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药产业在医药行业一枝独秀,其内在的逻辑是什么?未来会如何发展?
中药产业一度步履维艰
中药包括汤剂、饮片、中成药、配方颗粒等。
医药市场化后,中药产业在迎来长足发展的同时,爆发式增长的弊端开始显现。
首先是产品质量。中成药质量标准无法统一,药效难以保证;中药注射剂副作用不时显现,个别品种甚至出现严重副作用。
其次是疗效。中药没疗效是很多被动服用者根深蒂固的观点。也因此,部分中药进入“辅助用药名单”。
第三是不规范销售行为。个别中成药在“带金销售”的刺激下,成了年销售额几亿、几十亿的大单品。不规范销售行为导致患者额外支出更多费用,也增加了医保负担。
第四是妖魔化中医药的思潮。
多重因素合力下,监管部门开始出重拳整治中药产品——辅助用药目录、限制中药注射剂使用范围、禁止西医直接处方中药.......
中药产业一度经历艰难时刻。
多重因素驱动中药产业持续向好
首先是国家政策支持。2019年10月,《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之后,相关部门陆续发布支持中药产业发展的多份文件,中药产业开始步入政策驱动下的良性发展期。
无论是医保目录、基药目录调整,还是支持中药创新药的研发,政策都可谓不遗余力。
其次是疫情之下,没用过中药的90后、00后,开始关注中医中药。
第三是对医药行业影响最大的集采政策,对中药影响相对有限。相较化药,中成药,包括中药饮片集采降价相对温和。
第四是线上销售终端的崛起有力促进了中药产品的销售。相对于化药,中药OTC产品很多,很多中药饮片也是药食同源产品,非常适合线上销售。有数据表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中药产品消费的主力军。
第五是中药产品的推广效果不可小视。创新药一时半会上不来,仿制药没有推广空间,国内的销售资源就可能聚集到恰逢天时地利人和的中药产业。
中药产业未来如何发展?
就中药质量而言,必须使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中药,持之以恒地促进中药质量提升,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中华瑰宝的独特魅力。
就中药产品营销而言,必须合规经营,切记重走营销老路。笔者担心,随着中药产品在院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强,可能会导致监管的再次收紧。
就传承发展而言,需要着重提高年轻人对中药的关注度。需要坚持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基础并创新性发扬光大,抵制妖魔化中医药、照搬照抄西药理论对照要求中药的思想。
就产业整合而言,伴随着国内经济的深度调整,部分中药企业同样面临经营压力,这其实也是产业整合的好机会。这些年国资/央企投资并购中药产业的步伐加快,部分中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可以考虑“逢高出货”。
中药有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西药不同,使用西药的理论和视角去观察要求中药是不对的。中药从业者也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文化自信,让中医药发扬光大。
当前,中药产业来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持续向好还是昙花一现,关键在于每一个中药从业者。
进入2025年,资本市场开启新一轮收并购——上海医药拟收购上海和黄药业10%股权,成为其实控人,交易金额达到9.95亿元。
2月6日,香雪制药发布《关于被债权人申请预重整的提示性公告》,称公司被债权人景龙建设以“公司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重整价值及重整的可行性”为由,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预重整。
伴随各大头部企业的三季报公布,中药行业呈现出鲜明的发展特征,强者恒强之下,大品种市场正在分化。
12月27日,中药名企贵州三力发布公告,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设立贵州黔力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基金”)。
12月27日,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完成对津药太平医药有限公司的增资暨关联交易,交易金额为4.936177亿元。