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正文

医药圈巨震!同日任免5名高管,主动反腐的华熙生物捅破了什么?

图源:华熙生物官网

图源:华熙生物官网

高调在内部宣战“反腐”的医美龙头华熙生物,一口气官宣了5名高管任免决定。

3月19日,华熙生物发布公告,宣布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结构性调整,现有3名公司副总经理刘爱华、徐桂欣与栾依峥被免职,聘任现任公司财务总监汪卉、现任公司全球供应链平台执行主任相茂功担任副总经理职务。

这是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于3月初发起“刮骨疗毒”式组织整顿后,正式公布的第一次组织调整。彼时,这场要求“所有贪腐人员限期自首”的内部讲话,将民企内部腐败问题推至聚光灯下,同时直接打响了2025年民企自主反腐第一枪。紧接着,三博脑科等企业相继效仿,主动公开内部反腐行动,引发市场关注。

要知道,以往反腐多由国企或上市公司在监管压力下推动,而华熙生物作为民营医美龙头主动“刀刃向内”,标志民企开始将反腐视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而非单纯应付监管。

更关键的是,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清剿”,这场“自救式反腐”背后,是医药行业增长红利见顶、存量市场厮杀加剧的残酷现实,粗放式发展积累的管理沉疴已让企业站在生死边缘。当反腐从“家丑不外扬”转向“自曝式整顿”,民企的管理焦虑与转型阵痛亦无处遁形。

这一现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多位受访者看来,行业主要矛盾已从过去“市场增量再划分”,悄然转为如今亟待解决的“内部存量再分配”问题。在这一关键节点,业内人士尤为关注的是,这一事件背后还有哪些重要趋势变化?暴露出怎样的管理焦虑?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产业界争议点是什么?又催生了哪些新的呼吁?

一次标志性事件: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清剿”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达成了共识。

“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医药企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事件,它打响了民企自动反腐的第一枪。”初闻这一消息时,专注于医疗健康行业十余年的合规律师李岑岩顿感欣慰。良医集团CEO常崇旺也持有相同观点,认为这一事件极具标志性,更表示“这是一个时代的必然”。

该事件备受讨论背后,一大关键即在于,它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反腐”的重大转变。敢拿市值近300亿的上市公司冒险,本质上是用短期阵痛来换取长期合规溢价。

就拿华熙生物内部主动宣战反腐来说,选择公开“自曝”,背后暗藏三重精妙考量。其一,风险前置。在国家反腐铁拳即将落下之际,企业主动整改,以此换取执法部门的宽容。其二,人事洗牌。借反腐契机为后续人事调整奠定基础,重塑企业内部的话语权格局。其三,资本表态。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刮骨疗毒”的坚定决心,从而挽救投资者的信心。

“与其每天焦虑着等待来斧头落下,不如企业主动应战,还能够占据有利地位。”李岑岩表示,“主动坦白在法律上有从宽从轻政策,类似情况,执法机关会酌情从宽,甚至可能将其树立为标杆。”

北京立方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胡俊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企业自己主动向内“开刀”,这与以往情况截然不同,相当于民营企业对自身进行的一次深度审视,是一场针对企业内部的反腐行动。

在他看来,背后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在国家大力反腐的大背景下,企业先行对自身展开全面检查,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整改,以此避免日后被国家政府机关调查时,因问题暴露而面临处罚,甚至承担相关刑事责任。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自查自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政府调查,更重要的是维护公司自身权益。针对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侵占公司利益现象,自查自纠本质上是一种提前防控措施。管理层察觉到公司内部存在较为严重的利益侵占等问题,故而提前开展内部审查工作,避免公司利益受损。

“这恰恰意味着中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已然来临。”李岑岩表示。优秀企业将顺势而为,依法治企、合规运营,追求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盈利,更要安稳盈利。她判断,从2025年至2027年这三年,那些仍沿用旧市场营销逻辑的医药企业,若转型不成功,必将被社会和历史淘汰。

会否形成连锁反应?

微妙的是,继华熙生物率先在2025年打响民企主动反腐第一枪后,三博脑科紧接着也发布一则关于“反舞弊与举报制度”公告。不单是医药行业,向企业内部反腐亮剑的还有字节跳动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升级”自查力度。

这是巧合吗?还是必然?此举是否会继续引发连锁反应,促使更多药企向“内部反腐”公开表态?这一系列变动又将如何改变产业价值?

众多受访者达成的共识是,华熙生物此举可能会推动行业反腐进程,但不会引发大面积的企业响应。

通常而言,企业对待内部反腐,即便将其常态化,在公开表态方面也会极为谨慎。“因为风险太大了。”李岑岩直言。胡俊进一步强调,虽然药企大面积自发开展自救式反腐可能性不大,但华熙生物此举尤其对上市公司有明显推动作用。“上市公司因腐败问题公开会严重影响股价与公司声誉,有更强动力自查排险。”

但要想形成大规模行业主动反腐浪潮,动力则明显不足。

综合多位受访者意见,一方面,相比国外,我国在罚款等处罚力度上不够大;另一方面,国内刑事合规制度不明确,企业面临刑事责任时,即便之前合规整改,刑法或刑事诉讼法也无明确的宽恕或减轻处罚规定,实际执法与行业指引虽有考虑,但制度仍不完备。

李岑岩进而解释,之所以不会特别显著和大面积出现连锁反应,原因还得回归行业特性而言。华熙生物推动内部反腐,与其产品特性有关,其产品集中在医美非医保、非集采领域,可能的问题多为营销商业贿赂,不涉及公立体系不当利益。

其他民营药企却不敢轻易效仿。许多传统民营药企药品涉及医保、集采,与公立医院有业务往来。比如一家向多家公立医院供货的药厂,一旦公开反腐,极易牵连众多院长,引发强大连锁反应,因此药企不愿当“出头鸟”。

“近两年至少20%的企业自查自纠时仍心存侥幸,未认清反腐形势。约60%-70%的企业采取多种手段综合应对。但真正下定决心进行革命性合规体系制度改革的企业较少。”在受访者们看来,更多企业会仍选择低调自查自纠,常见方式包括,要么找律师捋顺问题试图掩盖;要么采用丢车保帅策略,发现问题就裁员、切割业务;要么聘请律师或专家构建合规体系。多数企业会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要知道,自2023年7月医药全域反腐开启以来,医药企业已经掀起了又一轮轰轰烈烈的药企合规建设,但进程并没那般乐观。

在李岑岩看来,如果说2023年下半年企业多观望状态,那么2024年则转为试探,2025年约80%企业虽意识觉醒,但不意味着付诸实际行动。“实际行动的企业估计只有20%,由于民企主要以做生意为目的,若将过多精力放在内部反腐,可能会影响业务开展,这也是难以出现大面积企业公开反腐的原因之一。”

“药企合规建设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走访数百家药厂后,常崇旺最大的感受同样如此。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随着时代变迁,增量时代结束,可多数高管和决策人仍以战略性进攻为主,未做好管理转变准备;二是企业在未衰退前多是“人治”,尤其大企业怕对人员下重手影响团队稳定,进而波及业绩;三是药企因商业贿赂原罪成本高,行动谨慎。

如果要给更有可能公开表态进行“内部反腐”的企业画个像,常崇旺指出通常有三个特征,一是业绩连续经过高增长后下滑;二是公开的上市企业;三是没有故事可讲的企业。李岑岩补充道,后续或会有部分自身问题较小的民企站出来,借势宣传品牌。

“自救式反腐”背后的隐忧

这场“自救式反腐”的背后,折射出了医药行业诸多管理焦虑与行业共性难题。

河北甲信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巍指出,以往行业内有两大误区:其一为“家丑不外扬”的鸵鸟心态,对违规操作选择无视;其二是“内部消化”的绥靖政策,致使“家贼”“内鬼”频现,“权力寻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系统性风险。但这也能反映出企业虽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却能正视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显然是整个行业在焦虑中积极变革的体现。

“2025年将是医药行业‘外反腐’的收官之年。”常崇旺直言,之后行业将直面三大严峻挑战:传统院线市场量价齐跌的态势已无可挽回,而创新药出海、零售终端转型等“第二增长曲线”尚未成型,难以支撑行业发展。但他也特别强调,这并非简单转向“内反腐”,本质上是医药生产型企业迈向内部精细化管理的开端,也暴露出原有经营模式的薄弱环节。

众所周知,国内民营药企在合规体系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于外企。外企受总部监管要求,常年开展内部合规工作,设立独立部门、投入专项经费、开发防控系统以应对风险。反观国内,部分上市公司及拟上市的大型企业已提前布局合规风险管控,然而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在反腐建设上仍持观望态度。合规管控会增加审批流程,限制业务人员的行动自由,影响工作效率,且中小企业往往更关注短期盈利,因此在合规建设上进展缓慢,多采取边走边看的策略,这与行业整体规范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

现实多是,跨国药企架构完备,国内药企学外企合规经验却形似神非,常出现东施效颦之态。目前缺乏既创新又接地气的外部改革方案,照搬外企模式难以落地实施。如部分本土药企将财务部与合规部合并,便是典型案例。合规部门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务、审计共同构建起完整的防控机制,通常法务负责事前预防,合规把控事中环节,审计进行事后监督。

“让财务老总同时管理财务与合规,这种组织架构设置存在严重问题。”在常崇旺看来,财务统管二者,仅仅从管理便捷性出发,却忽视了医药产业的特性及环境变化,对财税底线、合规把控和业务管控重视不足。传统药品销售依赖营销费用驱动,财务负责支付,合规负责监管,合并这两个部门看似提高了效率,实则反映出企业对部门职能的理解偏差,合规部门本应抵制不合理的营销支出。

这一事件还暴露出企业内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在管理层面,不少企业呈现出“团队管理的脆性”,只能在顺境中发展,一旦遭遇逆风便难以招架,缺乏应对复杂环境的韧性。在创新方面,传统药企的容错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改革创新上,包容度较低。人才管理问题同样突出,传统药企的人才KPI考核过于短视,奉行“拿来主义”,不利于长期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此外,企业还存在战略时机错失、权力制衡体系缺失等问题。

当外部利润获取愈发艰难,“向内挖掘利润”便成为必然的转轨方向。

“药企的战略红利期结束了,现在必须从精细化运营中‘抠’利润。”前述受访者指出,目前国内医药产业已呈现出见顶后迅速转弱的趋势,这表明所有医药生产型企业的战略红利期已然终结,当下必须从追求战略增长点和增长红利,转向依靠效益提升和精细化运营来获取内部利润。

据他测算分析,至少以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的药企,普遍面临整体增长乏力困境。2025年院线市场量价可能缩水30%-40%,创新药出海与零售终端转型也举步维艰。当三大市场——存量、创新、海外市场集体遇冷,“向内止血”成为唯一可行的出路。

这就体现在“向内变革上”。许多传统营销型企业依靠战略红利实现发展,例如华熙生物,通过对特定品类和高增长市场的战略性押注取得成功,员工和管理更多是对高增长市场成果的分配与转化,而非依靠管理或员工创造效益。

表面上看是大力反腐,其核心逻辑主要有三点:一是对现有管理体系框架不满;二是对所谓有历史贡献员工的真实能力和价值存疑;三是对企业内部分配机制严重不满。因此,企业若要进行改革,必然要从这三个维度着手,即改革机制、调整人员、优化分配方案。

“企业选择刀刃向内进行变革,契合当下时代发展的特征,并非个别企业的偶然之举,而是所有药企都无法回避、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常崇旺强调。

行业呼吁:完善合规激励制度建设,引导民企自我反腐

刀刃向内的勇气,需要制度托底。

梳理多方观点,另一大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当前刑事合规激励制度不完善,如何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自我反腐成为下一个关键考量。

医药行业合规建设推进难,原因有三。其一,利益关系复杂,药品进入医院销售环节繁琐,即便两票制实施,业务活动仍繁杂,部分业务人员为求高效易违规操作,完全合规开展业务难度大。其二,行业处于低潮期,民营企业受医保政策调整、产品竞争力不足、医疗环境不佳等影响,盈利困难,而合规建设成本高且影响业务,导致企业敷衍应对。其三,国家执法力度对行业合规发展至关重要,加大行贿受贿查处力度,才能推动行业走向正轨。

可以预见的是,倘若未来越来越多药企开展合规整改,或能推动整个行业以更合规、更干净的方式运作,亦将提升整个医药医疗行业的公信力与信誉度。

“若能呼吁国家相关机关建立引导民营企业主动反腐的机制,配套宽松政策,这无疑将成为推动民营企业主动反腐的关键利益驱动点。”李岑岩继而指出了两条路径,一方面现有法律框架已为引导提供了基础,关键在于充分运用这些法律资源,切实落实现有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执纪执法司法部门可公开发出倡议,明确对主动反腐的民营企业给予从宽从轻处理。“在引导策略上,可对那些主动公开表态、交代问题、探讨问题,并主动迎接执法检查的民营企业,均应给予从宽从轻处理。”

持有相似观点的受访者不在少数。

“国内刑事合规激励制度仍在推进,尚未在刑法或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落实。行业需要出台更详细的指引和规范,以明确企业行为边界,增强行业规范预期。”胡俊指出,国外医药反腐查处严格,民众惧于受罚而敬畏违规行为。反观国内,部分违规者未受惩处,致使效仿现象频出。此外,国外企业若能证实实施合规管控,担责时会获酌情奖励。尽管2025年《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已出台,但实施细则仍待完善。

王巍也进一步强调,2025年1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是特别重要的合规文件,也希望各个地区行政部门能出进一步细化,明确一些免责情况,为企业经营留出容错空间。

未来5年,国内民营药企反腐会否出现变革性改变?综合多位受访者观点,关键在于:一是国家强化执法监管,严格落实现有法律法规,以严厉处罚促使企业规范行为;二是提升行业人员素质、推动产品创新,减少优质企业违规动力;三是借即将出台的医药代表管理规定,规范行业人员行为,减少违规现象,营造良好行业环境。

常崇旺还从企业战略视角分析,指出2025年堪称医药产业的关键转轨之年。企业应将反腐纳入战略规划,提升重视程度;同时在企业包容度维度,要营造鼓励合规、抵制腐败的企业文化;另从抓手维度,借助数智化技术,利用AI进行风险预防,既有助于企业发展,又能避免违规风险。

而要实现这些变革,企业决策人精准预判未来压力是关键内因。与此同时,鉴于这是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改革,内部自主改革往往容易失败,企业还需引入类似“商鞅”般能够强力推动变革的外部力量。(责任编辑:zx0600)

推荐阅读

华熙生物业绩哑火

华熙生物业绩哑火

功能性护肤业务下滑,华熙生物业绩哑火。

快消八谈 2025-03-03 08:46:08
谷底的华熙生物,迎来百亿级解禁

谷底的华熙生物,迎来百亿级解禁

等待5年,“玻尿酸女王”赵燕,终于等到了所持华熙生物股票解禁的时刻。

斑马消费 2024-11-05 09:03:48
加码产能!华熙生物寻找下一个爆点

加码产能!华熙生物寻找下一个爆点

日前,华熙生物加码医美产能,通过“械+妆协同”来拉动新增长。

消费记 2024-09-30 10:17:19
“3月底前贪腐人员全走”,华熙生物董事长:公司离了谁都转

“3月底前贪腐人员全走”,华熙生物董事长:公司离了谁都转

“所有贪腐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必须在3月31日前交代问题、提交辞呈,否则将移交司法部门”。

健识局 2025-03-05 10:35:37
拟套现近10亿元,“陪跑”华熙生物五年的国寿欲撤离?

拟套现近10亿元,“陪跑”华熙生物五年的国寿欲撤离?

近期的华熙生物在二级市场可谓扬眉吐气,4个交易日涨近40%,这也让陪伴已久的股东看到了减持的契机。

环球老虎财经app 2024-10-11 09:44:57
枝繁繁新品牌清空店铺:成立不足半年,主理人曾与华熙生物公开互撕

枝繁繁新品牌清空店铺:成立不足半年,主理人曾与华熙生物公开互撕

近日蓝鲸记者发现,国货美妆个护品牌繁妆在各大平台的店铺突然清空。

蓝鲸新闻 2024-11-08 15:13:43
澎立生物执着上市

澎立生物执着上市

未实现科创板上市的澎立生物医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澎立生物”)仍执着于资本市场,选择绕道被科创板公司奥浦迈(688293)并购来实现曲线上市。

北京商报 2025-02-10 15:42:10
信达生物“认错”,投资者选择原谅

信达生物“认错”,投资者选择原谅

信达生物罕见“认错”。

健识局 2024-11-05 10:44:38
金斯瑞拟“剥离”传奇生物

金斯瑞拟“剥离”传奇生物

金斯瑞生物宣布解除与传奇生物合并 。

医药经济报 2024-10-24 10:35:30
君实生物为什么总慢半拍?

君实生物为什么总慢半拍?

君实生物第五款获批上市产品姗姗来迟。

健识局 2024-10-17 10:56:33
迈威生物盘中跌逾7%

迈威生物盘中跌逾7%

12月16日,迈威生物(688062)盘中一度跌逾7%。

北京商报 2024-12-16 13:55:52
三元生物代糖生意不好做

三元生物代糖生意不好做

12月17日收盘,代糖企业三元生物股价下跌3.78%,报27.77元/股。

快消八谈 2024-12-18 09:07:56
核心人员离职 荣昌生物添变数

核心人员离职 荣昌生物添变数

深度参与荣昌生物(688331)临床及注册申报工作,陪伴公司走向资本市场的公司前首席医学官何如意于近期辞职,将不再担任公司董事、核心技术人员。

北京商报 2025-02-11 14:20:32
“疫苗一哥”智飞生物难逃“业绩劫”

“疫苗一哥”智飞生物难逃“业绩劫”

浓眉大眼的疫苗一哥智飞生物,也难逃三季度的业绩雷。

环球老虎财经app 2024-10-29 09:43:09
左手瘦身右手并购 海利生物收函

左手瘦身右手并购 海利生物收函

在业绩下滑的背景下,海利生物(603718)抛出了重组计划,拟进行重大资产购买及重大资产出售,一方面进军口腔修复业务,一方面剥离难以控制经营决策的相关资产。

北京商报 2024-09-18 16:48:42
蓝鸟生物“地板价”背后:抄底还是陷阱?

蓝鸟生物“地板价”背后:抄底还是陷阱?

明星药企陨落的悲剧正在发生。

动脉新医药 2025-02-25 10:59:06
“福建猪王”傲农生物迎来救兵

“福建猪王”傲农生物迎来救兵

“福建猪王”吴有林,和他的傲农生物,终于迎来了新生机。

斑马消费 2024-10-09 08:53:41
实验动物赛道红火!百奥赛图、药康生物、南模生物竞相卖鼠,谁是医药创新“最强辅助”?

实验动物赛道红火!百奥赛图、药康生物、南模生物竞相卖鼠,谁是医药创新“最强辅助”?

伴随着全球新药研发壁垒越来越高,通过模式动物验证临床前候选药药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模式动物市场成为新药研发领域的下一片蓝海。

医药经济报 2024-09-04 09:56:18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财经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finance@zhixun.china.com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177181
财经频道联系电话:(010)56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