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继今年1月乐明药业仅以“完成BE试验”获批上市后,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这一品种“闸门”全然大开,年后仅3个工作日,便新增2家获批企业。
前有上周中生制药下属北京泰德拿下第二家,后在今日,南京海纳医药的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也顺利通过一致性评价,成为第三家。
自此,九典制药在这一产品的独占市场格局已完全打破,该品种已集齐湖南九典、苏州乐明、北京泰德和南京海纳4家,但只有北京泰德的得舒平,是目前唯一通过一致性评价,且经过临床试验验证上市的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
而仅完成BE试验、无需做完整的临床试验便获批,释放了药监部门对凝胶贴膏的态度变化。
贴膏市场变天
2010年以来,国内超50亿元的化药贴膏市场仅有寥寥几个文号,第一大品种氟比洛芬凝胶贴膏仅三笠制药、泰德制药两家,第二大品种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仅九典制药一家。
凝胶贴膏在此前的获批难度一直较高,很多企业递交的上市申请都被驳回。绝大部分企业仅开展以血浆药物浓度为终点的BE试验,而非以临床效果为标准,市场也有一定的质疑:由于血浆药物浓度与药物在局部的实际效果关联性不强,这种试验方法可能不足以证明产品等效性。
基于此,行业默默形成了一种不甘的共识:在凝胶贴膏这一仿制药上,要做完整的临床试验。
但这一壁垒在近两年悄然被改变,更是自乐明药业获批开始彻底被攻破。
早在2022年,CDE针对外用局部给药药物制定了《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文件显示,申办方应基于药物制剂学特点、药学和非临床对比研究的结果,如因制剂学等原因,药学和非临床对比研究难以明确仿制药与参比制剂的一致性,申请人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开展必要的临床对比研究,可包含以以药代动力学为终点的生物等效性研究(PK-BE)、以药效学为终点的生物等效性研究(PD-BE),以及以临床指标为终点的等效性研究。
另一方面,目前的化药贴膏实际是一个门槛相对不那么高的赛道,玩家众多,激烈的竞争也带动着行业更快发展。
目前,还有昂利康、恒健制药等近20家企业处于上市审评审批阶段,随着审评的提速,竞争企业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除了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贴膏剂TOP1品种氟比洛芬凝胶贴膏,也在今年迎来转折点。武汉法玛星制药申报的4类仿制药氟比洛芬凝胶贴膏于近期获批生产,为国内首家视同过评。此外,江苏万高、福元药业等多家企业的同类产品正处在审评审批阶段。
这意味着,此前少数能长期享受独占性、闷声发大财的凝胶贴膏企业,正式进入到了群狼环伺的多元竞争阶段,如触发国家集采,意味着厮杀之战彻底到来。
九典“危矣”?
其中,唯一一家在A股上市的化药贴膏企业——九典制药,成了目前最受关注的企业。
近3个月,九典制药股价跌幅超35%,单日最大跌幅甚至曾触及18%,这与竞品获批冲击、化药贴膏市场竞争态势生变不无关系。
2017年,九典制药成功把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送上市,斩获国内首仿,同时具备独家剂型,2022年该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在2021-2023年的销售高峰期,九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40.15%,远超A股化药板块平均水平。2024年Q3,其财报表现依旧超预期,单季度利润体量创下历史新高,前三季度营收达21.46亿。
不过,这一时期虽没有任何直接竞争对手与之对打,但省级及联盟集采已致使该产品收入增速急剧放缓。2022年,该产品以18.19元/贴中选广东联盟地区集采,相较医保价格降幅为25%。2023年,又以17.37元/贴的价格中标浙江省集采,相较医保价格降幅为28%。
对应地,2021-2023年,九典的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年销售额分别为8.49亿元(+104.15%)、13.03亿元(+53.54%)和15.47亿元(+18.70%),很明显,增速大幅放缓。现在,当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市场格局完全生变,九典等企业的下一步如何走,是关键问题。
另一边,九典制药于2023年上市了酮洛芬凝胶贴膏,该产品依然是“国内首仿+独家剂型”,原研同样是日本市场销售额数一数二的凝胶贴膏品种,不过,虽然在当年进入医保,但尚未形成很强势的先发优势,因而后来者的竞争也有可能威胁到其第二曲线的发挥。
而九典制药此前披露,手里的氟比洛芬凝胶贴膏预计要2025年获批,但时机不等人,这一品种目前也已“开闸”等候过评企业。
这也就不难理解,去年底,仅凭一则“万高药业氟比洛芬凝胶贴膏上市申请获受理”的消息,便能触发投资者对九典未来发展深层次的担忧。
2010年,北京泰德制药进口三笠制药的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是国内获批的第一款化药凝胶贴膏。
2017年,九典制药成功把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送上市,洛索洛芬钠曾是是日本销量第一的NSAIDs品种。
如今,两大代表中国透皮贴剂赛道进步与创新的品种,纷纷迎来“变天”转折期。要想继续在这一市场打造新的竞争力,站稳脚跟,就必须迭代技术,或对现有药品进行剂型创新,或向新适应证、治疗领域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贴剂市场需求持续远高于任何欧美和日本等主流市场。叠加中国人有爱用贴膏的习惯,因而贴剂消费量很大,市场规模相当可观。有数据显示,中国贴剂年均消费量超过100亿贴(处方药+非处方药),日本仅为35亿贴,美国约为90亿贴。
此外,不同于美国早已引进patch贴剂、开始“技术革命”,国内的贴剂种类此前以传统中药膏药为主,化药仿制贴剂占少数,技术属性更强的Patch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同时,相较于国外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血管、代谢类疾病,国内贴膏在诸多大病类仍未有产品获批。
也许,谁家的研发“后劲”更足,研发技术难关突破速度更快,谁才是未来的赢家。
石药与丽珠,互相挑战对方核心大单品的背后,释放出本土创新药也将遭遇仿制药围剿的信号。
CRO企业澎立生物冲刺IPO失利,选择“卖身”同处创新药领域的奥浦迈,曲线上市意图明确。
国内丙型肝炎病毒(HCV)药物市场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企业布局推动了细分领域药物可及和市场竞争,尤其国内药企不断取得研发突破,不断向跨国药企产品发起冲击。
深度参与荣昌生物(688331)临床及注册申报工作,陪伴公司走向资本市场的公司前首席医学官何如意于近期辞职,将不再担任公司董事、核心技术人员。
在创新药的世界里,每一个靶点都承载着无数的期待与挑战,而B7-H4靶点掀起的波澜,无疑在近期最为引人瞩目。
2月6日,香雪制药发布《关于被债权人申请预重整的提示性公告》,称公司被债权人景龙建设以“公司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重整价值及重整的可行性”为由,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预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