已成为药企扩张自免业务版图的不二选择,其战况已有日益焦灼之势。自英夫利西单抗上市以来,靶向TNF-α、IL-12、IL-23等炎症因子的疗法已统治IBD领域二十多年,不过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改变。去年7月,默沙东高价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让TNF样配体1A(TL1A)靶点开始进入IBD玩家的视野。
目前该赛道已达成4项授权/收购交易,总交易额超200亿美元,热度瞩目。未来,IBD领域的市场之战也将有TL1A抗体的一席之地。国内药企诸如康方生物、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等也在奋力加入战局。未来这个赛道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且拭目以待吧。
2023年对于国内上市创新药企来说,是面临巨大挑战和困境的一年,这些挑战来自外部环境也来自内部变革。
过去一周时间里,多则创新药产业链“指南”没能在二级市场激起太大的水花,令不少行业参与者心寒:创新药板块已经没人关注了?
根据全球临床试验收录网站clinicaltrials和中国临床试验登记平台chinadrugtrials,3月共12款创新药进入III期阶段,其中5款来自中国药企。
4月7日晚,一份公告让行业炸了锅: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等9部门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日截止。
Seagen曾经最大股东,百济神州第二大股东,康方合作伙伴Summit第四大股东,如今所投资的海思科海外合作方再登IPO舞台。
“降本增效”似乎成为众多企业面向2024的一致方向,但在趋冷的大环境下,仍有创新药企在逆势“屯兵”。
中药在儿科领域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儿童群体可用的中成药相对较少。201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国家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药研究方法进行中药开发,同时鼓励儿童用药品的研制和创新。
4月7日,Ionis Pharmaceuticals公布了Olezarsen治疗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FCS)的III期Balance研究全部结果。
4月29日,强生合作伙伴Addex Therapeutics公布了一项ADX71149(JNJ-40411813)辅助给药用于治疗对左乙拉西坦或布瓦西坦反应不佳的局灶性癫痫发作的II期研究关键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